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哲学思想, 就其理论框架和致思目的而言, 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之一的儒家思想并无多大差别, 它们似都可以用“道”、“德”两大命题来涵盖, 都落实在修身与治国两大现实主题上。但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老子不像儒家宗师孔子那样主要从现实人伦关系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这两大主题, 而是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一宏观超越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生存问题, 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揭示了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约制宇宙万物的恒常规律———道, 发现了人类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 (或曰“同构…  相似文献   

2.
宇宙是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整体 ,这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中国古代的孔子哲学的共同理念。毕达哥拉斯的“和”的思想是建立在数学概念的宇宙观基础之上 ,而孔子的“和”则建立在圣人对天道秩序的观察之上。尽管他们“和”的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历史背景不尽相同 ,他们都强调要尊重和保持宇宙本身的和谐与秩序 ,都认为在音乐中体现了宇宙的这种和谐与秩序 ,因此也都强调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品格、维持人自身小宇宙和谐的重要性。通过对毕达哥拉斯和孔子有关“和”的思想的比较 ,有助于我们树立一种强调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共同体观念。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这个宇宙不能自发地为人类提供认识它的因素。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又向何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作用是什么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试图为如此众多的疑问寻找答案。肯定任何一种答案,都需要经过验证。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不但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仍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4.
“人择原理”的基本思想,是用人类存在的条件去说明宇宙的初始条件和基本物理关系。自然界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为了满足人类生命需要,它不能不是这个样子。这一原理可推出或佐证认识论及人在宇宙中的物理地位的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8)
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宇宙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二是宇宙是否可知问题。佛学是佛教义理之学,它蕴涵着极深的智慧,特别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理智认识宇宙真理过程中的至要问题,佛学作为生命解脱智慧之学,就不可能不对此问题有明确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探究佛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来揭示佛学的宇宙观实质。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外部世界这个大宇宙的认识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相比,人类对探索这个小宇宙——人类思维本身的认识却相形见绌。研究思维的结构及其发展是摆在当代科学家,特别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面前的迫切理论课题。澳大利亚当代心理学家,昆士兰大学教授哈尔福特(Halford)的新著《思维的发展》一书,综合考察了思维发展领域所积累起来的丰富资料,集各家之所长,独树一帜,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提出一些可检验的预言以确证该理论的正确性。作者一开始就指出,思维及其结构具有象征性,普遍性、创造性和一致性的特点。这就是说,思维必须依赖于象征,只要它是有效的象征,就必定普遍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状况,不仅如此,思维还能从一个象征系统产生新的象征,而这些新的象征又不自相矛盾。作者十分强调象征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甚至把思维结构看作是  相似文献   

7.
李洪志常常以他的宇宙特性为真善忍说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和自然事件,例如他说人类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就是由于人的不善良所招致的.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天象的演化所带动下出现的,那么人类的战争是偶然存在的吗?业力大的地区,人心变坏的地区就是不安定.如果一个民族是真正善良的,业力一定会小,也绝不会有战争的出现,因为大法的原则不允许,宇宙的特性在制约一切.人也用不着担心善良的民族会被侵略,宇宙的特性--大法是遍布整个天体从宏观到微观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8.
小林隆彰 《法音》2001,(11):5-6
佛教告诉我们:有形的东西或像精神一样的无形东西,一切都依缘起的法则而生灭轮回。就是说,一切都存在于关系性之中。基督教之类的神教社会里,只承认独一无二的上帝创造了宇宙中的一切,其中的人类便类似上帝,除此之外的动物、植物和大自然,仅是为了被人类任意利用而创造出来的。对于由所谓造物和被造物建立的人类至上主义,佛教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人不但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又是无限宇宙中的一分子。天台智者大师以“一念三千”之教义验证说,人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这就是与无限宇宙的关系。人类依赖大自然养育,但对大自…  相似文献   

9.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0.
论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尊严”?“尊严”一词最初表达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高于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的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中有最高价值而产生的一种族类的优越感和自我意识。后来随着人类对自己的反思以及个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尊严”不仅表达作为“类”的人在宇宙中高于其他存在物的崇高地位,而且用以表达在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引伸出来表达阶级、民族的社会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尊严,作为个人意识,它是人对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1.
道教对于天地人、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套独特的视角,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和合共生,不仅积极地探索外部宇宙的奥秘,也收视反听地观察和思考人体内在的生命修养。道教信仰者和修炼家遵循老子的得一和合理论,将人体内的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相对应,创制了大量实用技术和修炼灵图,形成了如内经图、修真图、火候图等具有性命双修指导作用的操练图示。这些充满秘密的生命图像往往通过师徒相授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暗藏的隐语、窍门需要进行细致解读,以便于当代道教的文化传播和度写天地妙形的宗教需求。  相似文献   

12.
大脑,是宇宙间最复杂最神奇的物质之一。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它是创造的源泉,是情感的中心,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慷慨的馈赠。  相似文献   

13.
一、人是宇宙的主人,根本不存在上帝、神唯物论、无神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承认它或否认它,丝毫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比如:大自然界并不因为人们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彼此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的创生源头,从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的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教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的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的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的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的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最初究竟怎样看宇宙,怎样看天地和人类自身?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研究各民族那些古老的神话。远古人的许多观念,都孕育在原始神话之中,并通过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本文试图运用纳西族的神话材料,探讨纳西族的原始宇宙观念。已经译成汉文的纳西族神话史诗《创世纪》(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我们的主要根据。通过这部朴素的原始  相似文献   

16.
当代“生存论”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存活的自觉 ,包括人对身体、感觉、情绪、欲望、潜能、意志、理想与精神意境的觉解觉识。其实 ,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缺乏此种资源 ,可以作创造性的诠释。从个人的身体出发 ,先秦哲学有关形气、身心、养气、践形、心知、性情诸说 ,具有如下两种向度 :第一 ,自然气化观的向度。道家庄子“气化”的生命观和人生论 ,以生死为气之聚散 ,强调个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的联系 ,即“通天下一气”。庄学涉及人的魂魄神气与血气形骸、情感、欲念、志气、心性、生死等等。其要旨 ,一是“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艺术作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当下的艺术作品最明显、最内在的不同之处就是它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这里所说的宇宙观,并不是哲学意义上人对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认识,而是原始信仰中对宇宙层次的基本划分及对宇宙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一场以昆仑山为背景,以西王母和东王公为主角的造仙运动在西汉末期拉开序幕。如果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意识的视觉化产物,那么这场造仙的集体意识也导致了新的汉代艺术图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 图书馆是存书之地,是供给人们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的地方。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他为什么要上图书馆里来?他来了,所求又是什么?作为在图书馆工作的同志又是否意识到自己将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难道说就仅仅是一个“供求”关系?或是一个“服务于人”只配充当“服务员”的角色吗?  相似文献   

19.
刘全复在《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发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系统探索》一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来探讨如何科学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作者用系统论的观点,阐明了社会系统在宇宙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系统。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合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