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地区、福建省外国哲学史研究会1988年年会于3月5日至10在厦门召开,会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主体性问题: 一回顾和论述了哲学反思主体性的认识史。多数人认为,哲学对主体的反思开始于近代哲学。夏基松以科学发现为着眼点,论述了近现代哲学对主体能动性的认识。他认为,近现代主体能动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论坛荟萃     
陈志尚:对主体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是人性在对象性活动和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中的体现。人的活动和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体性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三点特别重要,即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对自由的追求。 二、要全面地理解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中最根本的是实践性。现在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极端夸大实践的作用(所谓“实践本休是存在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一切存在对人来说都无从谈起”……甚至公然说是人的实践创造了自然界,等等),夸大非理性、无意识甚至本能的作用,贬低或忽视理性在人的主体性中的地位。必须重视研究情感、意志、直觉、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体现了一定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科学精神是指从认识论角度强调知识、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作用和意义,以普遍性为真理,注意规律性认识,反对蒙昧主义和宗教神学。民主精神是指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专制主义和权威主义。古希腊哲学就是从原始宗教、神话的束缚下与科学同时诞生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近代哲学,开创了理性时代、主体性时代。康德的哲学最完整地体现了科学与民主、自由的思想。他详细论证了科学知识成立的形式条件,最后提出知性的最高原理,构成自然科学的普遍规…  相似文献   

4.
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集西安地区4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主体性问题。这次会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有的同志在会上发言指出,目前,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界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规定主体性,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强调主观性的方面,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肯定主体性。其二,主体性等于主观性,由此否定主体性,不同意过多地强调主体性。其三,从实践的角度,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掌握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来理解主体性,这是国内的主流。其四,在与主体性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争论:a.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与“原则同格”是什么关系;b.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理与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强调发挥道德主体能动性的时候,当怎样看待集体主义原则?是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困惑。有些人由于因袭了把道德主体看成只限于个体的人,认为个人至上的陈腐观点,便把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同集体主义原则对立起来。以为:集体主义原则会轻视个人的价值、利益、尊  相似文献   

6.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个科学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近代哲学家培根为代表提出的“纯观察”方法;一派是波普、库恩、汉森等现代科学哲学家主张的“观察渗透理论”。前者对于近代科学冲破神学与经院哲学的束缚而兴起和发展有过巨大作用,后者则是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观点。这两大流派各自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中的一个方面,都只有某方面的道理。文章认为,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观察一方面受主体中理论结构的巨大作用和观察手段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排除理论结构的消极影响,改进、提高观察手段,这二者的结合与相互作用,表现了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代法国的价值哲学是法国的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和宗教哲学传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一方面强调人的价值,高扬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意志,把人看作是价值的创造主体;另一方面又把上帝作为人的最终价值取向、最高价值、最高道德理想、全部价值的最终基础.尽管法国有着悠久的伦理思想传统,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的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们如雷诺维叶、富耶等人对价值问题进行过许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价值哲学在法国出现得比较晚.当马克斯·舍勒、哈特曼以及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李凯尔特等德国哲学家大讲价值哲学时,法国哲学家们则对此仍然持疑惑和抵触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11.
在经权关系问题上,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经""权"统一的思想,认为"经""权"是一种体用关系。他的经权观突出了道德主体实践能力的养成和运用,为人在道德选择中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他认为,道德主体在道德选择中需要通过权衡判断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运用"经"和"权"的意识和水平是随着主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为了使道德主体能够在经权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出恰当的行为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心"的权衡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方法就是事物本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论题经历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近代以来,主体性论题日益成为西方哲学所关注的焦点,我思的思维主体作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一个不证自明的基点被凸显出来。然而,在围绕主体性所展开的研究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更为深刻同时也深为哲学家所头痛的问题:此一我思思维主体如何对彼一我思思维主体成为可能?以及众多的我思思维主体如何沟通并实现共同意谓?与此同时,对这种问题的解答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检验着各种哲学观点的合理性。胡塞尔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在晚年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主体间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被打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烙印的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很窄,它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经济学,其学术立论的基础在于经济的主体性这一命题。经济的主体性是指在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的存在,即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导向的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从个人的主体性、企业家的主体性、制度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8.
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映论所追求的“客观真理”——认识那不依赖于主体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只不过是种理想的状态,事实是认识的水平越高,越不能摆脱主体因素的纠缠;能动的反映论将实践引入认识,只是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对主体认识仍基于“复写”;非经典认识论从主体因素(主体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要素,主体意识要素,经验—知识要素,情感—意志要素等)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认识的能动性问题。认识是创造,因此本文的结论是认识的本质为“重构”而不是“建构”。  相似文献   

19.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主体性的倾向。主体性倾向,就是着重从主体方面来考察认识论,认为主体在认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真正的主动者,认识是主体积极进行创造的过程。主体性倾向几乎影响了人们关于认识论一切主要问题(诸如实践、主体、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的评价和检验等)的看法,因而,这种倾向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期刊编辑的主体性特点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在期刊编辑实践中,为了使期刊的宗旨与传播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也为了表达编辑的重要思想,期刊编辑主体就需要发挥自主性,并将自主性和自为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就体现为一种鲜明的目的性、自觉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这种主体性的特点和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