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5月23日下午4时30分,柳州市西环路发生一幕闹剧:一个16岁女孩因玩牌时出错牌与同伴发生口角,很受委屈,感觉同伴不信任自己,心情非常激动,手持菜刀跑到7层楼顶,扬言跳楼自杀,手脚左右摇晃,十分危险。110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对她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才把她从顶楼的围墙外营救下来。无独有偶,今年6月8日,当刚刚经历完两天高考的学子们走出考场,开始享受久违的轻松时,山西太原年仅19岁的高考生小华,在考试刚结束半小时后从自家3层阳台上跳下,最后造成严重的腰椎粉碎性骨折。问及原委,原来小华是太原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2.
<正>封孝伦,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1953年生于贵州省黄平县。1980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贵州省教委副主任,贵州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现任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民族审美方向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走出黑格尔》、《对自由与美关系反思》、《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中国当代美本质概念的嬗变》等40余篇学术论文。已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中国当代文学》(1949—1997)、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级大地震在四川汶川爆发。霎时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汶川、北川、都江堰、茂县、理县……一栋栋房屋倒下,一座座桥梁坍塌,一个个生命消失。大地震造成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4.
<正>旅美女画家虞曾富美不愧为当代画坛奇女子,她的成功在于她有自觉的美学追求,致力于独树一帜的审美创新。她的作品具有气象万千的自然之美、蓬蓬勃勃的生命之力,并彼此融合和互动,原因在于她有十分可贵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而提升了审美境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一、画坛奇女子的审美创新不久前,笔者有幸在纽约长岛参加了虞曾富美的家庭派对,并惊喜交集地参观了她1.5万平方英尺的家庭画室陈列的恢弘之作。惊,是惊奇地发现虞曾富美看上去身材娇小显得文弱,笔下却涌动着蓬蓬勃勃的生命之力;喜,是喜悦地  相似文献   

5.
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生命政治”的狭义概念容易陷入生命与政治二元关系的不决困境.但结合福柯早中晚期的整体思考,可以为应对甚至跳出这个二元困境提供一个反思的三重空间:通过批判动物政治并把握政治恰切所蕴含的复杂作用机制,可以使关于生命和政治的知识构造与权力运作呈现出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轨道,从而呈现出生命与政治的双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它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于生命奥秘的追求。《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告诉我们,中国的神,就是生命的化身;《易经》提示的是,世界的底蕴是生命。《周易参同契》则从大易、黄老、炉火三个方面探索生命的奥秘;《黄帝内经》更复归生命,抓住灵验的机枢,经过辨证,把疾病治愈于未病。总之,中国文化始终从生命出发,与中国的生命美学的对于生命的追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举国哀痛,世界震惊。 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让数十万人受伤,近千亿元的财产顷刻化为灰烬。但地震没有吓倒中国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有效有序的领导下,由数十万人民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消防官兵,医务人员及无数的志愿者组成的各路大军,翻山越岭,开山辟路,不畏艰难险阻,以迅猛的姿态扑向灾区,从瓦砾中、从倒塌的水泥板中,抢救生命,抢救活着和搜寻死去的每一个人。其事迹,其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8.
9.
和司空见惯的众多美学著作相比,这是一部采用讲述式风格、案例式列举和专题式结构而形成的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让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直入个体性的感知,呈现生动性的形象,成为有机性构成的独特方式,从“发生学”的意义上为生命美学尝试了一次颇有启发意义的生命还原.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美学家王世德教授毕生致力于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80岁以后的他宝刀不老,集结出版了193万字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和105万字的《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两部文集,还公开发表了37篇美学论文和文艺评论,体现出了他热爱平凡生活的人生观、弘扬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凝练学术思想的美学观,从而实现了他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主要表现在流派争鸣、<手稿>现象、美学史研究的拓展以及李泽厚现象等四个方面.90年代美学的沉寂并不是美学的沉寂,而只是80年代美学的沉寂,转型的时代在呼唤着转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美学界,我认为其总的主流是有很深广的进展,而不是趋向混乱和冷寂。这个进展,体现在:一方面,坚持基本理论研究,使之更符合实际,能有效地指导审美实践,促进人类心灵和世界的美化;另一方面,使美学面向现实,加强应用,广泛深入到自然山水、旅游、社会道德、文艺各门类(诗歌、小说、美术、音乐、书法、戏剧、电影、电视、建筑、园林等),生活中的服饰、餐饮烹饪、美容美发、室内外装修等美学的研究和创建,使美学能真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的审美意识、情趣、素质、品德的提高。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齐头并进,都…  相似文献   

