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題,我們已看到了不少論文,这些論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現在我也願意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研究这个問題的同志們商討。一过渡时期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到底怎样?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到底怎样这一个問題,据我所看到的来说,有下列几种主要的不同意見。一、对这个問題采取根本否定的态度認为在过渡时期沒有經济基础的問題。一九五六年第五期学習譯叢譯載了苏联阿·索波列夫同志的“論欧洲人民民主国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規律”一文。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理論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問題。在这个問題上,哲学界还存在着許多帶有根本性的分歧意見。現在就个人对本問题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商榷,特别是和严北溟先生商榷。一、在我国过渡时期有沒有独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研究我国过渡时期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題时,必須首先解决在我国过渡时期有没有独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是我們研究本  相似文献   

3.
最近苏联“共產党人”雜志与“哲学問題”雜志,連续發表了社論和論文,論述苏联哲究学研工作的狀况与今后的迫切任务。該兩雜志所發表的論文有:“哲学科学的迫切問题”(“共產党人”一九五五年第二期,譯文見一九五五年学習譯叢第五期),“要創造性地研究辯証唯物主义”(“哲学問題”一九五四年第二期,譯文見一九五五年“学習譯叢”第一期),“歷史唯物主义的迫切問題”(“哲学問題”一九五五年第二期,譯文見“学習譯叢”本年第一期),“提高哲学史研究工作的思想理論水平”(“哲学問題”一九五五年第三期,譯文見“学習译从”一九五五年第九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界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展开的。在此以前,絕大多数研究者那是以斯大林在其所著“馬克思主义与語言学”一书中所提出的关于这个問題的公式为依据的。那时虽然也有个別同志在联系到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和上层建筑問題时曾对这些公式表示怀疑,感到不能充分說明問題,企圖另外寻求解释,但未得到广泛的討論。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就有較多的同志对于这个問題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于是展开了爭論。  相似文献   

5.
論基础     
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中心问題。对于这个問題的正确理解,不仅在理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社会历史的發展和革命运动、社会改造的实践来研究这个问題,是十分必要的。近来,在苏联和我国哲学界中,都曾就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問題进行了相当热烈的讨論,有不少同志提出了一些極为有价值的意見,也有不少同志提出了一些很值得进一步探討和深刻研究的問題,这对今后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这一問題都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准备先就社会經济基础这一問題發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关心这一问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論上層建筑     
在上一期“哲学研究”上,我曾写了一篇文章討論过经济基础的問題。現在,准备再就上層建筑这个問題發表一些意見,請同志們指教。关于什么是社会上層建筑的問題,在我国哲学界的討論中,意見也是很不一致的。与对基础的看法相适应,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不同意見: (一) 第一种意見認为社会上层建筑只包括着統治阶級的思想体系和制度,即只有代表統治阶級利益并为統治阶级服务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适合于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才是上層建筑?终庵忠庖姷耐菊J为社会上層建筑是为統治  相似文献   

7.
三、阶級結搆的变迁 (“社会成層和社会流动”) 在討論过关于經济結構的变迁的报告以后,大会进入了中心問題也是最尖銳的問題即关于社会阶級結構的变迁的討論。資产阶級社会学家关于这个題目的报告很清楚地說明,他們力圖不去揭露資产队級社会的真正結搆,而是想把資本主义国家各阶級之間的关系揑造成彼此相安無事的情景。 資产阶級社会学家千方百計地想抹煞資  相似文献   

8.
苏联“哲学問題”杂志一九五五年第二期發表了斯捷潘年的“社会主义社会發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径”一文(譯文見“学習译丛”1955年第10期)。这篇文章發表后,苏联哲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內部矛盾的問题展开了討論,这一討論至今仍在繼續进行。这是一次具有丰富內容和巨大现实意义的学术討論,很值得我們重視。現将討論中的几个問题(不是全部問题)的主要論点(不是全部論点)簡要地介紹出来。以下分两部分介紹:第一部分是关于矛盾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發展的动力的問题;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問题的其他几点意見和看法。关于矛盾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發展的动力的問題,有四种意見:(一) 矛盾是發展的动力或泉  相似文献   

