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廖小平教授的新作《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从价值观变迁的规律中探究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逻辑,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又一可喜成果。作者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全景图像。作者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价值观比较的基础上,依据三十余年来学界对价值观及其变迁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调查  相似文献   

2.
张超 《学海》2003,3(3):197-198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 ,30 1页  环境问题已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 ,而且已成为社会问题。因此 ,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并介入环境问题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0世纪 70年代在西方诞生了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目前国内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还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为主 ,社会科学介入较少。较早介入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科学通过初步研究已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如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等。社会学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宗教社会学界经历了一场由宗教市场理论引领的"范式转换",对中国宗教社会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回顾了宗教市场理论范式的主要研究成果,梳理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反思,指出与西方学界相比,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经历的不是简单的、替代性的范式更替和转换,而是以本土化修正为基础搭建起来的多元复合式的结构转型。中国宗教社会学者应立足于本土宗教信仰的现实状况和结构特性,对西方的理论范式进行积极地扬弃。借助研究领域、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本土化结构转型,中国宗教社会学者或可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宗教研究的本土化进路。  相似文献   

4.
以陈晏清教授为主编、王南提教授为副主编的“社会哲学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最近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首批著作共《部,分别是: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王南境著(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李淑梅著(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杨桂华奢(转型社会控制论)。这套丛书将在今后10年间分批出版,不啻为社会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程,首批著作初步展示了这项工程的气魄与水准。读罢几部著作,我们很受启发,这里拟从学科与学说关系的角度谈几点体会。一、从学说到学科——社会哲学的兴起社会哲学在中国是一…  相似文献   

5.
代际关系的伦理建构——《伦理的代际之维》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2 0世纪初特别是2 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有关学科如青年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和对家庭进行研究的某些学科等以及我国自2 0世纪80年代起,研究社会学、青年学、伦理学的学者,都开展了代际关系问题的讨论,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些学科仅仅  相似文献   

6.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 ,提出了工作单位分层机制论和市场分层机制论 ,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看到了中国社会分层的两种基本机制 ,但没有把握单位作为社会组织形式同其经济结构改革内容的关系。在日益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推动下 ,工作单位分层机制和市场分层机制发生空前深刻变化 ,导致中国社会分层发生崭新趋向。概言之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大规模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国有单位的分层地位正在下降 ,非公有制单位的分层地位正在上升 ,充分的事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都说明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在东北地区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社会稳定 ,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领导干部政德失范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广大人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 ,人们作了多方面探讨 ,但一些关系性的问题 ,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刘秀芬教授主编的《政德实现论——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红旗出版社 2 0 0 3年 8月版 )一书 ,从我国实际出发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内涵及政德失范现象 ,…  相似文献   

8.
项光勤 《学海》2003,3(3):194-195
郑杭生教授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在第一章中,作者分析了社会利益结构的经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自进入近代历史以来,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实践是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这里用“社会转型”这个概念能恰当地反映和概括这场变革的内涵及特征。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社会转型时期,新旧…  相似文献   

10.
庞绍堂 《学海》2005,(2):164-168
柯象峰 (1 90 0 - 1 983年 ) ,安徽贵池 (今池州 )人 ,著名社会学家。 1 91 2年求学于金陵中学 ,1 92 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1 92 7- 1 93 0年于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 93 0年获法国里昂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 ,任教于金陵大学社会学系 ,历任教授、系主任、金陵大学教务长。1 94 3年当选中国社会学社理事长。 1 95 2年 ,高校院系调整 ,照搬苏联高教模式 ,撤消社会学 ,转任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 1 978年 ,南京大学恢复、重建经济学系 ,先生转任该系教授 ,以垂暮之年为中国经济社会学之发展尽最后之力。 1 980年 ,经小平同志指示 …  相似文献   

