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一得的年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古书隐楼藏书》中"79岁"与"89岁"两种观点并存,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闵一得生于哪一年。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另外,闵一得的名号非常多,本文就此问题也作一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道士,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闵苕,派名闵一得,字补之,亦字小艮,号懒云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卒年无差,而其之生年却大有径庭,现在的说法几乎都是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享年七十九岁。如《中华仙学》中陈撄宁先生所作的《闵小艮真人传》,以  相似文献   

3.
闵一得小考二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正强闵一得,原名苕敷,字补之,一字小艮,号懒云,又自称闵真仙、发僧际莲氏。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自幼体弱,九岁犹艰于行,于天台桐柏宫谒高东篱为师习导引术,遂皈龙门,命名一得。壮年有经世志,尝服官滇南,于鸡足山谒鸡足道者黄守中,得传龙门西竺心宗斗法。晚年隐乌程县金盖山,主持教务,弘扬道法。“自当代名公卿相及缁流羽士,以及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①《金盖心灯》载:“其教人也,有体有用,有本有末,笃于实行,不事神奇,大旨以修身寡过为入门,穷理尽性至命为究竟,省察涵养为彻始彻终功夫”。②闵一得隐居金盖…  相似文献   

4.
闵一得,<金盖心灯>、<古书隐楼藏书>、<道藏续编>的编撰者,道教全真龙门派金盖山支派的创派祖师.关于闵一得的研究,迄今已有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秦广沈的<闵一得传略>(<气功>,1987年第10期)、刘国梁的<闵小艮道教理论略说>(<宗教学研究>,1989年第12期)、盖建民的<道教"医世"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意大利学者蒙妮卡(Monica EsPosito)的<清代中国的龙门道:教义理想与地方实践>(Longmen Taoism in Qing China:Doctrinal Ideal and Local Reality),以及<闵小艮道学思想略述>、孔永劫的<闵小艮与西竺心宗刍议>、刘利的<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以上三篇,见http://vip.6to23.com/qgren)等成果行世.这些研究,显然更多地注意到了闵一得别具一格的"道教理论"、"‘医世'思想"、"教义理想"、"道学思想"或"仙学思想"等.对于闵一得其人,及其名下的金盖山支派,我们的认识仍是比较模糊的.鉴此,本文拟以<藏外道书>中的有关资料为根基,对闵一得的生平行迹等作一初步的考察.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力于闵一得的生平和师承渊源的考察: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其开家创派的事功,基本认定通常所谓的金盖山云巢支派与闵一得名下的金盖山支派,也就是陈撄宁所说的"调和派"、"非南非北派",属于指涉对象并不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第三部分,主要论列其编纂<金盖心灯>、<道藏续编>和<古书隐楼藏书>等道门文献的不朽功业.  相似文献   

5.
正闵一得(1758-1836)是清代著名内丹家,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是清代道教龙门派在江浙地区盛传期间,道教著作最为丰厚者;同时,他开宗创派,振兴金盖山龙门一派,成绩卓著。他在秉承全真传统丹法的同时,又吸收西竺心宗的秘法,兼采道教符箓派的云篆与佛教真言,提出中黄直透法,对清代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书隐楼藏书》是闵一得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清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道教内丹学丛书1,流传  相似文献   

6.
刘焕玲 《中国道教》2005,20(5):33-39
一、前言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在教理及著作方面的成就最为著名。闵一得(1758-1836)从高东篱受戒于天台桐柏山,派名一得。后从业于沈轻云习内丹,且受云南鸡足道人之西竺  相似文献   

7.
闵一得与道教"医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世说系统阐发于请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中,它是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医世说的要旨在于“即身以治世宁”,即通过内炼外养,培养真元,先治其身,次治其心,“内则用以治身,外则用以治世。”达到“天都泰安”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夷安靖”之社会有序稳定,“闾阎富庶”之民富国强“世治”目的。作者还深入剖析了道教“医世”思想形成的宗教理论基础,指出,道教医世思想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并重的特征,是道教修身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之“真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引子 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1749-1836),名苕旉(敷),原名思澄,字谱芝,又字补之,号小艮,别号懒云等,以其深厚的丹道理论、扎实的内炼功夫,运用方便善巧的法门接引大众,弘传道法,"自当代名公卿相及缁流羽士,以及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使湖州金盖山纯阳宫成为全真教派"浙江第一道观",深远地影响了江浙一带的道教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可信度和精确度两个方面,对熊十力生年的内、外部证据作出了补充和复勘,明确了文献依据和纪寿方法,证明了应以1944年60虚岁为据推定其生于1885年,同时指明了1884年说在论证逻辑和材料释读上的疏漏。  相似文献   

