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安乐死”的道德评价问题,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着力研究的重大医学道德问题之一。西文“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本意是“美好快乐地死去”,也就是指某种安然去世的状态,后来借以指医学上的“无痛苦致死术”。伦理学所研究的“安乐死”问题,显然着眼于后一层意义。由于这个概念外延宽泛,未能区分实质上的谋杀行为和医疗上的善意措施,所以西方伦理学界一般使用它的三个下属概念,即“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害”。关于这三者的道德评价问题,在美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论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就发展中国式安乐死提出了18条纲领性意见。指出安乐死是一种社会文明,需要进行学科的、理论的、法制的、伦理的建设,超越传统上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就安乐死的定义、本质、目的、性质、权利、分型、对象等基本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国外的独立见解。对于安乐死的立法、法制管理的体制和程序,以及医学伦理、生命伦理要服从社会伦理,树立新的安乐死伦理观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何种安乐死请求能得到伦理支持?不同对象的安乐死存在哪些伦理问题?讨论了存在较大分歧的几个焦点问题:是否必须存在痛苦以及何种痛苦;是否必须濒临死亡;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人、重残新生儿能否作为安乐死对象,即非自愿安乐死存在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国安乐死学术讨论会纪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7月5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法学会、上海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等单位发起的“安乐死的社会、伦理和法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医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新闻出版、文艺等各界专家学者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对安乐死这一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从医学、社会、经济、伦理、法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热烈而缜密的讨论。这次会议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安乐死专题讨论会,是多学科、跨学科、焦点集中、议题深入、充分体现“双百”方针的学术讨论会。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对其进行了报导,所以也是一次有较大影响的会议。  相似文献   

5.
医学伦理学’97综述北京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100083)丛亚丽1997年,医学伦理学领域发生了许多事情,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克隆人”问题的伦理讨论,另外,医助自杀是美国对安乐死问题的热门话题,胚胎的地位和科研问题、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探讨及医学伦理...  相似文献   

6.
在丹麦国家伦理委员会内,对主动安乐死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少数成员支持,并希望将其合法化;而多数成员则反对,并指出了立法可能带来的危害。一、支持主动安乐死的观点丹麦国家伦理委员会中支持主动安乐死的成员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应该被授权为病人实施主动安乐死,...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一词来自西方,原意为“无痛苦的、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现代医学对“安乐死”的实施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的死亡的过程。“被动安乐死”,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一切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在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瑞士已通过立法成为一种合法选择。在我国,虽然从1988年到现在关于“安乐死”议案一再有人提出,但一直未曾得到回应。当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中国安乐死第一案当事人,同时也是安乐死第一人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于2003年8月3日去世,一场十几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的话题——“安乐死”再掀波澜!我国穆斯林同样对此话题比较敏感,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现将“伊斯兰在线”阿语网站上(http://www.islamonline.net)刊登的、由著名学者穆罕默德·本·迈赫穆德·海瓦里撰写的一篇《穆斯林教法学家对于“安乐死”的看法》作简要地编译,便于我国穆斯林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理解伊斯兰教的伟大所在。  相似文献   

8.
任丑 《道德与文明》2011,(6):101-106
目前,安乐死立法已成为一个不得以任何借口回避的国际性生命伦理问题。为了应对滑坡论证对安乐死立法的质疑,磐路论证主张把苦难、自律、伦理委员会和临终护理等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构筑成一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安乐死立法的磐石之路。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我国 ,自 80年代以来 ,安乐死的讨论、调查和研究逐步深入。在此进程中 ,尤其是自“汉中案件”以后 ,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几乎成为所有讨论、调查和研究的最后聚焦点或最后的理论归宿。“安乐死暂行条例 (草案 ) (建议稿 )”的提出[1] (以下简称“草案”) ,在安乐死立法问题上 ,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草案”实际上代表着目前在安乐死立法问题上的一种主流意见。在这种主流意见 (不一定就是“草案”本身 )被立法机关采纳之前 ,应该有更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应当促使安乐死问题有一个更深入…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问题的历史及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安乐死”即为“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丛生的领域 ,因为这不仅在“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等问题上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 ,而且由于道德问题 ,在安乐死的立法问题上也疑云重重。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介绍了实验动物安乐死的内涵及伦理学意义、仁慈终点的选择、安乐死方法的道德评价和原则要求。并从认知和意识、制度和监管、技术和成本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实验动物安乐死实施的因素,就科学应用实验动物安乐死提出了措施建议。在道德和伦理的约束下,科学合理地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需要完善和落实相关法规、标准,科学管理,有效监督。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实验者动物福利伦理的意识以及改善硬件条件、规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所承受的痛苦和伤害。  相似文献   

