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贽)集大成,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人陈振孙说:“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惟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清末学者皮锡瑞也说:“《春秋》杂采三传,自啖助始。”又说:“今世所传合三传为一书者,自唐陆淳《春秋纂列》始。”“淳本啖助、赵匡之说,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儒治《春秋》学者,皆此一派。”(《经学通论》之四《春秋…  相似文献   

2.
高淑君 《孔子研究》2012,(5):99-106
基于对陆淳《春秋》学撰著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春秋》宗旨的解读、《春秋》辞义的显隐、对"三传"的评价和"无经之传"的取舍等几个方面考察啖助、赵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陆淳对二者学说的取舍、继承和发展,可知陆淳较好地结合了啖助和赵匡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理顺了唐中后期新《春秋》学的思想体系,确立了该学派启发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即走向义理和经世的经学研究,对新《春秋》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啖助、赵匡、陆淳是唐中后期治《春秋》颇有建树的人物,其《春秋》学思想对北宋苏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辙对其所采取的"择善而从、取舍由经"与以权变思想阐发《春秋》微旨的治经之法作了大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儒"牵经以就传"的治学弊端。针对啖氏等治《春秋》所采取的否定《左传》史料价值与"舍传求经"的做法,苏辙重申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强调解经应以史为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啖氏等《春秋》学对北宋《春秋》学所造成的"逞意说经"的流弊。  相似文献   

4.
啖助新《春秋》学从追问孔子为什么删修《春秋》开始,希望揭明孔子寄寓在历史表象中的"微旨"。他们以分析的批判的方法,由时代问题出发,指出历史表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之理,即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问题的回应,并由此确立起相应的制度。但在历史的展开中,具有正效应的制度逐渐呈现出负效应,因此需要因时从宜,进行权变。权变不是常人可以根据训条进行判识的,只有圣心足以裁定,而圣心的裁定实际上完全遵从于众人所愿。啖助新《春秋》学通过历史表象背后的理、权、心的赋予,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历史观念与政治哲学,而且使旧的经学知识形态转为新的理学知识形态,以充满张力的思想开启了理学。  相似文献   

5.
义例学是作为经学的春秋学的核心内容,在经学史上颇具创新意味的中唐春秋学,也对义例的总结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春秋集传纂例》(以下简称《纂例》)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宋元以后言义例者,多标举啖、赵等人之意见,其义例学上的成就,很值得分析。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唐春秋学包含着复杂的内  相似文献   

6.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7.
赵汸是元末明初理学界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针对元儒学术之弊,提出了求“实理”的治经主张,深刻影响了当时乃至清初新安学术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和会朱陆”,其中所提出的朱、陆“始异而终同”等一系列的观点,成为元末明初“和会朱陆”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汸在学术上的另一项主要成就是系统地提出了《春秋》学说,其中包括求索《春秋》笔削之旨的“属辞比事法”、“先考鲁史遗法,再求圣人之法”的治学途径以及关于《春秋》中具体问题的看法等。赵氏的《春秋》学说,是我们今天研究《春秋》学史不可忽略的一派观点。  相似文献   

8.
“沐椁”一词见诸《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椁”即棺外之套棺;关于“沐”,郑玄注曰:“沐,治也。”一些大型语文辞书如《词源》、《辞海》、《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等,皆取郑说,训“沐”为“治”,在“沐”字下列有“整治”义项,书证便是“夫子助之沐椁”句。将“沐”释为“整治”,“夫子助之沐椁”句在语法上即为兼语式,句中的“之”做“助”的宾语,又是“沐”的主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夫子帮助他(原壤)整治椁”,这样的解释是有违原义的,为便于分析,加引原文如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  相似文献   

9.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相似文献   

10.
春秋是崇尚评论的时代,《左传》、《国语》、《春秋事语》等文献大量记载了春秋时人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和对政事的议论。就评论的性质而言,有事后的评价,也有事前的预言。评论主体较为广泛,既有卿、大夫,也有地位较低的国人和舆人。《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等形式发表的议论,实际上是史官对事件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的补充记载。世袭制度松动,人才选拨和任用充满不确定性,为评议之风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空间。贵族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和私学教育的兴起,为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通过舆论的力量获取理想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前提条件。"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是春秋好论之风形成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1.
一、《管子》书非管仲作之原因晋博玄曰:“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唐孔颖达亦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 (《十三经注疏》本《春秋正义》,《左传·庄公九年》)杜佑指略序曰:“其书载管仲将没对桓公之语,疑后人续之。”(王先谦校刊《衢州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一引)宋代学者,发现更多之疑问,非但认为《管子》非管仲所作,且更大胆地推测其为何时何  相似文献   

12.
子夏与《春秋》的传授孔祥骅《公羊疏》引《孝经》说:“孔子曰:‘《春秋》属商’。”《公羊疏》又引《闵因叙》说:“昔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春秋纬》说:“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  相似文献   

13.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14.
论朱熹对孔子《春秋》的认识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孔子整理而成的《春秋》,自它问世后,便激起人们的持久兴趣。孟子率先揭示出孔子《春秋》的精神实质,经过司马迁、董仲舒等的进一步发挥,遂使《春秋》不仅荣居“六经”之位,而且被奉为史学之圭桌。随后,不同的时代,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春秋》学”,《春秋》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经过五代十国社会动乱而建立起来的宋朝,所面临的问题是:亟须加强王权统治、抵御“夷狄”入侵、重建纲常伦理。孔子《春秋》再次成为时代学术的一个热点。上自统治者下及一般儒生,都希冀从《春秋》中阐发出“奖王室,尊君道”…  相似文献   

15.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一书中于《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条下注曰: 跻僖公者,亨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闵公与僖公为兄弟,《鲁世家》 谓闵为兄,僖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是闵之庶兄。无论谁为兄谁为弟, 僖公入继闵公,依当时礼制,闵公固当在上。《鲁语上》记此事云:“夏公弗忌 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 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  相似文献   

16.
《国语》名称演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锋 《管子学刊》2006,(2):118-121,117
《国语》本为先秦时期“事语”类文献的汇编,自西汉末刘歆始视其为《春秋》之“外传”,后人又多因之,称其为《春秋外传国语》、《春秋外传》、《春秋国语》,亦有简称《外传》,或直呼为《春秋》者。目录分类上《国语》亦多入经部“春秋类”当中,直至《四库全书》方黜《国语》出经部,而入于史部“杂史类”。本文搜集诸史材料,引述前贤之论,对《国语》名称之来源、演变及其缘由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17.
“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相似文献   

18.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19.
琴,又称为七弦琴,因其乃尚古之物遗存,所以又被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相传最早为尧、舜创制。古籍中多有记载。如《乐记》中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太平御览》中有尧使无勾作琴五弦,《事林广记》中说:古之琴止五弦,以应五音,周之世添二弦,曰文弦、曰武弦。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性。古琴强调中正平和,适宜修身养性,抚琴听琴能  相似文献   

20.
道家春季话养生□王成亚●养生(亦谓摄生)者,并非禅坐静养、气功吐纳,也非采战之诀、导引之术所专用。最要紧的是顺应四时阴阳,要在日用而不可缺少的生活中注意。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