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郭店楚简<六德>的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德"的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德"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的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六德>的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六术>的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具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贡献当数熊十力哲学,它完成了心本体哲学的现代重建,同时蕴涵着对西方哲学文化进行根源性回应的思想意图,即通过重建一个圆满的本体论来论证中国文化生命在本原上是自足的,从而为现代新心学下一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维武 《孔子研究》2013,(2):87-103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徐复观从阮元论"生"与"性"的关系入手,主张"生先于性,性由生来",肯定"即生言性"乃思想史言性之传统,但与阮元认为"性"首见于商末,乃"血气心知"之意不同,傅斯年认为先秦有"生"无"性","性"只是"生"这一动作的结果,而徐复观则主张"性"见于周初,意为人生而具有之欲望、本能。其间的差异在诠释方法的不同:阮元以训诂求本义,傅斯年补入历史法,而徐复观则在两者基础上融入归纳法。他们的区别折射出"生"与"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诠释方法在解读思想上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精神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核心究竟是儒家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呢?此可从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及其内心情感的激发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因素,对学界"重庄轻儒"、"根儒道华"、"儒学化的庄子"三种观点提出批判。事实上,徐复观洞察到了儒道艺术精神之间的差异,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具有文化情怀和社会承担的现代知识分子,徐复观对儒家的价值理念十分认同.其中国思想史研究即是为了证明儒家传统在价值上的正当性.但是,这种论证采取的乃是一种知识论进路,并且自觉不自觉的将西方关于思想文化的某种论述作为普遍范型用以描述、解读和评价若干重大思想史事实和重要经典,不仅在知识上陷入许多的矛盾,与研究的初衷也可能背道而驰.这种现象实际具有某种普遍性,值得后来者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的体用哲学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哲学向度,而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以"治化论"为标志的历史哲学领域的探究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深入挖掘被学界所忽视的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一详细回顾,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熊十力以及现代新儒学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儒学导向现代新儒家,几乎与整个近代思想史同步。其中有两条相对清楚的思想脉络可以把握。一是从康有为、梁启超到梁漱溟、张君劢的从西返中的文化探究之路。一是从谭嗣同、章太炎到熊十力的由释归儒的哲理玄思之路。后者纠葛着儒学的心性与佛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与徐复观的思想中,知识分子问题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很多当时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需要改造,但熊、徐认为不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承载文化的知识分子出了问题,并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进行了批评.熊、徐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批评具有一定意义,但最终都落实到道德批判之中,这便带来两方面的弊端,首先是将学术问题道德化;其次是道德标准的主观性最终让道德评判不可靠.  相似文献   

13.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孝道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基本观点包括:孝道助长专制统治,孝道维护家族本位以及孝道贬损人格尊严。针对上述批判,现代新儒家徐复观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他在肯定"五四"时期非孝思想合理性的基础上,着重指出了其偏颇所在。这些偏颇有:以偏概全、因果颠倒、有"破"无"立"等。徐复观对"五四"时期非孝思想的反思,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是湖北籍现代新儒学大师徐复观先生的百年诞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于2003年12月6-8日联合举办了"徐复观与20世纪儒学发展"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16.
李进 《孔子研究》2012,(1):85-92
徐复观认为,民本思想蕴含民为政治主体的理念,此一民主理念与古代专制政治之间存有一"政治二重主体性的矛盾",最终导致民本思想蹈空与异化的局面;性善说乃是民主政治之人性论理据与价值根源,可以充实现代民主的根基;德治论的要义在于权力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结合乃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证。通过对传统政治思想予以现代学理的阐释转换,徐复观深入抉发其中的自由民主精神,并反省其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复观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系)1995年8月29日至31日,武汉大学与台湾东海大学,在武汉大学联合举办了“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大陆首次举行的研究徐复观思想的专题学术讨论会。现将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认为周人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敬,并将敬和忧患界定为人文精神。本文通过梳理《尚书》《诗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周人敬的对象首先是天命,且敬的观念与畏、忌、不敢、无逸等概念密切关联,而对于天命无常以及天罚的畏惧,是敬的根基所在。对敬与畏、忌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徐复观没有注意到的。这使他不但忽视了西周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对于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地位作出了有违思想史实际的解读。只有将敬与忧患意识置于天人之际的语境之下,周人的精神才能得到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刘擎 《学海》2006,51(3):196-200
本文通过对马克·里拉的访问与评论,对他在思想史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关切的核心议题,基本观点其方法上的承传作出述评。同时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其著作的批评及其回应。  相似文献   

20.
刘玮 《学海》2008,8(2):122-130
作为当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人物,施特劳斯和斯金纳都力图用政治思想史的资源回应现实政治问题.斯金纳倡导在语境中理解政治思想,促进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施特劳斯则试图在政治哲学文本的历史解读中突显哲学的永恒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