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嵒水墨花鸟画在用笔、用墨上都有特点,用笔秀逸、道劲,墨色华滋.设色花鸟画明洁雅丽,色调和谐,擅用石色罩染山石或敷染禽鸟,是花鸟画设色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期注重文化的恢复,仿效唐宋,注重绘画的政教功能,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出现了边景昭、林良、孙隆等一批优秀的花鸟画家。明初的宫廷绘画虽历时不长,却形成了工笔重彩、粗笔水墨、没骨设色三种花鸟画的绘画形式,对当时和后世的花鸟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边景昭为代表的工笔重彩、以林良为代表的粗笔水墨以及以孙隆为代表的没骨设色来探析明初宫廷花鸟画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3.
许晓彬的花鸟画坚持以观察和发现生活为审美线索,构思巧妙、设色高华,以"清逸"的意境追溯淡然、气韵生动的田园野趣。其绘画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传统,结合元代文人花鸟画追求意境的审美理想,二者相得益彰。作品以严谨的实践功夫,契合细腻的绘画语言,将日常生活趣味雅化,用具有时代精神的笔墨演绎清逸沉醉的情绪,是大自然千言万语的诉说,是笔墨意蕴的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4.
宋杨 《美与时代》2013,(9):75-75
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酷爱艺术,在位期间将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他在宫廷成立了画院,花鸟画创作异常繁盛。南宋时,花鸟画创作沿袭徐黄二体的风格继续向前发展,黄筌画派花鸟画设色愈加精工艳丽,生动细腻,徐熙画派主要是以有文人意识的画家担当起主要角色,发展了“落墨为格”的风格。两宋工笔花鸟画历经三百多年的人文积淀与艺术的传承发展,把工笔花鸟画提升到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光辉灿烂之境。宋代的花鸟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许多杰出的花鸟画家都深深受惠于两宋花鸟作品的滋养。  相似文献   

5.
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折枝花卉作为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设色工笔、水墨工笔和水墨写意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折枝花卉作为"情感实体"所彰显的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即与造化相携相生、无分彼此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何亚峰 《美与时代》2007,(10):48-49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绘画中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独立成科,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水芙蓉图》是宋代工笔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独特的构图、用线、设色,体现出宋代绘画的艺术形式美.  相似文献   

8.
吴道子的绘画,是绘画史中的重要一格。吴道子对中国画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用笔和吴装的定式。吴装设色是吴道子的着色方法。这种着色方法的特点是轻拂、略施、微染。它的线条飞动流畅,而色彩则薄施轻染,深浅有致。  相似文献   

