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天风》1995,(2):23-23
中国基督教协会发行的高科技产品——赞美诗伴奏器是一位爱主的弟兄经过十年的祈祷和努力研制而成的,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海外肢体的赞助,使售价大大低于成本。 由爱德文化技术经济交流中心售发的赞美诗伴奏器将整本400首《赞美诗·新编》乐谱储存于机内,可以随意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
林德桦 《天风》2009,(6):35-35
2009年4月12日,广西基督教协会在南宁共和路基督教堂按立吴忠将同工为牧师。 2009年4月19日,广西基督教协会在来宾市长岭基督教堂按立李燕锋同工为牧师。  相似文献   

3.
参与编辑《赞美诗《新编》补充本》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圣洁 《天风》2009,(12):48-50
从“新编”到“补充本” 30年前,当教会重新恢复礼拜时,圣经和赞美诗是最急需的出版物。中国基督教协会成立以后首先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当时编辑部为了使《赞美诗(新编)》(以下简称“新编”)及早出版,曾经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和杭州思澄堂集中工作。感谢神的恩典,“新编”出版后已在全国各教会广泛使用。其中有些新创作的赞美诗(如“基督永长久”、“与主同去”、“圣夜静”、“早起赞美”等)且被外国教会诗本所采用。  相似文献   

4.
罗黎光 《天风》2021,(2):38-39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  相似文献   

5.
《赞美诗(新编)补充本》将于明年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 《天风》2008,(24)
自从《赞美诗(新编)》出版以来,已经印行超过1700万本。在这20多年的教会崇拜中,对中国教会的信徒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教会的发展,400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弟兄姊妹在敬拜中的需要。从2003年起,全国两会就计划出版一本适用于正式崇拜、能够满足信徒在崇拜中赞美神之需要的《赞美诗(新编)补充本))(下称《补充本》),很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也都在盼着它早日出版,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出版,何时才能见到这类诗集出版?目前有何进展?带着不少问题,笔者趁《赞美诗(新编)补充本》编辑委员会会议在沪召开的机会,采访了负责这一事工的相关同工。  相似文献   

6.
罗黎光 《天风》2004,(3):34-35
赞美诗创作的根据是什么?杨周怀教授在《基督教音乐》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来:“赞美诗的内容是宣扬基督教的信仰和灵性经验”,“所有赞美诗都是根据圣经创作的”,“其神学根据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些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的爱国赞美诗杨周怀●基督教是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上,基督教信徒唱的歌最多,音乐发展最快。基督徒们的歌唱中,除去歌颂上帝的公义、救恩、和平、慈爱之外,他们还经常唱一些热爱自己祖国和民族的颂歌。基督教《圣经》中诗篇第137篇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赞美诗...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一九八七年第三期上,黄伟合同志在“以时代精神振兴伦理学”的主标题下,择要评论了周原冰同志的《共产主义道德通论》一书;在该期刊物上,同时发表了周原冰同志就该书评对《通论》的批评部分作的答复。黄文认为,《通论》集著者三十年思考之大成,理论建树和学术创新之处有三:第一,从方法论角度看,《通论》注意到了避免或扭转我国伦理学界所存在的某种程度的经院主义倾向,更为强调并自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第二,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通论》对于道德的外部联系、内部结构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一以贯之。对现行伦理学体系有所突破。第三,从伦理学与社  相似文献   

9.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10.
一牧师 《天风》2014,(7):24-25
<正>不少地方的教会在礼拜之前都有教唱赞美诗的安排,教唱的内容原来都是唱当天礼拜中要唱的诗歌。其缘起大约一则因为来礼拜的人日渐增加,不都会唱赞美诗;二则有些新的诗歌需要学习:三则大家一起唱诗,可以避免礼拜前嘈杂的谈话声。几十年来,大多数教会的信徒已经基本会唱那几首经常使用的赞美诗了,于是这个教唱便有点"例行公事"。有的教会借此机会教唱其他诗歌或短歌,笔者并不反对这样做。问题在于教唱礼拜中要用的赞  相似文献   

