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开始,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开始萌芽和生成,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四次转变.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具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救亡道德与启蒙道德的同时并举;二是改良道德与革命道德的交替进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既具有优秀成分,也具有消极意叉.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长期面临的各种威胁,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政治体制;重新选择和配置各种现代性公共政治伦理元素,走出现代化与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冲突的传统困境;正确处理中国国内民族问题,避免因民族冲突引发社会动乱,是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当代转型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谭芝灵 《学海》2012,(4):210-212
在当前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翻译、评介、批判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的基本思想是当前政治哲学研究的主流。王岩教授等著的《批判与启示: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流派研究》不是满足于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简单批判与汲取,而是立足于时代与实践,从理论深层与历史发展维度全方位把握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的演进路径、内在本质、理论框架、思想精华及其理论困境与实践缺陷,其研究目的是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从而使该书具有深沉的理论底蕴与历史向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今西方强势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3.
程广云 《哲学研究》2013,(1):100-107
顾名思义,政治哲学涉及政治和哲学,而政治哲学的首要和中心问题就是检讨哲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一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涉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其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前现代——非政治的哲学和非哲学的政治;现代——哲学的政  相似文献   

4.
在分层化趋势明显的今天,增进社会整合成了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社会整合的重要形式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中,近年来举行的祭孔活动是这种认同的载体之一。但通过对个案的调查中发现,祭孔活动中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祭孔与历史沿革的矛盾;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模糊;对儒家文化的器物、制度层面的喧闹与思想层面的缺失。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增进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进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5.
庙学作为儒学、经学与道统的物质载体,作为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祭孔讲经和礼乐教化之所,作为政统与道统、学统与从祀制度交汇之地,其历史意义重大。“庙学”这一概念由“庙”和“学”构成,实即古代孔庙和官学的一体化。唐代儒学制度化,孔庙由国子学、太学逐渐推广至全国州、县学,“庙学合一”教育规制正式形成,并为宋元明清沿袭。“儒学”在近现代百年中经历了由古代学校“国学”到现代儒家学术思想义理的变化。古代“儒学”与“庙学”是一体的,“庙学”亦可称“儒学”,即作为实体存在的“儒学”,二者关系密切。庙学与儒家道统亦紧密相关,因孔庙本身就是儒家道统谱系的实体承载。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伦理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现代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统治政治到生活政治;从分等政治到平等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从全能政治到权限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是先有大学,包含了教育、祭祀、政治和伦理多种功能;后有孔庙,主祀孔子,并及于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自汉代以后,儒学逐步经学化、制度化,祭孔讲经亦逐步常态化、制度化。东晋国学"增造庙屋","庙学合一"教育规制雏形初具。唐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唐高宗时,又敕州县未立庙者速事营造。从此,孔庙开始遍及天下,正式形成了"庙学合一"教育规制,并相沿至清末。"庙学合一"教育规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国学教育结合亦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礼学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备受推崇,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却饱受批评,在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思潮中也黯然退避。那么,儒家礼学的真精神究竟是什么它能否在经过转换后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制度建设提供一份资源这是儒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儒家礼学的“体”与“用”中国传统的礼涉及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礼教、礼仪、礼制、礼法、礼俗等多种提法,但从存在形态上看,主要可分为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5):37-48
作为经世思想传统的中心范畴,治体论显示出对于秩序形态和政治构造的一种整体意识与体系自觉,蕴含了对政治秩序之关键要素及其组合演进的认知和评判。以三代经典体系及诸子学为渊源,治体论经汉唐儒学之培植,在近世政学传统中得到充足发展,形成了理学和事功学代表的分别以心性与事理为主干的理路类型。近世治体论尤其体现出中国传统对于治道、治法和治人等要素及其关联的丰富思考,构成重整与推进政治自我理解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系统而有力的思想论说,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实践观在儒学近世化过程中逐渐凸显并得到强化.它透过文化上与佛老、法家现实主义和汉唐儒学的竞争明确了自身的入世价值取向与正当道德基础.作为这种价值取向的担当者,儒家士大夫在近世政治中的主体意识上升,更加强调将学术与实践结合的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改革主义主导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改造.他们表现出非常自觉的实践意识,其观念以天理与实践、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为核心议题,在实理实学的前提下蕴含着超越意识与批判精神.理学与事功学代表的两种实践观模式则体现出儒学内部关于德性论、知行论与体用论的认识两歧性.以近世模式为背景,现代实践论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型,意识形态与实践的关系愈趋复杂,实践的主体、范围、方式和精神气质表现出历史的延续与转变.其中,实践迷思对于当下心智的影响值得深入检讨.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宇宙论为基础的伦理学、高级宗教和哲学来完成的不同阶段,法理正当性的确立,使人类政治真正同人的生活统一了起来。政治的"价值正当性"给予了政治以正当的理由,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与现代政治的重大伦理关系相对应,现代政治伦理体现出从统治政治到生活政治、从等级政治到平等政治、从全能政治到权限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民治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等六大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苏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一个世纪来,苏俄心理学不仅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莱布尼茨国际会议于1977年11月12—16日在西德的汉诺威城举行。会议讨论了十七至十八世纪科学和生活各个领城里出现的问题,主要议题有:一、现代哲学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的标准;二、政治哲学和国家与法律中的实践问题;三、自然科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科学机构的作用;四、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来看基督徒的忏悔。  相似文献   

