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来对《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章"浴乎沂"句的训释存在众多分歧。结合此章语境的"尊礼"思想,以及"雩祭"礼仪的分析,可知包咸"沐浴说"、王充"涉沂说"、韩愈"沿乎沂"、朱熹"盥濯说"等传统训释多有曲解。"浴乎沂"无论从季节时令和地形上看,还是从礼法规范上说,都不能简单作"在沂水中洗澡"解。"浴"字亦不是"涉""盥濯""沿"等曲解,其当释为在特定的洗浴场所设施内"沐浴"。  相似文献   

2.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3.
东亚儒学有关"克己"的诠释纷争,表面看来是尊"朱"与反"朱"势力的角逐,实质蕴涵着不同的自我观。"克"—"己"之间存在一种表里结构:训"克"为"能"者,视自我为(全)善,因而只需逆觉体证、发挥本心,突出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此解以杨简为代表;训"克"为"胜"者,察觉自我有恶,故当依循天理、尊崇道心,侧重揭橥规范的塑造意义,此解以朱熹为宗主。两类训释的核心分歧在于:挺立道德自我所采取的路径有所不同;至于清代毛奇龄、颜元等人,拥立马融以驳斥朱熹,虽在思想史上有其特定的意义,但未能深入义理层面,辨识"朱注"对"马注"的转进之功。  相似文献   

4.
帛书《衷》篇"《川》之详说"章,是研究孔子《坤》卦思想的重要文献.从目前对此章的校释研究看,很多疑难辞语未得其解,需要进一步疏通解读.在此章中,孔子以灾异观念释《坤》卦辞"先迷后得主","学人"当训觉人,使人觉悟之义;孔子以周代"保傅"制度释《坤》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以及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非吉石也,亓口口要诚与贤之胃也","吉石"当训告所,言不是告诉方所的,而是讲得贤的;"小事时说","时"当训待,言待时而说;"知勿过数","知"当训交接,指文柔之人与君主交接,不急迫,不促狭;"文人内亓光,外亓龙","龙"训宠,荣光之义,言文柔之人内藏光华,自然外显而有荣光;"隐文且静","静"当训情,言内隐文德,中心笃实.  相似文献   

5.
《管子余义》是章太炎《管子》考释札记的选编。他吸收前辈学者的成果,或证成前人观点,或作新的发明。在训诂方法上秉承乾嘉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还对《管子》的句读校勘、篇章文法以及章句义理有所探讨。但它在训释方面也有不少疏误,求诸过深、穿凿附会之处亦不必讳言。  相似文献   

6.
《春秋左氏传》“矢石”义考辨陈建梁“矢石”本为古代一种普遍使用之武器,考古发掘时有出土,古汉语中亦常见其词。然而对于“石”字之解释,汉人经训与唐人《正义》则有颇大之分歧,本文则尝试从探究“矢”类之性质及古语词之历史及文化发展,以检讨汉唐人训释此词之依...  相似文献   

7.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章是孟子讨论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性,,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前言本文的题目用"交涉"一词,乃源自于近期拜读李养正教授所著之《佛道交涉史论要》,①书中李教授提出"共融"精神,笔者便是承接此一精神而研讨这一问题的。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既各具特征,更是相互融摄(或有学者称之为"互补"),当中以佛、道两教文化尤甚。如本文所要探讨的摩利支天菩萨,在道教便有称之为"斗姥"③的,亦有全称  相似文献   

9.
汉代象数易学包含两种不同的形态,其一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占之学",其二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注之学"。卦爻辞作为后者的主要训释对象,几乎不在前者的理路之中占据位置。而前者中的象数思想,在后者中则被转化成了训释经传文辞的体例。总体而言,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远小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王弼批评"存象忘意",是在评价后者。吾人不能认为"存象忘意"也可被用以评价前者,更不能认为"存象忘意"是对整个汉代象数易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释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之于《论语·泰伯》篇。以前,人们对孔子这句名言的句读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对它的解释则往往取朱熹的说法:“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论语集注》),歧见不大也不多。然而按照这一解释,只让民众顺从理之当然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而不让民众了解此理之所以然的缘由,则孔子似乎有“愚民”之嫌。降至近代,西学东传,民智渐开,康有为觉得孔子此语的传统解释与西学新潮不合,有损圣人形象,乃截断众流,独出心裁,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句读给予了与传统截然不同的释读:…  相似文献   

