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随着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开展,华人开始担负重要角色。谢颂羔担任《明灯》半月刊和《平民月刊》的编辑,是民国时期华人在广学会工作时间最长、著译作品最多的作家兼编辑家。本文依据大量历史文献,概述谢颂羔的生平,勾勒其文字活动成果,重点展现其在广学会时期的活动。他一生以文字为传播福音、服务社会的手段,不仅虔诚信仰基督教,热爱上帝,同时希望将天国建立在人间,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谢颂羔是民国时期著名华人基督徒,他将基督教经典《天路历程》汉译为《圣游记》。《圣游记》的问世,标志着华人用白话文独立翻译《天路历程》的开始。他在翻译过程中,比照《西游记》选取译名,挖掘《天路历程》的伦理道德意义以适应中国人的价值追求,运用贴近时代的语言或《诗经》化的语言,采用中国古代小说的单线结构,尝试《天路历程》的翻译。谢颂羔汉译《天路历程》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如何实现基督教经典的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赵晓晖 《天风》2017,(4):37-39
<正>谢颂羔希望天国降临人间,但是天国不会自动降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早在1885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的"巴黎本旨"就指出:"基督教青年会之旨趣,在联合同道青年,即凡愿按照圣经,奉耶稣基督为上帝与救主,心信躬行为其门徒,更愿协力推广天国于青年之间者。"青年会的宗旨,就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  相似文献   

4.
赵晓晖 《天风》2017,(3):42-44
谢颂羔(1895-1974).笔名济泽,英文名Z.K.Zia,出生于牧师之家,毕业于教会大学,曾留学美国,归国后长期从事基督教文字出版及启蒙布道工作。其祖父谢行栋(1825—1895),早年师从丁韪良,是美国北长老会在中国按立的第一位本土化牧师;其父谢志禧(1863-1937)曾在杭州长期传教,后来继承父志,执掌宁波府前堂。  相似文献   

5.
赵紫宸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在基督教理论架构上有所建树的基督教思想家.他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诠释基督教思想,并试图通过这种诠释为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根基;他是中国最早尝试创立"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的知识分子,也是第一位提出建构"中国的系统神学"、并进行初步尝试的基督教思想家;他撰写了国人第一部宗教哲学方面的著作,第一部关于耶稣的详尽的传记.他在西方基督教思想界也享有较高声望,被誉为"向东方心灵诠释基督教信仰的首席学者"、"近代中国一位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  相似文献   

6.
汤士文 《天风》2023,(1):15-17
<正>吴雷川(1870—1944)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基督教思想家和本色神学家之一。与赵紫宸、吴耀宗、诚静怡等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基督教领袖不同,吴雷川是进士出身,在晚清被点过翰林。作为经过科举道路、有进士出身的基督教领袖,吴雷川在民国时期是独一无二的1。他所写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和赵紫宸的《基督教哲学》、吴耀宗的《没有人看见过上帝》,被认为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神学思想的三本书2。本文以吴雷川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第十章标题“基督教更新与中国民族复兴”为题,从吴雷川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创作背景,然后说明吴雷川先生为何强调基督教更新,最后谈谈基督教对中华民族复兴有何贡献。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西方文化领域的精神危机相适应,俄罗斯思想界出现了复兴宗教精神的思潮。以梅列日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应该对基督教做文化人类学的解读,因为文化属于人的积极性创造范畴,而人如果与超验的宗教本原相脱离,就会离开文化创造的神秘根基,以致于把文明引向绝境。梅列日科夫斯基通过对尼采思想进行思辨,并在索洛维约夫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三段论的、关于圣灵基督教的历史文化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赵紫宸(1888-1979)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一位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徒作家、诗人、圣诗作者和著名的教会领袖。他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创建中国的基督教神学。他的神学是其在自己的文化、社会、政治处境中信仰寻求相关性解释的产物。另一方面,在其处境神学的思考中,他又努力寻求基督教的独特性。在其构建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努力中,他清楚自己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他是基督徒,更是中国人。他竭力要说明的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应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多一个基督徒,并不会少一个中国人。基督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神与人、宗教与伦理是其神学运思的两个焦点,通过这样的神学思考,他试图构建一个为人生为社会的基督教。他的这种努力也表明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徒可以也应该有双重的效忠。  相似文献   

10.
2023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国基督教第十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基督教全国两会新一届常委和领导班子成员,吴巍当选为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九届会长。会议结束后,《中国宗教》杂志对吴巍进行专访,请他详谈了对中国基督教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海市基督教闸北堂为个案,考察当前中国城市基督教基层组织,在整合信徒的组织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组织基础、文化条件,并分析了认同整合的三种具体方式.本文认为,由于当前城市基督教基层组织所具有的“准公共机构”特征,使之有能力在“行政认同”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信徒的组织认同.但这种认同整合的基础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进行神学反思,并扼要地谈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以更好地探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丁介仁 《天风》2002,(7):F002-F00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基督教新一届全国性团体负责人。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督教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向当选新一届基督教全国性团体领导成员和全国基督教的朋友们表示问候。李瑞环指出,50多年来,中国基督教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不动摇,积极投身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希望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领会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团结带领广大基督教信徒,继承发扬我国基督教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  相似文献   

15.
<正>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论坛与会代表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全面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安徽省基督教两会于8月5日至7日在黄山举办论坛,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论坛得到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近些年来大力推动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学术界代表人士,如卓新平、  相似文献   

16.
<正>五四时期,面对"非基运动"的巨大挑战,中国基督教界给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答案。一方面基督教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做出了本色化运动的积极探索,这些珍贵的思想和做法为当前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借鉴,有着难得的现实意义。其一,本色化运动充分尊重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上,以佛教为代表的许多宗教传入我国时,都经历了一个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过程。基督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结合四川基督教会实际,就中国基督教两会《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和《四川基督教会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进行了思考,就基督教中国化粗略地谈几点看法。基督教中国化,关键在于如何稳步推进,重在落实,有果效。一、以文化建设为关键,厚植中国化根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根本,坚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天风》2013,(10):F0002-F0002
本刊讯(据新华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于2013年9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中国基督教第九次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中国基督教两会新老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与会代表和全国基督教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问候。  相似文献   

19.
陈永涛 《天风》2017,(7):27-27
在基督教于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处理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模式。华人学者林荣洪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处理归纳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他的归类未必精准,但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教会重视救赎论而轻忽创造论,以致于信徒在"属灵"与"属世"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的现状,与初期教会受希腊哲学中"二元论"思想影响后的状况极为相似。故而,溯本求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相碰撞,古教父在希腊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基督教"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万物"的教义,抵御了"灵肉分离"思想对教会的冲击。中国文化(狭义上的以儒、道为填充的本土文化)的宇宙观不是"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而是"天道演运生万物"。当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碰撞,基督教的"造"与中国文化的"生"既存在相通之处——具有"创生力"、"从无而有"、"赋予人主观能动性";又存在相异之别——"外在他生力与内在自生力"、"有、无目的性"、"与人同在、天人合一"。故此,建构在"造"与"生"两者异同的基础上,以老一辈神学家为代表形成了两条中国处境中的基督教创世观进路: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强调上帝意志;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群体行为,两者又同时落地于"补足'天道'位格化施动者——人格化的创生"。解读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督教创造论是在"唯靠圣经"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诠释学"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构建了中国自己的诠释学,才能使基督教中国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