13.
我愿以全国当前唯一美学半月刊<美与时代>学术编委的身份,谨向美学界、美术界和文艺界,郑重推荐油画家刘亚明最新巨幅力作<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盖光 《管子学刊》2002,(4):21-26
重视生命的存在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的生命智慧是在生与死的对应中,探讨生命活动中的伦理性内涵。孟子的“浩然之气”作为具有超越意义上的精神性存在方式,是通过“养心”而走向“养气”的生命体验,是在“乐生”智慧中感受生命活动的快意存在,更重要的它是将“浩然之气”升华为“充实而有光辉”的审美精神,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四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美学研究,在我看来,应该涵盖“理论、历史、现状”这三个层面.在这当中,三十年的生命美学研究,可以称之为“理论”的研究,母庸置疑,这应当是我的美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不过,关于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三十年中,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在美学研究中,关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涉及的是美学研究的逻辑展开.假如说,“理论”的研究是“历史”的研究、“现状”的研究的逻辑浓缩,那么,“历史”的研究、“现状”的研究就是“理论”的研究的逻辑展开.也因此,任何的美学研究,都应当是“理论、历史、现状”的融汇贯通.  相似文献   

16.
一 与生命美学结缘的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我首先想提及的,甚至都不是美学,而是一部电影.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做《无间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老警察问年轻的新警察的一个问题:“我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警察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警察?”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真实.我想说,这也是我在研究美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我是想做一个美学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7.
一、生态危机与人类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特别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人的力量和人对自然的作用,人类的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但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却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恶魔.1968年在意大利A·贝切伊的倡议下成立“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当前和未来困境的的问题开展研究,并召开关于生态危机问题的首次国际性讨论,提出“人类困境”和“人类全球王国时代”的概念.贝切伊认为,人在地球上的状况发生了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条件的技术和人类系统,引起人对自然的新的作用.但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这种新作用以及它对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在20世纪衰落根源于人超越性的枯萎。乌托邦产生于人超越性之中,是一种想象性对话,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展开对更高世界或真实世界的追求,它们构成了乌托邦的本质。乌托邦的产生是古希腊、希伯来文化的内在独特性构成的——人的超越性和有更高世界的存在,因此它在古希腊文化中由对神人关系的理解、灵魂不朽、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对诗的本质的洞察所奠基,在希伯来文化中则由神人关系以及存在的独特性所规定。现代社会所理解的乌托邦已非源初意义上的乌托邦,正因此雅各比为乌托邦辩护时仍未能把握其本质,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应该把握乌托邦的本质和特殊性,一旦把握了此,也就明白了乌托邦是不会消亡的。  相似文献   

20.
战玉志 《天风》2005,(9):45-45
生命,到底有没有一个极限?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残”与“废”两个字连接在一起使用,好像残者即废,无可救药。难道残者就是废人吗?在我认识的许多伤残孩子中,就有这种观念,因着身体上的缺陷而自卑自怜,自怨自叹,甚至自暴自弃。我总喜欢介绍几位残障者基督徒,如何从生命的主、全能的上帝那里得着生命的秘诀,靠着那加力量、凡事都能做的神,克服了种种障碍,奏响了一曲上帝为我们而写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