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是《论语》一书中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表现在“克己”、“复礼”、“归仁”的训解上。但是,诸说多有不通,且有在逻辑上混乱之处。此章大意应该是:孔子说:“能够做到自己胜过自己,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礼而行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人人亦皆受惠其中,也就会出现‘天下’之人皆以仁为价值取向、并且身体力行于仁的效果。‘为仁’应当主动自觉地从我做起,难道指望从别人开始?”颜渊问于孔子:“请问为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会致力于老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有不少篇章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具有广泛的影响 ,对它们的释义订正工作 ,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已。近年有多位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这是很有意义的。但致远恐泥 ,一些考订内容反而有“过分解释”的倾向 ,使人无所适从了。如《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章是以前中学、中师语文课本中的重点文言篇目 ,而有关词句的释义和考辨 ,似有未臻完美之处。本文就其中几个焦点问题作了一点个人的思考 ,以此就教于方家。《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相似文献   

3.
历代学者关于《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由也与"以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注疏存在诸多分歧。结合春秋时期的狱讼实践以及孔子在其他场合的论说可知,"片言可以折狱"系孔子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子路断狱之能,大意为可以用三言两语裁决狱讼,解决纠纷;"必也使无讼乎"则意谓让人停止争讼,而非彻底消除狱讼之产生。  相似文献   

4.
《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章,传统标点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此章历来被认为难解甚至无解,时至今日,不少学者仍在努力探求,出现了一些新的解释。发表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黄红宇先生《〈论语〉“色斯举”章释读》一文,认为这是一段以雉为表现内容的歌舞片断,是孔子与子路二人自娱自乐场景的记录,反映了人们师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具体释读为:“(孔子)把脸仰起来了,做飞翔和从空中降落的舞蹈动作,唱道:‘山梁上的雌雉,时令到了(交尾期到了)!时令到了(交尾期到了)!’子路共同舞蹈,反复做…  相似文献   

5.
《论语》五十以学《易》章存在易和亦两种异文,作亦的异文晚出,与孔子思想存在矛盾,故当作易。此章是孔子在六十八岁以后所说的。此章中过通祸,意思是如果再年轻几岁,从五十岁开始研习《周易》,就不会遇到大的祸患。  相似文献   

6.
《论语》色斯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斯举矣章予以新解。  相似文献   

7.
《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的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美德的象征和标准取向。“君子”形象的构建和形成折射出孔子一生的追求、进取与无奈,同时也使得孔子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伟人,也是千百年来孔子深为世人所崇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言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言与不言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相似文献   

9.
《论语》学而篇首章之意蕴 ,时贤已有所论及。① 所论皆以现代之方法 ,侧重不一 ;欲求一正解 ,似仍未得精当、全面。兹拟从学术史角度作一注解 ,并略加论列。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以上是学而篇首章全文。乍一看 ,仿佛言及三事 :学习、朋友、君子。然此三事如何能统而为一 ,并未明了。今读易传 ,豁然开朗 :《论语》学而篇首章乃兑卦彖传象传之进一步疏解。兑卦之彖传云 :“兑 ,说也。”象传云 :“丽泽 ,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儒者解经 ,以意逆之 ,兑卦之主要意象是交流与沟…  相似文献   

10.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性的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的休闲教育。《论语》中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先进》“侍坐”章辨疑两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论语·先进》“侍坐”章 ,古今学者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诠释 ,但各种诠释均不尽如人意。本文对古今学者的各种观点加以详细的分析比较 ,并主要运用语境分析的方法 ,对这段话中两个难通之处提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子在齐闻韶"章表述的是孔子与音乐交集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学者围绕此章释义进行了多层面的思想对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借闻《韶》忘味表达对天下无道的悲痛,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意识;程颐、朱熹等通过对孔子与《韶》乐关系的分析呈现了理学家所向往的圣人境界;而现代学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认为该章传达着儒家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论语》"子在齐闻《韶》"章的诠释史考察,揭示孔子"在齐闻《韶》"事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思想意蕴,最后落脚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借以深化对儒家与音乐关系的理解,领略经典在塑造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子谓《韶》《武》章是理解孔子乐德合一思想的关键。后世学者往往以对舜、武的历史评价,代替孔子对《韶》《武》的艺术评价。朱子从艺术与道德的角度区分了美与善的不同意味,但《韶》《武》的艺术身份,仍不免被道德的话语所遮蔽。然而,美与善首先是乐本身的美与善,是孔子在观乐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的艺术经验。道德的精神在音乐艺术的演绎中具有了感性的形象,给人以特殊的境界觉受。只有从乐的首出地位出发,才能理解孔子乐德合一思想的真实意味。  相似文献   

14.
《管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七法》中曾提出所谓治民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其中“化”就是教化,它包括改变社会风气和教育两个方面,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广义的教育。本文拟就《管子》一书的教育思想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语》逻辑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专家们对“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研究较多,但多限于对孔子“正名”逻辑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影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吕欣 《哲学动态》2023,(4):61-70
《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在仁礼互动关系下重新阐发了“文”。孔子和儒家学派将六经作为经典之“文”的重要代表,亦通过天人之道来论说“斯文”,进一步深化“文”的哲学价值,由此建构出基于秩序性与神圣性的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和儒家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文献资料上看,作为独立概念出现的“气”是从《孟子》的“浩然之气”开始的,但是作为一般用词,“气”字在《孟子》之前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比如,《论语》中就有四处提到了“气”字。也许是由于《论语》中的“气”还...  相似文献   

18.
《论语》“何有”考徐燕杭林养飞“何有”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凡七例。对该词的理解影响到对孔子的为人、教育观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和评价,值得作进一步探讨。但关于该词的解释聚讼纷纭,尚无定论。笔者不揣昧,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先让我们看看《论语》...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论语》正是孔子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诸方面总结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利于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对于历来众说纷纭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解读不能脱离孔子儒学的基本特质。在孔子的思想中,"学"是一种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活动,它的目标是人的完善,标准是"上达"于天,关键是"自觉悟"。"时习"之"说(悦)"、"朋来"之"乐"、"人不知"之"不愠",正是在自我超越的"学"中才能够有机统一起来。"时习"之"说(悦)"和"朋来"之"乐",旨在从积极的方面阐明"学"的乐趣;而"人不知而不愠",则试图从消极的方面来避免人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懈怠情绪。在"学为君子"的宗旨之下,"君子"成为一种可以自我塑造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