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学和思维科学是两门年轻的、与人类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民俗思维研究是两者相互嫁接创造出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2.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3.
以佚名画工的民俗意识作为出发点,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宋元时期宗教佚名作品的形质和气韵,以此来探究宋元时期宗教绘画中佚名画工所绘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状态、世俗情结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渡边欣雄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民间风水和民俗宗教的著名人类学家,他的民俗宗教研究是日本社会人类学界研究中国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汉族的宗教特征、宇宙灵魂观及东洋理论的风水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渡边欣雄的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民俗,包括的范围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表现为风俗、习惯、心理、观念等,具体说,有服饰、食品、住宅、游戏、礼节、姓名、迷信、丧葬、节日、婚仪、民间文学、民风、结社、谣谚、俗语、艺术、技艺、以至骂詈和自杀的方式等等。下面例举一些常见的民俗现象,来分析和说明民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是民俗的两个重要方面,都市民俗由乡村民俗演化而来,在成型之后又有自己的特点。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不仅在制作业和商业方面存在差异,在休闲娱乐方面也有差异。对比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可以了解乡村民俗的演进过程、都市民俗的形成发展,也可以由此把握当代民俗的变迁规律,从发展的角度深入了解我国的民俗。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程万里 《美与时代》2006,4(12):22-25
科学与民俗虽是两种文化,但二者都起到影响人们生活、约束人们行为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距离也越拉越近。一方面科学是移风易俗的有力武器,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隐藏于民俗之中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民俗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空间。科学与民俗作为人类思想中两个不同的领域,相互之间既有冲突,更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社会上长期形成并广泛流行的风尚、礼节、习俗的总和。它既是一定民族、地区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一定时代的观念形态。民俗的形成和演化受地域、时代的影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过在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淡化了阶级意识的差异性,形成本民族、本地区共同特有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河家是位于甘肃西南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个乡 ,其中大墩、梅坡、甘河滩三庄是我国保安族的主要聚居地 ,故称为“保安三庄” ,这里孕育了保安族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而民俗文学是保安族文化中的奇葩。通过保安族人民自己创作 ,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学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透视到这个人口仅12212人(90年统计)的民族的历史、经济、社会、生活、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元末 ,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回、藏、汉、土等民族融合形成今天的保安族。所以在保安族的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1.
地域间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差异性对于我国古代民居建筑形成多样的装饰风格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而建筑装饰风格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存在着密切联系,记录各个地区间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具有民俗意境深刻及题材内容丰富等鲜明特点。作为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的主要题材,植物纹饰能生动直观表达出当地居民民俗意境,蕴含平安幸福驱灾避祸寓意。以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为切入点分析其审美心理,就典型植物纹饰民俗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民俗分享馆承载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是展现一个地方特色的重要场所。文章中会对天津民俗分享馆进行设计并解读,大体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结出天津的乡情文化,然后针对其相应的民俗特色应该对应怎样的空间氛围进行设想;第二个部分是对所设计的天津民俗分享馆进行设计解读,分析每一类空间环境所展现出的民俗特色以及所创造出的氛围;最后便是对这一次设计进行相应的总结,并且提出对于民俗分享馆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朝华为流传于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的佛教民俗,就其运作方式、民俗特点以及形成和传承的原因等进行探讨,对于佛教研究和客家民俗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8)
佛教传到中国,在长期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礼俗、习惯,也普及民间,以至演变成为中国的民俗。法辉法师的《简论佛教与民俗》,从佛教节日、佛教制度与民俗的关系,寻绎出一条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传统印花工艺中的植物纹样一直是古代纺织服饰的主流纹样。在印染工艺发展中,植物纹样的民俗表现、印花植物纹样的民俗内涵都蕴含着历代百姓的精神信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的植物纹样来源于农耕文明的日常生活,在现代应用中,应加强植物纹样的当代民俗应用,进一步发挥植物纹样的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存在着禁忌事象.禁忌,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有民俗.节日禁忌民俗除了有避免招致不幸的缘由之外,更多的则是提示人们注意气候变化,维护节日气氛,传播文化理念等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民俗艺术的认知既是一个接触性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在互动中的心理生成和概念整合过程。其认知方式包括闻见式、体验式、习得式、调研式等,表现出感性与理性、分散与综合、具象与抽象交并的认知规律。民俗艺术的认知特征,可从精神传统与群体智慧、民族性与地方性、心理哲理与物理事理、传承传播与整合变异、符号解码与内涵释读等方面做出概括。  相似文献   

18.
戏剧艺术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一个跨学科话题,也是一个文化人类学话题。城隍信仰遍及全国,祭拜城隍老爷的民俗氛围自古浓厚,与之相关的戏剧文化事象也相当丰富,为研究者不可忽视。结合历史文献与当代田野,深入考察城隍信仰与民俗戏剧之间的关联,并在百年回眸中就其随时代社会变迁而升降起浮的命运进行透视,由此反思文化遗产及民俗艺术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化史表明,文化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和影响,且任何地区民俗民风的形成也与特定的环境有关。五台山以其寺院集中、规模宏大、僧尼众多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无疑地,五台山佛地僧俗混杂,诸  相似文献   

20.
羌族民俗宗教中的宇宙观、神灵、宗教从业人员、生命仪式、节日、传说等方面都有苯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交融的两种特征,一是羌族原有宗教形态与苯教的交融,一个是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的融合。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的交融不仅表明苯教在羌族社区传播和扎根的实践模式,也体现羌族吸纳、整合外来文化的主体性。苯教对羌族民俗宗教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今社会中多族群多文化地带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文化话语以及苯教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