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建 《学海》2004,(5):34-38
一《〈政治概论〉序》是胡适 1 92 3年底为《政治概论》这部书所写的序言。该文在胡适等身的著作中并不为人注意 ,但在今天看来 ,它却是 2 0世纪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文本。1 92 3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消歇的年代。胡适和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与主将 ,曾经一道推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张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在近些年的文化讨论中,胡适的文化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也产生了分歧,胡适与“全盘西化”论的关系便是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论者或曰:胡适是“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3.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来研究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而“胡适思想”的解题则需要费些笔墨。 50年代我们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 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接连一体、血肉不分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的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的思考,不仅他的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的矛盾,而且他的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证了胡适早期禅宗史研究在资料、观点等方面深受日本近代禅学思想家忽滑谷快天的启发与影响,认为胡适在禅宗史研究上开启了一个比忽滑谷快天更前进、更大胆、影响更大的新探讨角度,有其独特的研究面貌和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起,胡适与铃木大拙就中国禅学史的问题展开论辩。在1949年夏威夷大学东西哲学会议上,两人公开摊牌,夏威夷大学出版的《哲学期刊》上刊发了他们的论点。之后,日本学者柳田圣山将胡适的禅学论文收集编入《胡适禅学案》一书,在日本与台湾相继出版。由此,胡适与铃木的论战被学界称作  相似文献   

7.
褚潇白 《法音》2008,(4):34-37
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胡适与铃木大拙就中国禅学史的问题展开论辩。在1949年夏威夷大学东西哲学会议上,两人公开摊牌,夏威夷大学出版的《哲学期刊》上刊发了他们的论点。之后,日本学者柳田圣山将胡适的禅学论文收集编入《胡适禅学案》一书,在日本与台湾相继出版。由此,胡适与铃木的论战被学界称作"胡适禅学案"。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宗教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它相关所形成的冲突是许多冲突中的一部分。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与宗教的冲突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胡适不相信任何宗教派别中的“超验绝对”和宗教引致人类至善的承诺,他虽然没有专门写一部拒斥宗教的书,但在他的著论中,基本上前后一贯地强调了对宗教的拒绝和反对。那么,胡适没有成为任一教派的信徒,拒绝“超验”性“神”的存在,否定宗教体验的价值,其基础何在呢?或者说,是什么东西支持他走向无神论,使他远离“超验领域”而一去不…  相似文献   

9.
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回顾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病是照搬西方哲学史的模式来研究。 1919年胡适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首先采用了西方哲学史的体例来编写,改变了过去那种“学案”体的编纂方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河。但胡适的一个最大缺点是没有注意到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用西方哲学史的传统框架来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比胡适的《大纲》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没有改掉《大纲》的缺点,这尤其表现在哲学史材料的取舍和对古人思想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禅宗思想是其西化思想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具体实践。借助于敦煌禅籍的发现,胡适用"科学"的方法,重构了初期禅宗的历史。其"神会革命说"也引发广泛的质疑。钱穆的禅宗研究基本是回应胡适的问题而起,但结论往往针锋相对,维护传统的"惠能革命说"。钱穆与胡适的禅宗思想都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建构的。钱穆是传统文化的固守者,他对西化派胡适禅宗研究的批评,恰是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有关太虚与胡适交往之研究,本应成为窥视近代学术史尤其是佛学研究史的一个窗口,然通过审视以往之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此一研究不免过于单薄。除二人之直接交往与学术交往未能梳理清晰外,同时就研究者的立场看,存在着难以将两方面资料融汇共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方面文献的考证,再现了太虚与胡适直接交往与学术交往之具体细节,并对百年来佛学研究亦提出自己的反思,即不免边缘化。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铃木大拙关于禅宗的具体观点呈现出明显对立,但就宗教陈述的意义而言却共享了基本的预设,都认为语言是对某种经验的摹写。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这种语言观念展开了深入批判,我们可以借此对胡适禅学案中潜在的语言立场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胡适自本世纪初跻身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舞台以来,他的不平凡的生平经历和异常丰富而复杂的言论著述,都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政治文化思潮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当代中国学术界,胡适是很值得人们化力气研究的历史人物之一。 近十多年来,大陆理论界一改过去对胡适只作“批判”对象的片面性,对其学术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现将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情况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禅学史研究及其与日本学者的禅学论争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人们多注意其研究方法的得失而忽视其佛教文化价值立场的重要影响。本文着眼于人们不太注意的胡适有关佛教文化观念的资料与当时佛教界的回应,分析胡适佛教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性特征及对其禅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并与陈寅恪、汤用彤等同时代佛教史学者进行比较,说明胡适禅学史研究主要受制于其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 2 0世纪 3 0年代所著的那篇著名的《说儒》 ,对其中的两个问题更感兴趣 ,即《说儒》中的第二个问题 :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第六个问题 :论老子是正宗的儒 ,并且是个殷商派的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时 ,由于与其有关的考古文物资料尚未发现 ,学术界怀疑者有之 ,反驳者有之。但胡适先生很自信 ,他在《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自序中说 :“《说儒》一篇提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的一个新鲜的看法 ,我自信这个看法 ,将来大概可以渐渐得着史学家的承认。虽然眼前还有不少怀疑的评论。”现在看来 ,胡适的上述两个观点已被新发现…  相似文献   

