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音信仰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与观音有关的大乘显密经典,多达80种,其中最重要的经典计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世音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北宋昙无忏译《悲华经》、唐玄奘译《心经》、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菩提流支译《不空索经》、宋天息灾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及《法华经》等。随着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中国内地也出现了一大批佛教列为“伪经”的有关观…  相似文献   

3.
段雨函 《法音》2023,(12):56-61
<正>《楞严经》被称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1],是影响中国佛教极深的一部经典。《楞严经》被圆瑛法师归纳为“指心示定”。其中,心即如来藏心,表明如来藏思想是《楞严经》的核心主旨。相比于《起信论》,《楞严经》的一大特色是更应机地展开如来藏与诸法的关系,标志着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圆瑛法师(1878-1953)自24岁学《楞严经》,  相似文献   

4.
《佛说安宅神咒经》是一部重要的汉传佛教早期文献,经文中的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均源于汉代本土信仰,该经当是后汉时期创制的一部伪经。《佛说安宅神咒经》在创制过程中,接纳、吸收、改造了本土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从而将普通民众的风水信仰纳入到其宗教仪式中,这是佛教融入民众生活、获得信众的重要途径。《佛说安宅神咒经》对道教的安宅科仪及风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为我们考察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楞严经》是一部有争议的,但又是对中国佛教有广泛影响的大乘佛教经典。它的丰富的具有思辨意义的内容不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就是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极具启发性。本文就《楞严经》的成书年代、《楞严经》的真伪问题及《楞严经》的内容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等几个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释妙缘 《法音》2015,(2):10-14
<正>前言《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本经可说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指导修行者如何从凡夫位直至成就涅槃之果。全经从明心见性开题,世尊循循善诱,破解修行路上的各种疑惑和歧见,彻底拔除众生生死之根源。因为这样的原因,《楞严经》为历代高僧大德之所重视和推崇,并被奉为无上圭臬。北宋长水子璇大师(965-1038,贤首宗第八祖)云:《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乾之洪  相似文献   

7.
文殊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中国人的信仰具有重大影响。中土文殊信仰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密教对推动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主力作用。2-8世纪密教在中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真言和瑜伽密教,而文殊信仰在中土则经历初传、兴起、兴盛以及中土化等四个阶段。密教与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密教借助文殊宣传本宗教义和壮大自身的同时,又对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巨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文殊信仰随着密教的发展而逐步在中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对于《楞严经》,虽然历代皆有真伪之争,但这都无法改变《楞严经》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事实,以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所已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在晚明时期,作为道士的陆西星曾两次疏解《楞严经》。然对于此举,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陆西星晚年信奉佛教之行为,其实在疏解《楞严经》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目的与意图,即不仅为了去繁琐与神秘化,而且还担负起了化解各宗各派纷争之责,从而达到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楞严经》在晚明的流行,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大量注解的出现。对《楞严经》的异彩纷呈的诠释,又是与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楞严》之诤"这一佛教思想史"事件"的梳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楞严经》的历史"境遇",并以此关照晚明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0.
幽溪传灯于晚明力弘天台教观,使得天台宗在当时呈现复兴之态.传灯作为天台宗僧人,一生对《楞严经》非常重视.其指出《摩诃止观》与《楞严经》遥相契合,并处处以《摩诃止观》的教观思想拟配《楞严经》中的义理.通过分析传灯融合《止观》与《楞严》之方式,发现其对《楞严经》的解读不是一个单向的诠释活动,而是一个交互的诠释过程.在这个交...  相似文献   

11.
略论闽台瘟神信仰起源的若干问题徐晓望福建与台湾至今仍保留对瘟神五帝和瘟神王爷的信仰,历来引起文化人类学者的广泛兴趣。台湾李丰懋先生通过对《道藏》的研究,考证出中国人对瘟神的崇拜始于晋代的道经——《女青鬼律》与其后的《洞渊神咒经》,在闽台瘟神崇拜起源方...  相似文献   

