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明道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学,西方称之为新儒家。新儒学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学问。它所讨论的大概都是关于“人”的问题,例如,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任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和人的幸福。它的目的是要在人生的各种对立面中得到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一般地说,有两套基本的对立面,有两  相似文献   

2.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能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康德的人性论和他的自由概念而得到回答。人的双重本性是康德论述人性善恶的基础,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两重维度,它们体现了人性中的张力。人的意志必然受到感性本性的影响,这是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的根源。然而,如果没有人对自由的应用,任何颠倒都不会造成,有的将仅仅是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没有孰先孰后,也就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既是普遍的,又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摘     
东西方人生价值观比较 陈伯海在《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著文认为,东西方文化的自由观,或叫人生价值观有着根本对立的出发点,西方人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达到自由的途径,东方人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取自由的手段。同属于向内探求的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又有差别,中国人的精神基调是入世的,他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和谐,个人身心平衡及其与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为进入自由的境界;印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木心的绘画,离不开对中西文化不同语境的探讨,文化土壤的更换是木心绘画作品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文化里成长萌芽后,又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徜徉过的木心,其绘画既保有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精神指向,又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木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经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殊途同归,到达了山水画"以形媚道"所追逐的精神上自由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遭到挑战、环境破坏、心理失衡等困境面前,道学智慧引起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青睐,它已穿越时空,被应用于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文学艺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养生保健领域,它更是受到荣格、马斯洛、罗杰斯、方维等西方著名心理学家的尊崇,"道""无为""自然"等思想  相似文献   

6.
蔡宏 《中国道教》2001,(2):18-22
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清代以后,发展不是很大,但其思想内在的生命力仍时时在世人面前展现,它启发了一些现代科学家的思维,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相似处,它对人的生命的探索有着独到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中说:“21世纪的带头学科将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人体生命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生命和认知科学领域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①道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从科学、生命和环保三个方面对道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作一些探索。一 科 学世界科技中心,先是在意大利,后来转到英、法、德等…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文化是古希腊世界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西方文化中人文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的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古希腊文化中不难看出,深刻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精神。从星座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雕塑(物质文化遗产)出发,初步探究古希腊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以及古希腊文化在创作初期便形成的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缘由。  相似文献   

8.
有关“道学”定义问题,向来存在不同理解。本文所谓“道学”指的是道家与道教之学,而“道学研究”则是道家与道教的现代学术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在四十年间走向全面复兴,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道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主流政治思潮,但是,自由却不只是西方独有的产物。它的根基不仅存在于西方的哲学观念之中,而且也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哲学观念之中。分析中西哲学对自由以及自由实现路径的不同理解,能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视域中理解自由与自由主义,并在内在自由的基础上会通中西哲学。一、自由与内在自由自由是人所处的一种状态,当人们对这种状态作不同的理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自由理论。根据个人与自我、他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自由分为内在自由、共在自由与自然主义自由三种,后两种自由又可以统称为外在自由。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涉…  相似文献   

10.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支持了这一结论,发现中国被试相对于美国被试,对于人性的主观评定更倾向于性善的一端(研究1)。这种人性观差异导致中国被试在道德方面,尤其是规范性道德(行善)方面,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1),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得到了启动实验的支持(研究2)。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鬼神问题不是道学①的主要兴趣所在,从《近思录》这一权威的宋代道学读本来看,它只占很小的篇幅,且散见于“道体”、“异端”等卷。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儒家的宗教观开始受到关注,连带之下,道学的鬼神观也时被论及。就此而言,中国学术界的道学鬼神论研究,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产物。道学对鬼神的态度及其理据究竟为何,人言言殊,迄无定说。本文拟以朱熹为中心对道学鬼神观的特质作一探索。之所以从朱熹切入,是因为笔者认为朱熹的鬼神观反映了道学处理鬼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流认识。一方面朱熹广泛继承了宋代道学鬼神论的遗产,另一方面朱…  相似文献   