11.
胡鸿保  杨春宇 《学海》2001,(2):198-201
郑杭生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王万俊同志合作 ,新近推出了专著《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党建读物出版社 2 0 0 0年版 )。我们阅读之后 ,很受启发。郑先生在“前言”里谦虚地称此书为“我们向社会和社会学界上交的一份作业” ,并“期待着对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争论”。本文拟谈谈我们的读后感 ,求正于各位前贤和同行学者。《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以下简称《本土化》 ,引用时只标明页码 )与郑杭生、李迎生合著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年版 )及《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党建读物出版社 1 999年版 ) ,都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从胡适到冯友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时期到 2 0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近代文化自觉在学术领域的重要表现 ,是具有了关于近代学科的自觉意识。本文分析从胡适到冯友兰所显示的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自觉 ①。一、学科独立性的自觉 :疑古和释古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自觉 ,首先表现为对这一学科的独立性的自觉。胡适的“疑古”和冯友兰的“释古” ,是他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标帜 ,对其具体内容已有不少的讨论。这里主要分析它们对待传统的精神实质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自觉的关系。胡适的“疑古”是对“信古”即盲目崇信传统的反动 ,其精神实质是扫除对传统的偶像崇拜。就否定…  相似文献   

13.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 77页  郑杭生教授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 ,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在第一章中 ,作者分析了社会利益结构的经济、社会基础。作者认为 ,社会利益结构的基础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占有 ;其二是在一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动目标。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他们或是占有同样的资源、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的期望 ;或因某种共同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忠民 《学海》2003,3(3):98-10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亦即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又分为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状 :现代经济的成长呈现出一种缓慢而畸形化的状况 ;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 ;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在建国后的 3 0年间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 ,呈现出一种不规则 :经济不规则地高速推进 ;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开放的低限度进行 ,而且摇摆度过大 ;社会分化的停滞甚至倒退 ;世俗化进程的停滞。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进入了一个正常、快速和健康的推进时期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 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非常关注。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 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性、家庭结构等, 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体验、社会心态、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总体上, 现有研究显示, 现代社会个体主义上升, 同时许多传统集体主义价值在日渐式微。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相比, 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具有这些特点:倾向于采用本位概念、质性研究方法, 特别关注中观群体心理, 关注政治和政策影响, 更具历史宏观视野等, 这些都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期待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合作, 共同促进对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科学在其起源时就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分析、执着的价值追求和严密的社会规范论证。在从古代到近代的三个快速发展时期 ,政治科学的理论研究都坚持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其理论支撑 ,并由此形成政治科学理论研究的哲理性、价值性和社会性的传统。 19世纪4 0年代出现的政治理论的革命同样是在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变革的基础上发生的。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研究在经过 50年代专注行为、避谈价值和脱离社会的狂躁 ,从而偏离传统的曲折后 ,到 6 0、70年代以后又回复到传统上来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21,(1):60-67
近年来,家庭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界正呈现出不同于原有家庭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学术样态。这样的学术现象对中国的家庭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本研究简略回顾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家庭研究,并梳理介绍对日本明治以来学术界的家庭研究、日本战后家庭社会学演变的分析,旨在说明,在中国、日本等后发国家,社会学的家庭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知识界的社会认知需要密切相关;在方法上则一直与整体主义方法、实证的社会史方法,以及传统文化论等方法缠绕在一起。对作为社会基础性制度的家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动局面及学术生态的推动或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理论、社会思想产生特殊的影响。通过这种国际学术史的了解,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中国的家庭现象和家庭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步入了人们通常所谓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中国的整个社会生活包括其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朝向现代世界文明的,但也伴随着社会秩序紊乱现象,亦即社会失范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深切关注和忧虑的焦点问题,成为困扰中国官方和学界的棘手难题。差不多与这一问题突出的同时,列举其表现、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的努力就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懈地进行着。不能说这一切努力对于说明和缓解社会失范问题没有作用和意义,但是,生活在现实的人们普遍感到问题的解决远未尽人…  相似文献   

19.
正丁克全(1914-1989),吉林长春人,回族,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社会学专业,是我国社会学重建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是新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是东北地区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是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曾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兼民盟东北总部秘书长,解放后长期担任吉林省政协常委,是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吉林省社会学会创会会长,吉林省日本研究会名誉会长,吉林省科学社会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相似文献   

20.
蒋敏 《学海》2003,3(3):202-203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0 0 0年版 ,399页  “世界体系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尽管非主流学派 ,但“世界体系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并对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学者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开始从事“世界体系论”的介绍和研究 ,并出现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但却没有一部系统和完整地评析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专著。王正毅教授的《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