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承认社会底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但它不仅不否认,而且相反地强调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一切歪曲及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经常指出:上层建筑一经产生后并不是自己基础的消极的反映,而要积极影响社会底经济制度,以巩固产生它的基础。苏维埃社会上层建筑积极性底性质及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在目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这是无待证明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明确回答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上层建筑的两个部分——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有新阐述。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及《致约·布洛赫》中指出: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反映。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也就是说,思想的上层建筑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适应于思想的上层建筑。恩格斯和斯大林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虽然在原则上已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解决了,但有时还引起严肃的争论。这没有什么不正常和值得诧异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本人也都预见到,他们的革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问题在原则上的解决,如同任何真理一样,是不断发展与丰富的。但这并不失去其作为主导的、基本的提法的意义,我们争论的,不是哲学是否把最  相似文献   

4.
本文原题为《什么是人类社会?》,作者认为社会这个概念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包括上层建筑。其理由是:(一)这是十八世纪以来的传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同意的;(二)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层建筑;(三)列宁在给社会下定义时,也从来是指生产关系。现将第二部分的内容节选刊登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朱光潜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一文里,以及在《西方美学史》上卷的“序论”(《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里,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朱先生说,马克思讲的上层建筑是不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恩格斯只在“较早的著作”中,“偶尔让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唯有斯大林“最明确”地指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最后,朱先  相似文献   

6.
基础这个概念的内容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写道:“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借以树立起来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那个现实基础。”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一书中也对基础下了类似的定义:“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为真正的基础,而各该历史时代的法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的,同样,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观念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当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最近几年,在我们文献中就基础的概念中包含些什么内容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在无神论的阐释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神的产生、内容、实质与人有关,从而否定了神,都认为要否定宗教。但马克思认为无神论是对神的扬弃,而恩格斯和列宁没有提出类似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神论要扬弃宗教,列宁仅认为无神论不承认任何宗教。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最初是一个总体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成为指称社会上层建筑的专门概念。意识形态包括一般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两部分,后者在社会思想中占支配地位。政治意识形态容易导致极权与对抗,"意识形态终结论"正是针对它而发。文学活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文学作品可以承载或消解意识形态,但它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为思想形态的存在,可以履行意识形态职能,有时会直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管理美的广泛基础;列宁认为社会管理需要专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邓小平则强调社会管理美必须体现在体制化、多元化、成效化上.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结构。从柏拉图开始,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就早已被注意到,此后包括阿奎那、莱布尼茨、维科、黑格尔、柯罗齐、奥斯汀等都对此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也对此有深入研究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这样的实践结构。根据这一结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整体或"整钢",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了的理论才被马克思视为理论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实践上,也体现在理论上——它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葛兰西认为那些只把列宁看成是马克思的"从属"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没有马克思,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空想到科学;没有列宁,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科学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物质定义新探卞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给物质概念下过著名的定义。在对列宁物质概念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概念不同于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概念是认识论范畴,而恩格斯的物质概念是本体论范畴。如果...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只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如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指“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应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参见《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而李毅嘉、王娜又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等于唯心主义(Ideologie一Idealismus)(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念体系简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及其特征,就…  相似文献   

14.
关于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论纲》的若干修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恩格斯1888年作为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附录发表的修改稿,另一个是1932年首次发表的马克思《论纲》原稿。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其著作中援引《论纲》的时候依据的是恩格斯的修改稿。国外的研究者以及我们国内在教学、研究和学习中所依据的一般也是恩格斯的修改稿。恩格斯的修改稿同马克思《论纲》原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恩格斯对《论纲》作了哪些修改、是什么性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誊清稿上,插入了一句对动物是否对他者具有"关系"的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中的"关系",不是泛指对个体事物的单纯超出和在概念中对诸个体的共同把握,而是注重事物对事物所施加的行为和影响。"关系"的这种行为施加的含义,具有施-受的方向性。关于这种狭义的"关系",马克思还将意识纳入其中,将意识视作一种特殊的行为,当作特定的"关系"。恩格斯则更加严格地界定"关系",并不纳入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分歧,是在对事情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带有个人色彩的言说方式的差异,并且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草创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社会层次理论:二层次说,即社会存在一社会意识;三层次说,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四层次说,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这几种社会层次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现象确实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并且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根据.但是,笔者认为他们都还有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从一国范围看,它们都把家庭、婚姻、民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的交往和  相似文献   

17.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因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因此,他所界定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也存在细微差异。不过,从整体来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列宁将其理论探索转向政治学领域,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把意识形态看做思想体系,研究其如何与现实的阶级利益相联系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青年卢卡奇进一步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却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基础。列宁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去认识和解决宗教和宗教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