10.
薛邑新考     
《史记》载,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9年)封相国田婴于薛,称薛公。婴卒,其子田文代立于薛,亦称薜公,即孟尝君。《战国策》和《史记》还都记述了食客冯雅代孟尝君收债于薜的故事,流传甚广。薛邑在哪里?古籍儿乎毫无二致地说存滕县(今滕州市西南)之南。本文拟对此说提出质疑,并试倡新说,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 荀况,字卿,别为孙氏,又名孙卿,后人尊称为荀子,或孙卿子。战国末期赵国郇邑人。郇伯是周文王之子,封于郇,为姬姓国,郇伯后人世居郇邑(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郇邑究在何处,史说不一。晋人杜预注:“解县西北有郇城。”清《一统志》载:郇邑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此二说基本一致,郇邑当在解县与临猗县之间。《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又云:荀邑在绛州正平四十五里。约在新绛县附近。近人杨伯峻则认为,“荀,姬姓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有临汾故城,即古荀国。”(《春秋左传注》桓公九年)据《广韵》十八荀字注:“荀,姓。本姓郇,后去邑为苟。”由此  相似文献   

12.
三皇经新考     
道教三洞经教传统,除了洞真(上清)、洞玄(灵宝),还有一洞,就是洞神(三皇经系)。代表洞神的《三皇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这一部重要典籍早己亡佚,故历来研究甚少。围绕着《三皇经》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资料重新作了一番梳理,指出:《三皇文》传至葛洪有三条来路,一是帛和所得天文大字一卷本,二是葛玄一郑隐一葛洪这一传承的《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本,三是鲍靓所得、葛洪兼受的“与世不同”的本子。杨羲等人也传《三皇经》,陆修静、陶弘景皆得之于此,可能与鲍靓本有关。此外,根据诸书称引,对广义的三皇经即《洞神经》及其内容、三皇神系、三皇道士的修行方式等,也作了一些探讨。认为:著录的《洞神经》14卷是刘宋陆修静编《三洞经书目录》时的情况,可作为三皇系经书断代的标准。实则称“洞神三皇”之书较此为多,皆陆修静之后增殖繁衍。又认为,南北朝时代三皇道士既有经戒(戒有洞神八戒等),又有法策符图、斋醮科仪等,又有法服,称三皇为一经教派别,也未尝不可。文末将《三皇经》亡佚的时间推测为元初焚经之祸。  相似文献   

13.
张果是活跃于唐武后至玄宗时期的高道,又是八仙之一。但史籍及仙传对他的生平行事记载较简略,尤其籍贯及归宿等,往往语焉不详。近年在甘肃两当县鸑鷟山登真洞境内出土的几通宋元碑刻,铭文涉及张果秦陇踪迹,对研究张果的籍贯及修道地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齐刀币新考     
吕茂东 《管子学刊》2014,(1):42-47,52
齐以刀形为币,是齐国徽识齐刀在货币上的演化与展示,是齐国国家意志的选择和齐文化的体现。齐刀币铭文是筥和即的合文,是返和封的合文。旧释的節墨之去化应释为筥即墨夕之去化,旧释的齐返邦长去化应释为齐返封邦长去化。去化是法化。筥即墨夕之去化和齐返封邦长去化造于战国末年,是在齐被燕军攻占,齐国君臣避居在筥和即墨,后又大破燕军、收复失地的特殊历史时期铸造的货币,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平盖治新考     
平盖治约形成于西晋到刘宋之间,形成之初,其治地位于犍为郡武阳县。后因县域变革,该地新辖彭山和新津二地,以致后世文献出现新津说和彭山说两种观点。以南宋为界,之前文献多称平盖治,以后则称平盖观。彭山平盖观于明永乐年间被重建,其具体位置在今彭山区观音街道龙门桥村附近,现已难觅旧迹。刘浩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张鲁生平的史传,较详细地记载了其任督义司马袭杀张修至归降曹操一段,而对于其生卒年及其他事件却没有明确地说明。本文以三张与张修的关系为视角,运用新材料对张鲁的生平进行了再考证。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古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为佛教中心,隋唐时期的长安提供了一个在思想语境中探讨中古信仰与社会生活的极佳样本.长安的佛教信徒相信在现实的长安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六道轮回的世界.畜生道作为六道之一和人类世界并行而交措.畜禽是身负债孽的人,与人类并无本质区别.将带有灵验感通色彩的动物施给寺院做长生畜或长生禽,是当时一种普遍的信仰活动.这些长生畜禽作为寺院传教活生生的证据,在宗教信仰和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角色和功能的变迁也反映了唐宋时代佛教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相关成果,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在厘定古人有关认识的基础上,认定姜太公生于公元前1138年,卒于公元前1036年。  相似文献   

19.
花王圣母作为司职生育、护产、救患、收魂的地域神、生育神,广泛存在于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的生殖崇拜中。围绕花王圣母展开的各种仪式,既蕴含了南方少数民族"花为人魂"的独特生命观,也吸收了道教的诸多内容。通过文献稽考和田野调查,我们认为花王圣母崇拜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其形象并无特定原型,多与不同地域、民族的生育神崇拜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肃的易学渊源,仅仅见于《三国志》的简要记载,而且语焉不详。文章通过传世的王肃《周易注》与郑玄《周易注》的"同字同义""同字异义""异字同义""异字异义"等四方面的比较与考证,指出王肃的易学虽然可以追溯到家学和荆州学者宋衷,但事实上渊源于郑玄易学,这是板上钉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