11.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13.
《荀子集解》及其它训解《荀子》的著作中存在诸多训释错误,有必要探讨其正确的训解。如《解蔽》"宇宙里矣",其意当为:大清明之人,心如明镜、止水,万物无不映现在他心里。《修身》"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遂"读为"遗",义为遗弃。《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区盖"乃"阙"之缓读。《尧问》"无越逾不见士",又"越逾好士",两"越逾"义同,都是超越、跨越序列、等级。  相似文献   

14.
《论语》"色难"说流行最广的旧解是包咸、郑玄二注。此二注在文义之外附以"承顺"、"和悦"之义,皆有训释过当之憾。本文以为,"色难"当解为"察其所难",即知晓父母真正的需要。"色难"有三层内涵,依次是"承顺"、"观志"、"幾谏"。"承顺"乃是顺其意,顺其情,故要"观志";因"观志",故真知父母之所难,方能"幾谏"。为何"色难"?本于最质朴的爱亲之情,此即"仁";何以"色难"?须有"正当性"和"适宜性",此即"义";如何"色难"?不离当下的道德规范,此即"礼"。"色难"体现了儒家"居仁由义"的伦理原则,孝亲既源于本真之爱,更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皇门》篇"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门"句,揭示了周公训诰的时间及场所问题,于周初史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皇门》篇所载训诰应是周公致政后的第一次训诰,时间在周公摄政五年后,成王即政元年的正月庚午;地点为■门,即库门,也就是作为宗庙南门的库门,此与传世本《皇门》篇中代表宗庙之门的"闳门"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山水画之快意说"为前提,从人的审美需要阐述作者对山水画根源的看法,即"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山水画的审美心胸、审美创作等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7.
"横渠四句"是北宋鸿儒张载最为后世称颂的四句话。张载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一扫儒生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为儒学再次确立了经世致用的价值标杆。李大钊、鲁迅等知识分子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要求,建构出推己达人、修己安人的儒家知识分子形象。作为中华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以缵述道统、经世济民为己任,复兴、发展儒学,以优秀文化引领民族复兴。"为万世开太平"是横渠四句的旨归。张载以"民胞物与"的胸襟启发我们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来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继续对帛书《系辞》下半部分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另一方面,由帛书《系辞》之易旨,结合历史背景,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由帛本"易有大恒",及师卦"开国承家"一句的今、帛、竹本异文,探讨对刘邦、刘恒、刘启之避讳,以证今、帛本确为汉人所抄成;今本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体现了儒生们在整理今本《系辞》时,为迎合皇权政治的需要所进行的文字修改;观象制器章中,针对观离卦之象"作结绳而为罔罟",结合今本《说卦》、帛书《衷》篇、清华简《筮法》等资料,探讨离卦作"罗"为水、而坎卦为火的古义。与今本《系辞》相比,帛本缺少"大衍之数"章,我们认为,此非帛书本漏抄,而是其原本就无此章内容;今本之"大衍之数"章乃是汉代博士整理《易传》时所添入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对帛书《系辞》前半部分的解读,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进而,由帛书《系辞》所释之义,结合汉初历史背景,参照汉魏诸家易说,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帛书《系辞》以"马"代"象",当源自古《易》图,是"马龙出而大《易》兴""法之画八卦"的"马图""马龙"之简称;帛本"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今本为适应"独尊儒术"后皇权"官学"的新身份,改"众人"为"圣人",当以帛本为是,证明今本《易传》经过了汉初修订;今本《系辞》多出"冶容诲淫"一句,考前后文义及所释经文,应是当时整理今本《系辞》的儒生们之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20.
"天下之言性也"章是《孟子》一书中最难解释的一章。(1)从朱陆异解到近来,学者的意见大抵分为两系,一系认为孟子对于"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三句持肯定态度,朱子、焦循、俞樾、杨伯峻等属于此系;另一系认为孟子对于此三句持否定的态度,陆象山、毛奇龄、徐复观、裘锡圭等属于此系。两派学者对于《孟子》此章的解释大殊。(2)竹书《性情论》(即《性自命出》)的公布,引发了对于《孟子》此章含义的重新探讨。裘锡圭等认为援引竹书来解释《孟子》此章是有效的,但可能未必如此。竹书"室性者故也"之"室",应当读为"实";"故"在竹书中是一个褒义词,指有为或有目的的活动,具体指诗、书、礼乐"三术",而非诈故、巧故之义。(3)对于"天下之言性也"三句,孟子持肯定态度;"肯定系"的解释是可取的。朱子等人的解释带有时代特征,也未必尽是。"故"当训为"本故""本然","利"当训为"顺利"。孟子的意思是说,天下之言性,不过是以其本故来谈论其善恶罢了;若以性之本故谈论其善恶,那么在思考、判断其善恶问题上即应当以顺利其性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