12.
韩云彪在《医学与哲学》1993年第4期载文认为,虽然从伦理、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安乐死的肯定论已占多数,而要安乐死真正合法化,受到法律的肯定和允许,还要走一条漫长的路。而临终关怀在这方面却有很大优势。首先,临终关怀是安乐死的补救办法;其二,它们都是为病人的临终而采取的手段,目的和目标是一致的。但临终关怀和安乐死  相似文献   

13.
自本刊在我国第一个介绍“安乐死”的概念及国外的研究、讨论、实施等问题以来 ,本刊一直关注这一问题。 2 0多年来 ,也组织过多次的讨论。国内也不乏学者研究、讨论 ,甚至争论 ,媒体、公众也愈加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前不久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明确表示“安乐死”有违宪法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机构第一次就“安乐死”问题明确表态 ,消息一经披露 ,引起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这里 ,我们刊载两篇有关“安乐死”讨论的文章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14.
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审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残婴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考察中,从目的论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出于婴儿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安乐死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而持义务论的人通常对其持反对态度。“残婴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处于义务论进行道德评价的推理逻辑的有效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目的论立场来看“残婴安乐死”的本性:一种本质为善的“必要恶”。  相似文献   

15.
"安乐死有违宪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安乐死有违宪法”的两种理解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安乐死有违宪法”之说可以作两种涵义的理解。其一 ,程序性违宪。据《羊城晚报》载称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 ,对任何未经法律处死的生命 ,人为地加以结束 ,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 ,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 ,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安乐死’的立法权属于专属立法权 ,地方不能就此立项。”[1] 这里的意思很清楚 ,根据我国《宪法》及属于宪法部门法的《立法法》 ,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省级人大 ,无权就剥夺人的生命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安乐死作…  相似文献   

16.
目前,西方世界盛行一种新的死法——“安乐死”。安乐死协会在西方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入会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伦理学界的争论,探讨安乐死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已成了时髦的课题。这种新的学术动向在我国伦理学界也同样引起了争论,成了我国伦理学界探讨的新课题之一。 所谓“安乐死”,就是加入安乐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问题长期以来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界、法律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有关专家对是否实施安乐死、实施安乐死的对象以及时机等问题争议颇多。急诊是一个抢救突发事件中受难者及突发疾病病人的场所 ,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同时遇到了许多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脑死亡或已处于植物状态、深昏迷状态 ,转复可能几乎为零的患者 ,是继续全力以赴抢救还是终止治疗甚至实施安乐死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本文将结合我校长海医院急诊科收治的 3例病例讨论实施安乐死的有关问题。1 临床资料例 1,男 ,58岁 ,平素体健 ,…  相似文献   

18.
医学中的道德问题(待续)(MoralProblemsinMedicine)HaroldVanderpool博士主讲道德问题为医学实践所固有。医学中的道德问题,一部分外现为新闻媒体的“热点”,如: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关于那些有悖伦理的放射性试验引起的骚乱...  相似文献   

19.
《医学与哲学》2005年4月第26卷第4期刊发了单艳华、张大庆的文章“从大众传媒看公众对安乐死态度的嬗变”一文(以下简称单文)。文章考察了20年来大众传媒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以及公众对安乐死态度的嬗变过程,认为大众传媒使得“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排斥,转到开始深入思考和逐渐接受。”[1]文章肯定了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此本人深有同感,同时又觉意犹未尽。20年来大众传媒对安乐死的态度是相对明确的,并且影响了公众的态度,但是谁又影响了大众传媒的态度?这个追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安乐死问…  相似文献   

20.
鲍曼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 ,审视现代性的伦理问题。他的后现代伦理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之“后”,还是一种对现代伦理反思意义之“后”,更是一种理论超越意义之“后”。他的《后现代伦理学》揭示了现代伦理自身的矛盾 ,指出并非可以通过在其基础之上的“织补”而解决的。启发人们深入审视现实的道德迷宫 ,开启新的思维建设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