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芳 《宗教学研究》2023,(1):146-152
苟象“玛果”是川西北若尔盖苟象寺“垛顺节”(gto srung)法会中,由出家僧人、在家俗人和民间宗教祭司共同参与展演,再现古代战争场景的一种军舞。在地方性内部知识体系中,“玛果”被视为阻止妖魔侵扰禳解仪轨“垛”(gto)顺利进行而举行的显示军威的仪式。其生成植根于本土向下压邪的传统观念和巫术思维,突显了民间苯教“上供天神,下镇妖魔”的结构性对应特点。文章通过长时段参与式观察,深入描述苟象“玛果”仪式俱身性实践过程的同时,尝试以神圣与世俗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仪式生成背景、展演形式、功能及意义,以期对日趋民俗化的苯教仪式获得一种内在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唐宋敦煌宗教史的既有研究中,对苯教始终付诸阙如,然敦煌藏文本佛教疑伪经、苯教仪轨书、占卜书、医书等相关资料显示,苯教教团不仅曾经流寓敦煌,而且在经受敦煌佛教界竭力排挤的境况下,仍广泛地从事丧葬祭祀、占卜禳厌、驱鬼疗疾等宗教社会活动,并在特定时期扮演着敦煌吐蕃族群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同时在宗教仪轨、民俗信仰等领域对敦煌佛教和社会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敦煌区域史中不应忽视的宗教力量。  相似文献   

3.
羌族民俗宗教中的宇宙观、神灵、宗教从业人员、生命仪式、节日、传说等方面都有苯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交融的两种特征,一是羌族原有宗教形态与苯教的交融,一个是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的融合。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的交融不仅表明苯教在羌族社区传播和扎根的实践模式,也体现羌族吸纳、整合外来文化的主体性。苯教对羌族民俗宗教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今社会中多族群多文化地带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文化话语以及苯教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民间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而民俗节日通常则比较集中地展现民俗。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节日。我国历史悠久,民俗节日繁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也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真主和实现和平者",公元七世纪左右产生于中东的阿拉伯半岛,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汉口江岸头道街地区,是穆斯林比较集中的街区,是武汉回族穆斯林"大分散,小聚居"比较典型的社区。由于此街区穆斯林多集中于头道街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这里形成了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穆斯林民俗及宗教传播的文化空间。在建筑、碑刻、服饰和民俗等视觉感知领域,对这一文化空间展开多维讨论,可以揭示这一民族交融互通,风俗彼此影响的特殊文化环境和视觉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节日既是宗教祭祀的节日,又是农耕祭祀的节日,融合了传统宗教祭祀礼仪、民间世俗节日、饮食文化等丰富内涵。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都必须举行祖先崇拜祭祀礼仪和自然崇拜的农耕祭祀礼仪,而宗教祭祀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粮、畜的健康、增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来了传统宗教信仰观的改变。文章运用实地全程参与式和关键人物访谈法,探讨文化变迁背景下,哈尼族为了达到传统宗教祭祀目的而进行文化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7.
正春节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各种民俗中的宗教元素,都体现了中国人驱邪祈福、新的一年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春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上千年。春节的民俗中融合了儒释道的许多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浸润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正宗教是一种信仰,每一种宗教都有以自己的信仰为核心构筑起来的独特的教义体系。信仰只有掌握群众才有生命力,为此,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教义必须采用各种外化的形式去影响群众、争取群众。宗教外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因各宗教的不同而不同,因各宗教所活动地域的文化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但外化形式中的宗教仪轨,或称宗教仪式(1)则是各宗教必备的,可称为宗教外化形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因如此,我主张"仪式是宗教的伴生物",亦即有宗教  相似文献   

