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曾给予全面且较高的评价。王世贞关注管仲,与当时朱明王朝取代蒙元政权关系密切,还与王世贞曾在青州任职有关。王世贞的治史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影响。通过分析王世贞对管仲的评价,可以明晰王世贞的治史特点,并为分析明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融合是明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然也成为明代宗教绘画的重要表现主题。无论是明代的传统绘画、水陆画,还是木版画,都生动体现了儒释道融合思潮对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明代的宗教绘画,有助于把握儒释道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紫柏真可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的思想鲜明地反映出明代儒释道会通的趋势。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上,他主张三教心同名异,倡导三教融通,消弭互相攻击,他还以儒理解释佛经。在性情关系上,糅合儒佛之说,主张佛性只是一种潜在的有,必经实修才能真正得到。他一生的活动表现出“出入孔老之樊,然终以释氏为歇心之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代易学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学术背景下形成,反映了此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理路与特色。明代定理学于一尊,易学以程朱之说为正宗。然程朱易学在明代盛行之时,又出现了完全不同于程朱易学乃至反对程朱易学的势力:一是心学视域下的易学,一是以恢复汉学考辨传统为宗旨的象学。明代易学经历了由独尊程朱到修正批判程朱即以心学和佛学解《易》,继而转向调和理学与心学、融通儒学与佛学的演进历程,故往往表现出融合象数与义理、心学与理学、道家与儒学的鲜明特点。明代易学的价值在于确立了程朱易学在明清时期的法定权威地位,承传整合了以程朱为主流的宋代易学,在某些方面修正了宋代易学的缺陷,推动了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尽管清人对明代经学水平多有非议,我们仍不宜一味抹杀明代易学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明代承袭宋元,推崇程朱,将理学设为官学,确立了理学的学术主导地位。然而官学的功利性使经学研究逐步成为求取名利的手段,从而导致理学缺乏创新,积弊日深。明代心学即是对程朱理学的理论反思,意欲从人之本心良知中体认天理。佛教经历长期的演化发展,至明代已同儒道水乳交融,佛学亦是明代学术不可忽略的重要思想元素。明代易学正是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互对立互融合的思想背景下形成,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理路与话语模式。林忠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撰著的《明代易学史》一  相似文献   

6.
周齐 《周易研究》2016,(4):54-63
唐、宋时期,将范畴及学说进行图型表达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也有近似的发展趋向,其中,以"圆相"为基础图型的佛学阐释和易学图型"太极图"及其学说,便是哲学图型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虽然,佛学圆相大致是由本体论层面的图型诠释而落实到具体修行次第及勘验方式,易学太极图及其学说则由尽可能完善图型诠释而至充实宇宙本体论,但儒释道不同形式的图型演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在提高传统哲学思辨水平及丰富思想资源上各有贡献。本文尝试通过述说太极图所出渊源之历史疑问,由此引出相关图型演进问题,进而述说佛学圆相法的运用,以两相陈述相关学说具体发展脉络的方式,尝试对传统哲学图型法的逻辑演进做个初步展示,并联系康德哲学图型法阐释,略窥所涉图型演进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佛道三家整体趋势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文化的融合能力。这些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反映,而且反过来通过小说的通俗性进一步扩大了儒释道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儒释道融合的思潮形成于唐宋,在明清之际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产生了章回体小说,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为明清思想文化主要特点的"儒释道融合"必然会在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融合在北宋时期大致成型,而到了明代以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佛教而言,则表现为与世俗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这当然会改变对于佛教造像的审美意识。明代佛教陶瓷雕塑所呈现的美学特色就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影响,表现出这种审美意识的变化。陶瓷雕塑是我国最早的传统工艺之一。据考古发现,陶瓷雕塑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技术不断完善,陶瓷雕塑的审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到明代,  相似文献   

9.
王世贞作为明代中后期一位一度大权在握的官员以及文坛领袖,本身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与鉴赏能力,而他一生之中交往的画家不在少数。着重列举三位身份各不相同但都与王世贞有过密切交往的画家,试图以王世贞为切入点,探究明代书画交际与交易中,画家与购画者或受画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及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10.
清初四僧书法绘画造诣皆深厚且各具特色,其中弘仁以其绘画独具一格。其绘画作品给观者一种纯净、简淡、萧疏、雅逸之美。其形成这一绘画特点原因有三:其作为明代遗民,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命运;兼收并蓄,绘画传承;佛学思想对其绘画风格潜移默化,从禅宗思想中汲取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在北宋已经大致成型,在明代以后则成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此之前,唐代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众多有益的探讨,而敦煌道教文书的记载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对于探讨中国思想史上这一独具特色的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共同完成的《东坡易传》是易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保持儒学底色的基础上,"三苏"与僧人的交游、论学等经历,使《东坡易传》显示出积极吸收佛学思想的学术品质,而"三苏"也受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主动地化用道家、道教的学说,最终形成了以《易》贯通儒释道三教的治《易》特色。  相似文献   

13.
晚明时代佛教义理全面中国化,阳明心学与其在义理、修持、道德观等方面多有互鉴之处.但王阳明与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二人之佛教观代表了佛儒二家思想旨趣之根本互异.阳明心学的开创与佛教心性论的发扬有直接关系,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对佛学义理进行摄取的同时.也刺激了明代佛学思想的发展.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思想的关系是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恩洋先生(1897——1964)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佛教研究曾经于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佛学论坛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学术特点虽然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其影响也是广泛的,举凡谈起当代中国佛教或中国佛学的著作,必然要将其列入,...  相似文献   

15.
天台佛学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的基本特征、天台佛学的终极关怀、天台佛学的正统王朝观念、天台佛学的历史评价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仪规制度,以及该宗与他宗的关系、对他宗思想的影响,并提出对该宗的具体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继续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尊经学转向调和汉宋。由扬佛抑儒转向重视儒学、由宣扬西学转向回归儒家文化本位。尽管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儒学思想并非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反映,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并不密切,但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同时,他还曾一度以革命家现身,他辛亥革命时期的儒学思想在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乃至哲学思想方面对五四新文化思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中叶以来,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无法提供适应其变化的产权、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于是,在功利主义私人化的影响下,以儒释道为核心、社会舆论为保障的传统信仰体系出现了危机.作为一支从传统信仰中脱颖而出的势力,文昌信仰在完善传统信仰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同时,也为政府对抗具有潜在威胁的民间宗教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6)
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的印度佛学特征。印度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有所不同,中国佛学来源印度而又不同于印度佛学,它是吸取了印度佛学学说而构  相似文献   

19.
方立天 《法音》2010,(3):6-9
<正>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研究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是了解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前提,我们拟用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  相似文献   

20.
屈丽蕊 《法音》2020,(3):12-18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1543-1601),在明末佛教复兴运动中举足轻重。紫柏法师名满天下,身边众多宰官居士。其佛学思想自成体系,影响了当时居士文人的修学理念,也影响了后世"人间佛教"的佛学理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复兴寺庙,发起民间刊刻"方册藏",营救太守吴宝秀,后因受晚明党争牵连而圆寂。鉴于在佛学界和思想界的特殊的身份和不平常的社会经历,紫柏是明代佛教史、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也是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关注的对象。笔者纵观紫柏研究的文献资料,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的梳理、比较和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