9.
“老子”上下篇,当然是我们祖國古代哲学宝庫中的一部分財富,但是老子这个人的時代問題和他的学說的評價問題,恐怕是一時还不可能得到適当的結論的。任繼愈先生的“老子的哲学”(一九五四年年七月二十八日、八月二十五日“光明日報”),不但肯定老子生在孔子以前,而且肯定“老子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第一个自發的辯証法、樸素的唯物論的哲学家。”这个結論未免下得过早了一些,因而引起了讀者相反的意見。一九五五年三月九日“光明日報”所發表的介入先生的“老子思想的唯心論本質”,就是其中之一。介入先生对於老子这个人的時代和“老子’这本書的形成,都是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國通  相似文献   

10.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从1961年起組織了一次关于现代資产阶級哲学批判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它們是:A.波利卡罗夫(保加利亚)的《現代唯心主义的一般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針》(1961年第3期);斯克沃尔佐夫的《列宁的党性原則和現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問題》(1962年第6期);捷洛格拉馬吉克的《多元論的方法論与对現代資产阶級社会理論的批判》(1963年第2期);留布丁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則》(1963年第5期);阿謝耶夫的《現代唯心主义的若干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法論問題》(1963年第5期);別吉阿什维里的《是否需要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作內部的批判》(1963年第6期)。最后发表了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討論的总結。在这次討論中,特別在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的所謂“內部批判”問題上发生了爭論。波利卡罗夫、別吉阿什维里等人提出要采用通过揭露有关观点的內在矛盾来使其自我駁斥的“內部批判”方法,幷认为这种方法是一个尖銳武器,因为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中充满着內在的矛盾。阿謝耶夫則认为所謂內部批判不是馬克思主义理論所特有的,更不可能是同現代資产阶级作斗爭的主要方針。在納尔斯基等人的这篇总結文章中,对这次討論作了評价,幷着重对“內部批判”問題发表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认为首先应当拋棄“內部批判”这个不确切的术語,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对被批判的学說采取“內部批判”的方法,而是要揭露这些学說的內在的根据不足。而且,这种批判方法还要以社会經济分析、阶级分析、共产主义党性原則等等作为自己的前提、必要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国穆斯林”第八期“可以使回民从沉重的宗教負担下解放出来嗎”一文后,我以一个阿洪的身份参加这一問題的学习討論。为了正确的貫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巩固民族团結,彻底解放回族人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設,使回民迅速躋于先进民族行列,从而提高回族的經济和文化生活,提出我对各种应当廢除宗教的負担等方面的意見,如有不对的,尚希讀者提出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12.
我之所以写这篇短文,是因为有些哲学著作中几乎不采用这个哲学用語,甚至有些哲学家怀疑“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学基本問題第二个方面的基本命題。我以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对哲学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最概括的表述,应該运用这个哲学用語并对它的內容和意义进行研究。我們知道,恩格斯在“費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終結”一書中对于哲学基本問題作了完整而精确的表述。他說全部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問題。这个問題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哲学家就是依其如何回答这个問題而分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的。关于哲学基本問题的第二个方面,恩格斯加以完整表述如下:“但是思維对存在的关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14.
史維国先生在《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发表一篇討論历史研究方法論的文章,涉及到我的两篇习作:《試論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新建設》1962年3月号)和《关于李自成杀李岩的問題》(《江海学刊》1962年11月号)。史先生肯于对我提出批评和帮助,非常感激。但讀过之后,却发现史先生的批評,很不实事求是,而且在方法論上还存在着明显的错誤,有必要加以澄清。写在下面,向史先生請教。  相似文献   