11.
张晓武 《天风》2007,(24):36-39
在有伴奏的圣乐合唱中,指挥与伴奏的协调与配合,是合唱整体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圣乐合唱中伴奏的常见形式和功能,说明了指挥与伴奏在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的配合及采用乐队伴奏时指挥需注意的方面,并通过圣乐合唱作品谱例,分析指明正确、有效、具体的协作方法,从而使伴奏在指挥的引导下,能同合唱本体配合得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美好音乐形象,达到敬拜赞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圣乐,我们的赞美,在教会里既是圣工,又是事工,也是加强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和教会兴旺发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谢天父的恩赐,感谢圣乐委员会在圣灵的带领、充满下,于1982年3月经过一年的辛勤播种挑编、创作了400首赞美诗和42首《短歌》。这本(新编)内容丰富,形式内容多样、多彩,比较广全地推介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色彩的赞美诗(西方创作298首,我们创作102首),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她带领我们众信徒走灵程已有16年了。通过我教众信徒唱诗,教唱诗班唱诗,如今,众弟兄姊妹们都强烈要求圣乐委员会再出一本《中国赞美诗》,因为圣乐当有时代语言。  相似文献   

13.
罗黎光 《天风》2021,(4):33-34
有人说,基督教经典中国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赞美诗的中国化,此话不无道理.圣乐教授杨周怀曾经说过:"在基督教教会生活中,有两本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赞美诗集."圣经被译为中文白话文《和合本》已百余年,算是中国化了,唯圣诗还大多是国外的.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及其补充本,其中诗歌由国人创作...  相似文献   

14.
石衡潭 《天风》2018,(3):30-31
赞美诗是基督教文艺中传播最广也最为信徒所喜爱的体裁,是基督徒对神的感谢与赞美,是对神及其话语的认识与理解、回应与接受。西方的赞美诗有上千年的传统,涌现了不少信仰诚笃、旋律优美的作品。赞美诗的中国化也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苏永新  石衡潭 《天风》2018,(4):13-15
三、八九十年代中国化赞美诗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各地教会恢复聚会,基督徒的创造力也进发出来,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甚至地方风味的赞美诗。在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一些信徒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基督教信仰与当地文化资源自然地进行了结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张晓武 《天风》2007,(6):42-43
混声四部赞美诗在今天教会的敬拜中被诗班广泛采用,本文就这一类型赞美诗的排练步骤综述于下,以此配合诗班敬拜、赞美侍奉的需要。当诗班的指挥进入排练室面对诗班众弟兄姐妹时,应该是经过充分预备的,与各声部长一起,无论是从灵性、艺术指导、教导,还是即将要排练的赞美诗作品的排练方案,都应提前有所准备。面对诗班众人不同的年龄、性格、工作性质、灵命程度、音乐恩赐等等差异,他们应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  相似文献   

17.
《赞美诗(新编)》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中国基督教界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探索,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所收录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当前继续深入推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赞美诗(新编)》是当代中国基督教最通用的赞美诗歌集。1981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决定编撰新的赞美诗集,并在《天风》刊登启事,号召全国基督徒谱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8.
商蕤 《中国宗教》2022,(8):88-89
<正>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产生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不同阶段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的突出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和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为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又经过曲式和演奏方面的不断地中国化的创新尝试,基督教赞美诗音乐逐渐体现出了更多的中国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9.
<正>在1980年召开的第三次基督教全国会议上,代表们鉴于中国教会已经走上了联合的道路,却没有适应联合的赞美诗歌本,于是提议编印中国基督教的赞美诗歌本。编印赞美诗的工作于1981年1月启动,基督教全国两会成立了圣诗工作小组,在3月20日出版的《天风》上发布了  相似文献   

20.
电子琴作为一种集高科技成果于一身的电子乐器,配备合适的音响,演奏时充分发挥其功能特点,效果有如一个乐队。用电子琴为歌者伴奏,有如演奏者指挥一个乐队与歌者合作。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的键盘基础、和声基础,同时也要求演奏者在进行各种伴奏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掌握电子琴伴奏的特殊经验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电子琴的各种功能运用自如,收到最佳的演奏效果。就此问题,笔者将自己在电子琴伴奏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出来,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