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敦煌地区弥勒上下生合绘经变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须弥山图像的爬梳,认为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上方须弥山图像的主题是"弥勒端坐于兜率天宫",并由此进一步推测,杨大眼造像主尊身份为弥勒,而不是多数学者所认定的释迦。  相似文献   

3.
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的正宗分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西方净土及其主人公阿弥陀佛的超胜性;其次讲了念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最后展示了六方诸佛的证诚。归根到底,《阿弥陀经》的要点在于念佛发愿往生,关于这点,中国和日本的净土教者是如何认识的,特别是关于一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的理解,本文将以此为中心试为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正净土信仰,可以说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形成。婆罗门教徒就以毗湿奴天(梵Vi2zu),作为其信仰往生之净土。在大乘佛教还未兴起之前,原始及部派佛教没有他方世界及他方诸佛之观念,所以也就没有往生净土之说。而净土信仰真正大行其道之  相似文献   

6.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7.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8.
佛学小词典     
《佛教文化》1995,(2):16-16
净土宗:亦称“莲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谷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次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甚难”,而主张“乘佛愿办”(“他力”)往生净土,这种教义为“易行道”;称“  相似文献   

9.
释界定 《法音》2022,(6):12-21
<正>弥勒(梵名Maitreya),音译为梅旦丽耶,新称弥帝隶,华译为慈氏,名阿逸多(梵名Ajita)。《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有云:“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1],说明弥勒是姓,与其父母的姓氏与经历以及弥勒本人的修习内容有关。弥勒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古印度也是四大菩萨信仰之一(文殊、普贤、观音、  相似文献   

10.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值此金秋时节,我很荣幸参加第二届中美加佛教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觉悟在人间"。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当下,我们倡导佛教众生平等、慈悲圆融、中道和平的理念,弘扬观音精神,践行观音信仰,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甘露,化解人类生存与道德信仰的危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可谓责无旁贷,迫在眉睫。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相似文献   

11.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21,(4):58-65
正甘肃榆林窟第29窟(下称"榆29窟")~([1])是西夏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窟内壁画显密图像并存,同时具有相对完整的供养人画像及题名,有营建年代和画工姓名,在西夏洞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洞窟平面呈方形,内为覆斗顶,顶心绘有梵文的莲瓣,已残。窟内中央有四方形台基,上有五级圆坛,除去供养人像窟内四壁共9铺壁画,分别为正壁的灵鹫山说法图、两铺水月观音图像,西壁的阿弥陀经变画、文殊变及不动明王图像,东壁药师经变、普贤变及金刚手图像。关于榆29窟的年代,  相似文献   

13.
菩提 《法音》2002,(8):3-11
净土的信仰源自于古印度,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不断地开展,最终成为佛教信仰的一大主流,独踞于一切法门之上,被历代祖师称为第一法门。尤其在中国,西方净土的流行,可谓源远流长。直至今日,“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犤1犦,仍在教内广泛地传诵着。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在中国佛教之地位是何等重要。“诸经所赞,尽在弥陀”犤2犦,这是确实的。然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犤3犦,一切佛的福德、智慧、大愿是平等的,若说阿弥陀第一,那么其他佛是第几呢?当然,一切佛都是第一。但以方便言辞,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巧说第一。后…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3)
<正>一、净土三经的修持方法要点净土宗共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念佛法,自明代至今,持名念佛占据主导地位。《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摄生三愿,三愿分别对应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三种修持方法。当然所谓的"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都是建立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力的基础上的,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自力和他力;《无量寿经》同时开示了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无量寿经》开示了九品往生;《阿弥陀  相似文献   

15.
《封神演义》中的“西方教”与教主“接引道人”形象来源于明代流行的西方净土信仰,而接引道人之胁从“准提道人”的形象则是来源于明代广泛流行的、与观世音信仰功能相近的准提信仰。在明代净土信仰的统摄之下,作为准提信仰主要手段的准提咒法成为往生净土的手段,准提信仰也成为净土信仰之辅佐。《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形象正是在这一佛教文化背景下得以成立。 陈星宇,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佛教语言文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6.
《原道》2015,(2)
关于信仰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的"儒佛双美论"强调,"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能使净土宗信众内心变得十分纯净,并且生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力量可引领信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世俗的道德楷模;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来,对"至善"的追求和对上帝和天堂的信仰能引领人们严格地实践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不畏惧因坚守道德而吃亏。由此可见,以信仰引领道德,道德因信仰而周全,此乃印光和康德在思想上的一个契合点。从这一契合点出发,我们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与出路。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21,(5):45-50
正一、中土观音感应信仰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和信受。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其中的〈普门品〉为现存我国最早的观音信仰文献。姚秦时期,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对观音信仰的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其中〈普门品〉以单行本的形式得以迅速地传播。"光世音"的名号,  相似文献   

18.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承当,人人是佛。所说一切法门,虽有大小顿渐、权实偏圆,但都是全仗自力,一旦修习功深,方能断惑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菩提果。若见思二惑未断,无明尘沙未除,即使定慧力深,依旧轮回,不能解脱。如来悲悯众生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通途法门外,无问自说,特开一仗佛慈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只要信真愿切,执持名号,一日二日,乃(?)七日,一心不乱,即能带业往生阿弥陀国。一经往生,得不退转,朝夕闻法,终必成佛。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2)
<正>五、唐代《观经》之注释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生于今山东省,随明胜出家,20岁受具足戒。《续高僧传》说其: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口诵阿弥陀佛号。对其与《观经》之初接触,《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有其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55]之记述,回心净土教并拜访道绰。33岁之时,道绰入寂后前往长安,分别于终南山悟真寺、长安城内的光明寺、实际寺、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阅读了《净土十要》一书。其中有明天台山幽溪传灯大师的《净土法语》,文章虽不长,而对学修净业的人可谓最为切要,读后深受法益。想谈一点粗浅的体会。诵其言必先观其行。大师俗姓叶,号无尽,衢州人(今浙江衢县),少年时出家,钻研天台教义,后住天台山幽溪高明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著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等行世。大师一生精修净土,奉慈云行愿日课寒暑无间,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并高唱经题数遍,端坐而寂。由此可见,他的《法语》义理圆到,针针见血,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