12.
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27号《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藏经中的宝思惟译本相比,咒语有增加,译者亦不同,是宝思惟本和不空本以外现存的第三个译本。这个译本增加的内容为四首咒语,这四首咒语与题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的咒语相同,表明《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以及观音信仰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唐末五代至于明清,注疏《楞严经》的著作不可胜记,其中宋、元现存的注疏有十余种。笔者在考察了诸注疏关于"修行阶位"的诠释后,发现这一时期诸注疏诠释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分歧,甚而非常重要的天如惟则的《楞严经会解》在关于其中的部分名相上也因为误解了宋代温陵《楞严经要解》的诠释而错改了引用。本论在分析了包括子璿《义疏注经》、仁岳《熏闻记》、怀坦《集注》等宋元现存《楞严经》注疏的基础上,重点对"修行阶位"中关于"阶位数""乾慧地""单复十二"等问题的不同诠释和诠释分歧予以分析和研究。透过查看佛经经典诠释的不同,而更加明了诠释行为本身的意义,即是诠释者在诠释过程中完成自我与被诠释文本在所处时空或语境中的关联和统一。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21,(5):45-50
正一、中土观音感应信仰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和信受。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其中的〈普门品〉为现存我国最早的观音信仰文献。姚秦时期,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对观音信仰的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其中〈普门品〉以单行本的形式得以迅速地传播。"光世音"的名号,  相似文献   

15.
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6.
《封神演义》中的“西方教”与教主“接引道人”形象来源于明代流行的西方净土信仰,而接引道人之胁从“准提道人”的形象则是来源于明代广泛流行的、与观世音信仰功能相近的准提信仰。在明代净土信仰的统摄之下,作为准提信仰主要手段的准提咒法成为往生净土的手段,准提信仰也成为净土信仰之辅佐。《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形象正是在这一佛教文化背景下得以成立。 陈星宇,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佛教语言文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八字文殊仪轨》实为密宗经典《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的略名,净智金刚是天竺僧人菩提仙。该经属文殊类经典之一,从此角度我们对汉地的文殊信仰略作介绍,重点探讨华严宗和密宗在文殊信仰中所起的作用。本经中土久佚,清末杨守敬旅日,国内始得有传本,我们就此问题展开对中日"书籍之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金刚经》自东晋名僧鸠摩罗什传译到中土,历代高僧大德对其研究注疏层出不穷,民间社会也形成了广泛的信仰。现就学术界金刚经研究状况分类进行综述,并指出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孔雀王咒为《孔雀明王经》的核心内容之一。佛教最早的经典阿含四部中,孔雀作为鸟名多有出现,但不见孔雀王与孔雀王咒。在《寂志果经》与巴利藏《弥兰陀王问经》中皆有孔雀咒的出现,但前者明确禁止使用咒语,后者已允许将孔雀咒作为自护咒使用。最早的孔雀王咒见于汉译《六度集经》与巴利藏《本生经》中的孔雀王本生。在具有陀罗尼密教特征的《孔雀明王经》生成之前,孔雀王咒在佛教中的出现始于《本生经》,而《本生经》中的孔雀王咒当来源于《弥兰陀王问经》的自护咒。通过对比《本生经》之孔雀王咒与密教经典《孔雀明王经》中的孔雀王咒,可知两者在持咒对象与咒语内容、功能论上迥然有别,唯有孔雀王本生故事情节很相似。《本生经》中孔雀王咒在佛经中出现的时间可推定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孔雀明王经》生成年代当在3世纪左右,至于鲍威尔写本的时代,由其中出现的龙王名号观之,应为4世纪中期以后之物。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佛经的赞讽、偈咒、回向,还是供养,都离不开音声的参与,作为佛教这样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土就音声的使用却在戒律与现实的矛盾之间走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相关文献表明,作为中土佛教圣地的五台,其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