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列子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为"贵虚"。《列子》八篇,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然班固所录,实为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成《七略》基础上删改而成的,则刘向校书时当整理过《列子》。今传刘向所撰《列子书录》,世人多疑其为伪作。魏晋时期,张湛作《列子注》,他在序言中提及自己重新整理《列子》的经过,后人多疑今本《列子》为张湛或魏晋人所伪造。尽管对《列子》之争议至今不绝,但对此书进行研究整理之学者亦代不乏人。尤其《列子》被列入道教经典之后,使得此书更为世人所重。  相似文献   

2.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注解了《老子》《庄子》《列子》三部道家经典,其在注解时对如何阅读这三部经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具一只眼。这一阅读方法指导了阅读"三子"的两个层面。其一是以"三子"文本的字义、章法、文脉等为切入点,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子"文本的意涵,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文意,同时也让读者明朗地感受"三子"文辞之美。其二是从思想体认的层面指出领会《老》《庄》精神的不同路径。这一层面所反映的阅读方法论对我们阅读不同文化的经典、领会不同文明的精神、融汇不同思想的意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子》自然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唐天宝元年 (74 2年 ) ,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 ,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 ,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 ,称为《冲虚至德真经》) ,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 ,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 ,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① 。《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又因为它是伪书 ,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② 。但《列子》一书有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 ,代表着我国古…  相似文献   

4.
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的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的田齐变法,为黄老学的传播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处世事多变之秋,早年有"经世"的抱负,但后来人生历经坎坷,思想也为之一变。方以智仿庄子之藏身别路而逃禅,会通儒、释、道,编撰《药地炮庄》,对道家经典《庄子》进行阐释、利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哲学特质。方以智对道家经典《庄子》展开评述,一面以儒炮《庄》,一面归《庄》于《易》,认为释、道、儒三教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6.
列子,上承老子下启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列子》一书是我国古代体现道家思想和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文献典籍,在中国思想史以及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天瑞》是《列子》首篇,列子用十四个寓言故事阐发着其道生万物的起源观、豪迈超越的生死观、法天则地的生态观,饱含着列子对人的价值取向、生存理念、社会治理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郑熊 《孔子研究》2012,(1):53-60
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贡献突出表现在理学本体论的建构上。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以"无极"为本体,体现出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后来经过反思,在《通书》中抛弃了"无极"本体而建构了"诚"本体。从"无极"到"诚"的本体之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周敦颐思想走向成熟和对《周易》、《中庸》进行诠释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儒、道的抗衡当中,道家经典《庄子》被儒学正统捍卫者冠以“异端”之名,宋代理学家批之尤甚。理学家林希逸则一反宋儒辟《庄子》为“异端”的主流,从情感与义理两方面为《庄子》辩护。在情感上,林希逸力图调和庄儒言语中的对抗,缓释儒学正统捍卫者对庄子的偏见。他认为《庄子》书中讥讽儒家的言论,是庄子言词“怪”“偏”、作文“鼓舞”“过当”导致,庄子“愤世疾邪”本非戏侮儒家,庄子亦非不敬孔子。在义理上,林希逸认为《庄子》“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与圣人异”,并以此为基点,论证了庄子理会世事、知精粗本末为一、性地融通、正心修身,一一反驳了以往的儒家正统捍卫者对庄子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四、黄老道家的思维方式及其易学的时代精神春秋末的老学,经关尹、杨朱、列子的继承,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的发展臻于高峰,崛起了两大派别,其一为楚文化孕育而成的庄学;另一为齐文化孕育而成的黄老。黄老之学,除了在政治哲学方面(即外王之道)有着与老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外,另有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黄老道家《易》学与老子道家《易》学是前后相承、相同系脉的关系,而同时又为《易》学注入了更多的崭新的时代精神,这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易传》中有充分的体现。其次,战国阴阳家是道家的一个支系,其“阴阳说”与“终始…  相似文献   