12.
朱子的书院教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南宋道学的社会化适应。朱子书院的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创造、传播新的知识、价值观和信仰(即道学)来影响社会革新,促进社会的变迁;通过道学价值观的教化与认同,塑造新的人格,从而完成书院师生的社会化;通过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锋来传播道学核心话语;通过科举实现对精英人才的筛选和分配。道学思潮也在官民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下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实现了其对社会的控制,迎来了南宋道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道学"一词,见于《隋书·经籍志》,系指老庄道家及黄老道家之学。本文所言道学,系指以"道"为核心理念、终极信仰和方法论根据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主要包括老庄道家、黄老道家与道教。道学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全面深入,中医学在理论建构、生命观念、疾病诊疗、流派传承、本草方药、养生理法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哲学"译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伟 《世界哲学》2001,1(3):60-68
中国之有哲学与西方同古。但是在历史上 ,中国人并不曾创造出一个可以统括上下古今各家各派哲学的总的哲学名称 ,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远自希腊以来 ,两千余年间 ,无论各家各派哲学学说如何不同 ,也无论各个哲学家对哲学的界说如何歧异 ,却始终以“哲学”(西方诸文字的“哲学”一词皆源出希腊文φιλοσοφι′α ,字义为爱智 )为其总称或通名。诚然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些名称如“玄学”、“理学”、“道学”等等 ,其思想内容确属哲学 ,与西方所谓哲学或哲学的某些方面是相近的。但是 ,如果说理学与道学或可谓同指而异名 ,而玄学与理学或道学…  相似文献   

16.
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是众多社会文化思潮互动的结果。在道学话语创立的过程中,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魅力和人格感召起了关键的作用,朱熹则以其博学多识和精密论证把道学思潮和话语推向了一个高峰。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潮的相互交锋中,道学话语也在不断走向丰富和完善,并随着时  相似文献   

17.
罗席特尔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来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和自由平等观。按照罗席特尔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关于人性的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人性,它包含有:劳动的需要和愿望、理性、人性的无限可塑性和可臻于至善性、以及环境是改变人性的主要力量等四个主要假定;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看法:异化,其根源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三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憧憬。罗席特尔首先把其歪曲和攻击的锋芒集中在关于人是其社会关系总和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上,说这既是危险的梦想,又藐视了人类,使人不对其行为担负个人责任,他特别以不变的、共同的人性论来攻击人的阶级性和可塑性,胡说什么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就是把有个性、有血肉的自我加以集体化和抽象化,从而剥夺了人的个性,使人丧失尊严,而肯定人的可塑性、憧憬共产主义新人,则是极权主义国家的一个主要的思想支柱,因为它回避了当权者对不当权者负责的问题,抹煞了人们反对权力的安全要求;接着,罗席特尔又胡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是整个世界所愿意支付的工业主义的代价,异化的排除是不可期望和难于达到的,因为人陷溺在:“人永远是单独的一个人,然而又是许多人中间的一个人”这样的人生矛盾之中。随后,罗席特尔又污蔑马克思的自由观导致到把无产阶级先锋队看成唯一的真正自由的人,说它没有解决自由和权威之间的关系问题;并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平等问题深思熟虑,而更其荒唐的则是,他用苏联社会中所存在的工资收入等方面的重大差别,来贬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现象学为在科学主义的霸权之下拯救欧洲人性的危机而创立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转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悬置几千年的政教伦理的局限性,追溯到传统文化中的普遍人性的根。对儒家学说的现象学还原由孝返回到仁,对道家学说的现象学还原由自然返回到自由意志,传统文学艺术的现象学还原返回到了文艺的感性的直观本质,汉语从文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则使语言还原为人的此在。所有这些还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抽象继承和具体批判的体现,为国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揭示出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一毫不夸张地说,当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在宗教、道德和社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除有自身想获得自由、渴望进步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崇拜和迷恋西方文明的结果。尽管这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社会问题的根源,但许多学者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反而一味地对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当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关注并致力解决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或许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仍以追随西方为目的,以西方文明为轴心。二首先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崇拜、迷恋西方文明的原因做扼要说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陷入崇拜…  相似文献   

20.
漫评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王煜《中华道学文化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共八种,最富哲理的一种就是李刚的《劝善成仙》。它深入浅出地评析道教生命伦理,消化整套道教历史,比较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奥勒留斯(罗马帝王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