14.
儒学在日本存在偶像崇拜,具有神圣向度。日本暗斋学派积极实践祭孔仪式,他们的孔子观、道统观与祭祀观决定了祭孔实践的特色。其中,"孔子非王"论避免了孔子崇拜与日本神皇崇拜可能发生的矛盾;以道统传承为己任的信念促成了本学派先师的入祀;对祭祀"存气"及"报本"意义的重视使得仪式得以长期存续。对暗斋派儒者来讲,圣贤崇拜与祭孔实践代表了学派的自我认同以及作为"师儒"的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儒学作为价值信仰系统在儒者的生活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中庸的发展及其在儒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中庸之名首出于孔子,春秋而下其学理几经发展,迄于秦汉已蔚然大观。在中国认识史上,中庸常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其更迭既展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升华的一个侧面,又体现了华族理性精神的发展,也往往是儒学的精华所在。虽然近现代对其毁多于誉,但当代社会实践却表明中庸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从三个理论主题进行描述:一是结合精神分析学、马克思哲学、语言学、媒介学等内容,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分析,揭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编码过程;二是对现代性思潮进行批判,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等主题进行批判性的消解,并以此为人口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三是从现代电子媒介视角对未来社会的哲学理念进行探索,提出了如想象科学等之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坛荟萃     
任平: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形态现代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其不同于近代以前哲学阶段的根本点之一,就是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对于近代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就是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阶段的具体形态和特殊层次的超越.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主流也是实践哲学,是指他们同样纷纷摈弃、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一种主体活动的哲学.除了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公开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而外,就人本主义而言,其中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个体化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就科学主义而言,从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新实在论的科学哲学,都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建构以实践检验或实验检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大均  胥兴春 《心理科学》2005,28(6):1418-1421
近20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不但学科体系13臻完善,其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领域拓展及研究取向的中国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二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四是致力于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路径·功能·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路径开新: 统治、治理、善治将“统治、治理、善治”的治理演进形态作为现代德治的开新路径,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基本价值判断: 一是中国社会治理发展对于德治的需要程度; 二是人们对于德治价值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三是德治本身以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成果之于中国治理的满足程度。选择治理理论解读“以德治国”, 旨在强调德治并非与法治分庭抗礼, 更不存在任何弱化法治权威的意味, 而只不过是要表明或更好地表明现代治理的多元事实或者说社会控制的多元格局。政治国家、民族地域作为一个实体, 其强大与否, 并不仅仅得益于某种单轨的治理主体…  相似文献   

20.
“禘”乃历代礼学考究之难点。《论语》中论“禘”之处仅二,后儒原“禘”主要基于文献考证学层面,征引经传子史弄清禘祭制度的本来意义与形态,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定论。而对于殷周禘祭的实态或者说隐藏在禘祭制度中的政治、伦理乃至意识形态的关注甚少,《论语》中的“禘”恰恰又集中于此。再有孔子是否知“禘之说”以及为何“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亦成悬案。因此,对“禘”及其相关问题予以梳理与澄明,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