10.
胡渭的《易图明辨》是考辨图书易学的集大成著作。以往关于《周易》图书之学是否属于易学正统的问题,只要指出对方有道家思想,那便等于宣判对方为异端。此书的好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指出图书易学属于道家之学,而是具体指出它属于道家内丹养生学,并提出以修炼内丹养生为宗旨的图书易学,与文王、周公、孔子以来的圣人之《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这一立场便使得胡渭对图书易学的论断较时贤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1.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原道》2015,(1)
通过对宋明理学"异端"观流变的考察,揭示宋明时期思想领域主要矛盾由儒佛之间转向儒学内部的过程。宋明理学"异端"观以儒家伦理道德及其政治治理为标准界定和批判异端,其中程朱以佛教为主要异端,陆王则以程朱理学及其流弊为主要异端。程朱"异端"观到陆王"异端"观的转变主要因为:理学对佛老思辨哲学的吸取逐步消解了宗教冲击人伦的局面;理学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内部思想分流;程朱理学官学化的流弊成为新一代学人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的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的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的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的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的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的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的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的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杨时(公元1053—1135年,号龟山先生)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理学家,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他以二程洛学为宗,会通北宋理学诸派之说,开创"道南"系理学,为两宋之际理学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杨时修订《伊川易传》,编辑二程语录,并继二程而推崇《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不遗余力地阐发儒家经典,著有《周易解义》、《论语义》、《孟子义》、《中庸义》和《三经义辨》等书,形成了独特的理学思想。本文着重论述杨时理学中颇有特色的中庸思想的主要特征,并从其思想渊源和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中庸义》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宋明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理学与道家、道教(以下统称道家)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显然,探讨理学与道家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理学的渊源问题,一个是道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只是侧重点不同。侧重于讲理学的就要从理学产生的根源上探讨理学与道家的关系,侧重于讲道家思想影响的,又必然地以其对理学的影响作为重要一站。这后一个方面以挖掘道家哲学的深层内蕴为核心,近年来已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中以张岱年、陈鼓应、林继平、冯达文、崔大华为代表,产生了很深…  相似文献   

16.
尽管从儒家卫道的立场来看,庄子只是一异端,但庄学在思想史上自有其风光之处。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而候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在引用《水心文集》的这一说法时也说:“庄子的思想,从其影响于中国士大夫的历史看来,实在不是‘异端’,而是‘正统’,上自秦、汉、魏、晋的黄、老与玄学,中至宋、元、明的理学,下至近代的唯心主义都有其血液贯注着。”①然这两种说法仍有区别,叶适点出《庄》书的奇诡,着眼于它的个性;侯氏则是想揭发它的弊病,所展示的是传统的共性。后者同时也意味着,整个传统思想学术,不论正统还是异端,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其位置可能都会经历一个颠倒的过程。对庄子的这种排拒,不是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8.
雷鋐是清代中叶程朱理学的承学之士,由其师蔡世远引导,初登朱子学之殿堂,又承学于张伯行、李光地、方苞、沈近思等一批康雍时期理学名师,渊源有自,奠定了他终身崇尚、阐明程朱理学的学术取向。雷鋐尤其注重治学的循序渐进方法,他思索正确进入程朱理学的路径,并尝试为诸生建构一套理学学术谱系。雷鋐认为陆王之学走入了"阳儒阴释"的歧路,而科举"帖括词章之习"只会消磨理学家"居敬"的本色,此二者正是理学发展的两大障碍。雷鋐倡议当下理学家们共同"振兴正学",走"居敬穷理"的道路,发展正统的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19.
<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北宋以来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重要的理学著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统治思想的主要经典依据。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史家。他的《伊洛渊源录》一书,就是理学史的开创之作。这个问题,过去研究朱熹者,少有论及。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醇言》与《道德经》的儒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醇言》是韩国朝鲜时代性理学大师李栗谷注释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著作,该书可以说是开韩国学者站在性理学立场上解读《道德经》之先河。 在当代的栗谷学研究中,《醇言》一书历来不被重视,甚至于少有人提及,或许是认为该书在栗谷思想及其发展中并不占有什么地位,甚或是以为一位性理学大师注释《道德经》,似乎颇有些不伦不类。 可是,栗谷当初之作《醇言》,用意本在于打破性理学严守疆域,自立沟壑,视儒家性理学之外的其他思想派别均为异端邪说的保守封闭状况,所以,《醇言》一书,首先体现了栗谷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如果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