16.
人类创造中的认知走向——胡适真理观述评闻继宁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胡适真理观作全面的考察。胡适关于真理的基本观点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但他在阐释过程中也掺入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大致可以概括为:真理是观念同实在的能动的作用的符合,因此人们只...  相似文献   

17.
看风景需远观近瞧、横看侧视;看东西需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胡适也不能光从男人的角度来理解,也需要从女人的视角来解读。人生醉魂魄,铭肌骨.寄身心者莫过于情。让我以一个女人的身份,从女人这边来看胡适血肉之躯的另一面,解读跋涉于情爱苦旅的他,在灵与肉中挣扎的心迹。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时间观奠基于"进化的观念",主张"这一个现在里面便有无穷时间空间的影子"。他以"进化""不朽""经济""闲暇"等为关键词,强调时间造就生命。胡适坚信个人改造社会,通过"不朽"强调所有作为个体存在的"小我"在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追求高效有用的"经济"时间,特别鼓励年轻人自主地规划、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以塑造"健全的个人",并提倡通过输入"少年血性"以求"中国再生"。胡适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理解时间,尝试为"无量平常人"的生命寻找方向与意义,更凸显了个体时间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当竹内好倡导"作为方法的亚洲"时,他显示了一种跨-普世性的构想,即普世性不是由西方所赋予的普世性,东方也参与其中,双方都在改变自己的同时,追求更完善的普世性。本文延续竹内的问题意识,通过比较日本和中国来思考启蒙与宗教的问题,分析的人物是分别代表日本和中国之现代启蒙的福泽谕吉和胡适。胡适的启蒙是一种"浅显"的启蒙,它拒绝个体精神深层这一形而上学装置,这缘于胡适是标榜反黑格尔主义的实用主义的继承者。福泽谕吉的启蒙也不是西方现代启蒙的复制,而是东亚具有的另一种不同启蒙的可能性,即不诉诸精神层面的实用主义的"浅显"的启蒙。如果不是像福泽那样视儒教为启蒙之敌,而是与西方现代文明一起批判儒教,揭示其可能性的条件,那么日本现代启蒙的形态应能大大改观。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胡适推动的中国现代启蒙。在今天的东亚思考启蒙,我们必须追问如何批判儒教和整个西方现代启蒙,为此,胡适和福泽谕吉应是必须被超越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与道家     
胡适对道家的研究属于他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部分。他有关道家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或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关于老子的年代考证和确认。(二)关于道家源流的疏理。(三)关于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应当说明的是,胡适虽然说不上是“新道家”这一类人,但道家思想的确对胡适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思想有不小的影响,构成他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一课题研究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现代学人(以胡适为中心)在道家历史与思想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胡适治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