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是一个历…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呈现新的特点。青少年的宗教认同呈发展的态势,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及家庭的影响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认同性原因;青少年成长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内在需求性原因;宗教信仰与道德认同、礼俗认同、人际交往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是青少年选择信仰宗教的道德价值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呈现新的特点。青少年的宗教认同呈发展的态势,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及家庭的影响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认同性原因;青少年成长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内在需求性原因;宗教信仰与道德认同、礼俗认同、人际交往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是青少年选择信仰宗教的道德价值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聚居于我国滇西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主要信仰两种宗教,一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二是西方传教士于18世纪传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宗教信仰渗透于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影响深刻,从宗教信仰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对傈僳族传统医药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对这一古老民族的医药文化进行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道德在概念内涵、产生时间与存在依据上都有着很大不同,是两种泾渭分明的社会意识形式。分析与把握宗教与道德关系,必须首先对这些根本差异具有明确的认识。就宗教道德之为道德而言,它本质上就是世俗道德,并不存在独立于世俗道德之外的所谓宗教道德。道德在被宗教纳入其教义体系、从而服从于其神灵信仰下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化现象,始终存在被直接异化为非道德的危险。作为一种较为低级的他律道德,宗教道德并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理想道德状态。那种试图借助宗教拯救道德、利用宗教信仰提升道德水平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在无神论基础之上的道德建设才是坚实和可靠的,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宗教道德化或道德宗教是一个再三出现的话题。近现代史上,曾有一些人陆续提出了理性宗教和道德宗教的概念,如康德的“道德宗教”(“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孔德的“人性宗教”和爱因斯坦的“道德宗教”等。这些尝试都希望摒弃宗教信仰的所谓荒诞色彩,但又意识到宗教的积极作用,因此创造出一种没有信仰基础的道德宗教。  作为一个宗教,首先要有信仰和宗教观念。没有信仰,没有宗教观念,也就无所谓宗教了。另一方面,宗教也要有一套保证信仰的道德戒律,但更有关于伦理道德的说教。没有一个宗教不要求信…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了南部方言区土家族红衣老师信仰的主要内容,并从民族性与混融性、地域性、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道教的影响四个方面将其与北部方言区土家族的梯玛信仰作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考古发掘、金石铭文及历史文献重现了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状况。在彭氏土司入主溪州前,这里即有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老司城佛教建筑发展于彭世麒时期,道教建筑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根基于原始宗教却又圆融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官宦信仰建筑则在万历年间彭元锦时期得到发展。其间,一方面,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另一方面,佛道教及官宦信仰迅速发展并本土化,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这是土司政权调控地方文化,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从生殖、生存、生命等多种意义上探讨湘西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的生命意识,试图为土家族顽强的生命力作一个追根溯源的理论探索,并由此得出如下现代启示:原始宗教文化中的生命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宗教信仰的本质是"人类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有人文性特性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巫性特性;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也不能缺失人类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宗教信仰是历代许多政治家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潜力。宗教可以通过其精神信仰以及仁慈博爱、自我约束、维护和谐稳定等教义主张或伦理要求为社会提供精神信仰、价值伦理、凝聚力和整合约束力,进而最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我国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传统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运用其巨大潜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化解各种社会问题,是可供选择的积极进路。  相似文献   

12.
<正>引子:人心深处惊雷动我曾经不无自信地用"顶天立地"的隐喻式修辞来定位道德伦理,意即:道德伦理上接宗教信仰(我所谓"天"者)、下接政治法律(我所谓"地"者)而立于政治—法律与宗教—信仰(信念)之间。更确切一些说,在现实的或经验的生活世界里,政治法律的管治效力无法企及之地,当是道德伦理的游刃之域,比如,个人心性美德、家庭伦理甚或诸如乡村社区和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社团之类的社群契约礼仪,等等;而在理想的精神生活世界里,当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06,(8):62-62
田薇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基督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世间生活和人类行为自身,道德的根据在于人的自律而不是神律,不是从神圣命令推出道德,而是从自我命令推出道德,道德是人的自律之域。文章从基督教伦理的上帝信仰、人性论预设、救赎观念、爱的规范、终末盼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基督教伦理的神圣原则。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  相似文献   

15.
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植根于人性之中并且是人之生存、思考和行动的基础。研究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含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终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信仰具有个体性、选择性、神圣性等特征。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为人生提供终极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中的“应当的应当”;对道德进行聚合和圣化;给人生带来无限的希望;使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蒙古国国家与寺庙关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法律宗旨本法律的宗旨在于为蒙古国宪法所赋予的公民的宗教信仰和不信仰自由提供保障并协调国家与寺庙的关系。第二条协调国家与寺庙关系的法律关于国家与寺庙关系的法律,由蒙古国宪法、本法以及与本法相符合的其它法律文件构成。第三条公民的宗教信仰与不信仰权利:1.信仰与不信仰任何宗教属于个人的信仰自由。2.禁止强迫公民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以及限制其权利。3.禁止从事按公民宗教信仰的不同,或是以信仰或不信仰来排斥、歧视和分化的活动。4.公民的宗教信仰与不信仰的权利,只有在不损害其他公民的这一权利、健康和道德…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伦理是奠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伦理形态,道德的存在以神圣的信仰为来源为归宿,自身不构成自足的根据,以神圣性的精神理念为起点和终点,形成了基督教伦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并由此引申出一套伦理行为规范,对人的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所以,基督教伦理的实质是将今世的相对性奠立在来世的绝对性之上,用神圣的视野观照世俗的道德,用超越的信念支撑经验的伦理。  相似文献   

18.
正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指出,上帝是一个道德行动,而不是抽象的宗教事件.在“上帝死了”之后要想保持上帝信仰,我们必须从伦理的维度对上帝进行重新阐释.列维纳斯从现象学的维度描述了人类的宗教经验,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伦理结构.上帝信仰并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神秘的个人体验,而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最初结构,这种结构导向最高的善;爱上帝在根本上是爱邻人.  相似文献   

20.
##正##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而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一种宗教常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一个民族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