15.
看了鄧水夷与呂世骧二同志对於我的“张横渠的哲学”一文所提的意见,深深感到自由討論的必要。我相信,任何問题經过自由討論,一定会逐漸达到满意的解决。鄧、呂二同志所提出的意见主要是环繞着两個問題:第一,張載的哲学是唯物論还是唯心論?第二,张载的倫理政治学說中有沒有進步的因素?现在分別加以解答。一“氣”是唯物論的範疇还是唯心論的範疇? 鄧水夷同志認為“张載对世界的解釋是唯心的”。呂世骧同志認为‘张横渠的哲学是徹头徹尾的唯心論”。这裏牵涉到张横渠所謂“氣”应該如何解釋的問題,更牵涉到“唯物論”与唯物論所謂“物”应該如何解釋的問題。  相似文献   

16.
形式邏輯在認識过程中的作用問題,是形式邏輯和辯証邏輯關係問題中的一個主要问题。对于这個問題的正確解决,如同其他任何问题一樣,一方面,我們必須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中的規定,他方面,我們又必須对具体問題作出具体的分析。这樣的解决問題的方法,是马克思列寧主義不可動搖的原則。離開了这個原則,就不可能对任何問題作出任何正確的解决。一九五五年四月六日光明日報“哲学研究”?l表的李志才同志的“諭形式邏  相似文献   

17.
苏联《哲学問題》杂志在1964年3月一期上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位古巴学者在墨西哥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上的发言。关于这位作者,无資料可查。作者认为:現代历史运动决定于基本对抗以及伴随它而来的矛盾。“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間的对抗是現代历史的基本矛盾,所有其他矛盾只是伴随着它的”。作者不同意把这一基本矛盾說成是“东方”和“西方”间的矛盾。拉丁美洲对这一“主要冲突”的态度是“对抗态度”,这是由拉丁美洲的半殖民地和經济的薄弱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作者认为,現时代的基本对抗,在道德上层建筑領域內表現为“資本主义所产生的異化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之間的对抗”。消灭異化的唯一道路是建設共产主义。苏共宣布的“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的口号,得到“世界上一切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贊許”,因为“他們在其中看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性表現”。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民族資产阶級与工人阶級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还是非对抗性的問題,自八月份起,“大公报”上开展了討論并召开了关于这个問題的座談会,接着“人民日报”也發表了几篇关于这个問題的討論文章。这个問題的討論,对于指导現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据我們的了解,大体上有下列几种意見: 第一种意見,認为我国过渡时期资产阶級和工人阶級的矛盾始終是对抗性的.理由是,资产阶級和工人阶級的关系是剝削与被剝削的关系,这就注定了矛盾性質的对抗性,在兩个阶級尚同时存在以前,亦即剝削关系尚未徹底消灭以前,对抗性的矛盾是不会消灭的。这个矛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就是主要矛盾,到了全行業公私合营及实行定息制以后,生产关系虽然發生了根本变化,但变化并  相似文献   

19.
哲学,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是人在活动中对所接触的問題在思想上的反映,縱然这种反映常常是歪曲的,这些問題有些是迫切要求立即解决的,有些是更長远的和更一般的。哲学家們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常是極其晦澀的,特別当他們惊恐于从自己的結論中得出的后果的时候,或者当他們試圖轉栘人对那些問題的注意力的时候,因为这些問題越来越顽强地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的社会生活。虽然如此,毫無疑問,哲学在社会的經济發展、社会發展和政治發展中有自己的根源,每个历史时代所表現的观  相似文献   

20.
1961年,《哲学研究》第4期有馬特先生的《形式邏輯的对象和作用問題》一篇,其第四节力主要“与形式主义、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当然很好,一个真正的馬克思主义者,应該是这样,把界限划清。不过馬先生所謂划清界限,与一般所說稍有不同。他只要求把周谷城关于形式邏輯的物质基础問題、性质作用问題的意見,划入形式主义、唯心主义里面,就算划清了界限。否則便是学風有問題,其言曰:“这种学風不是实事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