9.
廖玲 《宗教学研究》2012,(3):79-236
彝族史诗《梅葛》,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诗殿堂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学界"梅葛话题"的研究概况引入,阐述梅葛演述活动中独特的宗教民俗现象,分析梅葛流传地区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透视梅葛演述活动与迎合彝族民众的宗教心理,以此论述彝族史诗《梅葛》与彝族宗教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双向渗透的关系。认为梅葛演述既是彝族宗教的具体实践,也是彝族神灵观念的特殊的现身。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性宗教的发展历史和传播过程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本宗教的核心信仰和教义不变,二是伴随着这些宗教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其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仪礼和仪轨与所在区域的主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宗教亚文化。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中国伊斯兰教既保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与基本生活方式,又发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变化,获得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双重品格。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8)
佛教传到中国,在长期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礼俗、习惯,也普及民间,以至演变成为中国的民俗。法辉法师的《简论佛教与民俗》,从佛教节日、佛教制度与民俗的关系,寻绎出一条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4)
班禅副委员长遗体长期保存工作目前正在他圆寂的行宫德虔普彰按宗教仪轨进行。据扎什伦布寺的主要负责人恰扎活佛说,到遗体处理好后迎请到扎什伦布寺供奉还需要一段时间。长期保存班禅大师遗体是根据扎什伦布寺全体僧众和信教群众要求决定的,也是历世藏传佛教高僧圆寂后的传统做法,过去四世至九世班禅的遗体都是按这一宗教仪轨处理的。记者一月三十一日上午曾瞻仰了班禅  相似文献   

13.
李纪 《中国道教》2003,(5):10-12
道教的教义思想,就是以“道”作为信仰的核心,并且通过“道”来解释神和人的关系,说明宇宙和社会的形成、演化的过程;并且围绕着对“道”的信仰而产生了道教自身的科仪和修炼方法,以及规定了对道教徒的规戒等。爱弥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①。爱弥尔·涂尔干在其对宗教的定义中,强调了人在宗教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信仰、仪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放生的基础上,佛教以一套绵密的放生观点,补充完善了中国传统放生的理念,并在历代高僧信士的推动下演变成普遍的宗教民俗。佛诞放生民俗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又一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主体,纷繁复杂的宗教仪轨构成了藏族宗教的重要特色。祈祷是信仰者用言辞和身体行动向神明表达颂扬、感恩和恳求的仪式。其主要目的是向神灵祈求愿望的实现和满足,是一种精神性供养。藏传佛教的祈祷朝拜仪式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叩拜、转经、诵经、祈愿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第14世达赖喇嘛在转世问题上频发怪论,"终结转世"是其中最具欺骗性与蛊惑性的谬论之一。转世或不转世表面上看是"宗教"问题,但由于该制度的废存关乎千百万藏传佛教信众的宗教信仰,且有规范的宗教仪轨与历史定制,因此,达赖为一己之私意图"终结",不仅有违佛教的慈悲精神,更是淆乱是非,变着法子进行分裂活动,其本质是政治问题。然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达赖的政治图谋必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7.
佛像的神圣性,是其宗教性的本质体现。佛像的神圣性建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造像标准所体现的神圣性,即理论上,只有造作标准、相好的佛像才具备神圣性;另一方面,对造像施行祝圣仪轨,是佛像获得神圣性的重要条件之一。造像标准的依据主要来自《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像量度经解》等经典文献;而佛像祝圣仪轨主要包括"装藏"、"开光明"、"择吉"、"诵咒"、"贴符"等等多种样式。客观上讲,佛像的宗教神圣性建构涉及的因素很多,就本文而言,则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佛教艺术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和弥勒造像的缘由。在元朝以前蒙古帝国的蒙哥汗赐予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为“国师”,并授与玉印,担任起总领天下释教的重任。以此为契机,蒙藏地区佛教诸派先后都产生了活佛转世制度,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大活佛,极大地影响了蒙藏地区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详细客观地解释考证了北京雍和宫和内蒙古梵宗寺的弥勒造像的历史,宗教仪轨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中,公共祭神活动及宗教节日庆典与战争一样,都是城邦的头等大事,是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希腊人为了表示对神的崇拜和尊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节日。古典时代,全希腊的宗教节日多得惊人,据统计,已知的就已超过300个。例如,雅典每年有144个宗教节日,雅典人每年至少有120天花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上。宗教节日里祭神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一般包括游行、吟诗、献祭、祈祷、戏剧表演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则是祭祀。古代希腊人普遍认为,神庙是神的居所,不得随便人内,所以祭祀活…  相似文献   

20.
辽代涿州一带"圆寂道场",于佛涅槃日,模拟佛陀涅槃及荼毗得舍利之场景,焚化画佛或纸佛而得舍利。它是在辽代舍利崇拜兴盛背景下,沿着舍利崇拜与佛像崇拜相结合的脉络,在舍利泛化趋势中,受密教重仪轨之逻辑的影响,而出现的舍利崇拜新形式。它借助有组织之佛社"螺钹邑"的推动,将一些辽代特盛的民俗,如螺钹乐、火葬、纸扎、烧饭、牲祭等,皆整合了进去,是佛教与民俗互动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