9.
正明朝的花鸟画,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也是"文人画"盛行时期的关键时刻。明朝洪武年间到弘治年间的百余年内,宫廷绘画占据了画坛的主要位置,在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弘治年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花鸟画打破成规,突破院体模式,出现了水墨写意作品、设色没骨作品等风格并有所创新,林良就是水墨写意作品的开派人物。林良的花鸟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极深,后世很多画家以林良作品作为学习的基础,经过研究继承并发扬,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0.
恽寿平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大家,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社会和家庭以及个人的种种不幸遭遇对其思想、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花鸟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更是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恽寿平对没骨画法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没骨花鸟画风格,清新高雅,设色清逸,为清代及近代以来花鸟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文章着重分析并论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包括它的起因、发展阶段、风格特点及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恽寿平的风格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其具体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宋代小品花鸟画是中国工笔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构图上的精小细致,设色上的清淡秀雅、明艳脱俗,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小品中的一花一叶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构图形式、线条的运用和设色方面来表达出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心与自然相结合,传达出作品的意蕴,宋代小品是我们后人临摹的典范。《春之韵》受宋代小品构图设色写实性的启发,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写生梨花、桃花、玉兰花、水仙、兰花、竹六大春景,进行主观性的选取嫁接,形成"圆形"小品工笔画,构图上追求形与形之间的趣味变化,设色上运用互补色的同时加强冷暖对比,体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促使人们在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同时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郑乃珖作为20世纪中期重要的花鸟画家,以借古开今、以西润中的理念指导艺术创作,尤其在色彩表现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与创新性。他主张"随心赋彩"、诗意表达,在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表达上融合了西洋绘画的设色方法、媒材与写实画法,用色大胆、对比鲜明,使得其工笔花鸟画色彩明亮、清新妍丽,色墨相映成趣,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
装饰性在中国画中最早可见于战国帛画,其画面用符号性、平面性和程式化的语言来描绘画面,寄予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唐代仕女画大多为丰腴的绮罗人物形象,有着相似的形式感。宋代小品花鸟画尺幅小巧精致,笔法精湛,寥寥数笔则见神韵,呈现出一种带有韵律的装饰性。由此可见装饰性在中国画中处处可见。陈洪绶的作品中装饰性也同样存在,从他作品的构图、造型、线条、设色中都可以体现老莲特有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14.
花鸟画是一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并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鸟画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花鸟画曾经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也经历盛衰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代画作艺术中,花鸟画一直都是由心感物的艺术境界,通过写实反映社会的盛衰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鸟画和人类社会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时代,花鸟画都有不同的境况,有时繁荣,有时凋零。花鸟画的绘画技艺、用料、题材等方面都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变。为了能让花鸟画这么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创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当代花鸟画。传统水墨的在当代如何转型成为了花鸟画发展的新方向。以"花鸟画的传统与写生艺术"为核心。首先说明花鸟画的起源,花鸟画的用料、特征,花鸟画写生艺术的表现形式,最后论述传统花鸟画当代转型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最为典型的时期,这一点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宋代,包括南宋和北宋,是中国花鸟画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花鸟画面貌最为丰富的时期。其次,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代表着中国工笔花鸟的最高水平。再次,宋代的花鸟画成功地实现了中国花鸟画由以院体花鸟为主的局面到以意笔花鸟为主的格局的转换。因此对宋代花鸟画的发展进程作一细致、符合史实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这一时期中国花鸟画发展的脉络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花鸟画古朴典雅,意境清幽深远。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顶峰时期,遗存的宋画经过历史的沉淀,出现了斑驳模糊之感。当代众多画家为了表现宋代画韵,积极探索新的绘画技法。传统的工笔画中讲究“三矾九染”,现代工笔则以水彩画中不断“冲洗”的洗染法来表现当代新工笔的审美趣味。洗染法对画面的色彩、肌理、意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工笔花鸟画家运用此技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思想情感。洗染法为画面创造出了一种清新淡雅、梦幻朦胧之感,深化了新工笔花鸟画中画家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7.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只要是画中含有花鸟、花卉、鱼虫等元素,均被称之为花鸟画。黑龙江地域花鸟画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因其地域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黑龙江地域的花鸟画艺术特点在于揭示花鸟画的精神内涵、表现宏大的审美视野、创作语言探索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对多种绘画形式的实践。在黑龙江地域花鸟画艺术中,高卉民和贾平西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画家,对二者的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当地花鸟画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的题材、构图、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宋代宫廷花鸟画的艺术表现,从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审美情结、"形"与"意"的表达倾向三个因素来阐释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的意象表达,围绕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形态与哲学内涵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也是最具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典范。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传统里,一直讲究由心感物的艺术境界,也倡导通过写实手法来反映花鸟画的艺术变迁。近年来,随着花鸟画创作技艺、材质、题材等方面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使得传统花鸟画创作的整体状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深入,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全新的经济推动力。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部分,画面以鱼虫、花卉、鸟禽等为主要描绘对象的都可以称为花鸟画。黑龙江写意花鸟画的历史悠久,其绘画内容也十分丰富。同时,黑龙江地域资源较为丰富,促使黑龙江写意花鸟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基于此,文章探寻黑龙江写意花鸟画地域风格的形成以及确立,研究花鸟画地域风格的形成过程,以促进黑龙江写意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