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和 《佛教文化》2016,(4):20-27
对于中国佛教界来说,留学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唐代,出家人去往外国求法学习,就被冠以“留学沙门”的说法,而到了近代,太虚大师也曾派青年学僧留学日本、暹罗、锡兰等地。  相似文献   

2.
惟善 《中国宗教》2006,(7):62-62
惟善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文化》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佛教留学僧运动——以斯里兰卡国留学僧为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佛教界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僧人出国留学潮。斯里兰卡是亚洲的佛教留学中心,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佛教优秀人才。作者是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博士,主要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当代在斯里兰卡的中国学僧的留学情况。主要包括7个方面:留学僧的类别、学校的选择、留学生活、所学的课程、留学僧的数目和名单、留学僧在斯里兰卡的影响、留学僧的去向和留学僧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曙正 《法音》2012,(9):47+79
本刊讯8月18日至20日,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圣辉副会长为团长、王健秘书长为秘书长的"2012年留学僧赴新加坡护送代表团",护送19名留学僧前往新加坡佛学院学习。17日下午,护送团在厦门召开组团会议。18日,护送团及19名留学僧乘机顺利抵达新加坡,在机场受到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法师及新加坡佛学院主要负责人和在该院就读的中国籍学僧的热烈欢迎。19日上午11时,护送团与新加坡佛学院举  相似文献   

4.
新菜根谭     
本期特邀了中国佛学院199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共21位学僧,每人为本刊读者写了几句话。这是他们素常思索的结果,也是灵感所至的一挥之作,特辑录在此,且作为人生走过又一站的一点纪念留个世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韩国天台宗教育部长金道国法师在“21届东国大学教育研究学术大会”上发表的《关于天台宗在家教育现况》的论文。学僧有幸在汉城拜会道国法师时,他送了一本这次会议的专辑给我。当我读到此文时,似有所感触,亦有所启发。因为佛教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所以赵朴老屡屡强调“培养人才”。但中国佛教教育事业虽说已从探索中起步,但目前重点还是放在僧伽教育上,对作为佛教最中心力量的在家教育基本上还处在空白境地。当我看到这篇具有启示性的文章后,作为中国佛协派往韩国的留学僧,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促使我想把它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关心佛教教育的法师、老师和先辈们,以期从中获得一点启示,有助于中国佛教的教育事业。无奈韩文水平有限,至今才译出,在此呈现给大家,并析指教。原文中有些表格,全是时间或地名,或者是文中已重复的内容,故略。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的日本留学僧●杨曾文从两汉以来,中经南北朝,中日两国之间断断续续一直保持着往来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日本圣德太子(574~622)派使节沟通两国邦交以后,随着两国交往的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留学僧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日本留学生、留...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5,(11)
如何提高学僧的写作水平我在栖霞山佛学院已教了两届语文课,深切感到学僧的写作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的佛教日益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学僧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社会经验、接受和理解能力强、也肯在语文上下功夫的特点,在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如下:一、...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2017年12月11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在广济寺怀远堂会见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会长、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法师一行。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向新加坡佛学院选派留学僧事宜备忘录》,新加坡佛学院向中国佛学  相似文献   

9.
出洋留学是中国宗教和教育的关键词。古代中国,出国留学的主角是佛教界的僧人。从4世纪起,中国佛教僧人怀着求取真谛的愿望,踏上了到西天佛国印度等地取经的漫漫之路,写下了中国留学史上一幕幕感人的悲壮历史故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大陆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佛教界的僧人也感受到这一潮流的涌动。他们放眼世界,参学佛乘,再次重走古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续写了中国佛教留学僧史上的新篇章。今天,中国学僧出国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为佛教教育的自主选择,更是一种配合国家的“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发展战略,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本刊特约已在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惟善法师撰写专文,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7月14日至17日,应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法师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湛如法师一行5人赴新加坡访问,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新加坡佛学院2011届留学僧毕业典礼。  相似文献   

11.
6月12日,由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提倡,经过充分准备、层层选拔的演讲学僧们齐聚一堂,成功举行了普陀山佛学院2004年演讲比赛。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普陀山新一届佛协领导集体的  相似文献   

12.
随佛牙舍利访缅纪实(续)自国内几座寺院的汉僧如今已是南传佛教僧侣打扮,与缅僧难分彼此。中国佛教协会派留学僧赴缅留学是有深意的,中国是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并存的国家,缅甸上座部佛教人才集中、水平较高,派去留学僧,无疑会对我国佛教产生深远影响。仰...  相似文献   

13.
记得在上小学时,曾读过一篇叫《泼水节》的课文,讲的是云南少数民族过泼水节的事。可是事隔多年,除了留下"泼水节"和"载歌载舞"这些粗略的概念之外,其他什么早已不记得了;而且小学的课文本就简单,所以根本不了解泼水节。去年我们八个中国大陆的留学僧来到缅甸时,缅...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5,(4)
农历四月十五日,是我国藏语系佛教的佛诞节。下午三时许,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大师前往法源寺礼佛诵经。陪同前往的有中国佛协副会长嘉木样活佛、常务理事贡唐仓活佛等。他们在法源寺天王殿前,受到赵朴初会长、佛学院教务长传印法师以及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班禅大师一行在大殿礼佛诵经后,由赵会长等陪同观看了各殿堂陈列的佛教文物,瞻礼了卧佛。然后来到教室同全体学僧见面并讲开示。大师先让学僧提意见,又向传印法师等询问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才针对问题谈了他的看法。大师指出,当前,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工作中,虽然还残存着“左”的思想影响,但总的情况是好的,而且会越来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12)
台湾台北善导寺住持、原泰州光孝寺佛学院学僧了中法师和法藏寺住持慧光法师一行3人,于9月7日专程回大陆,探望师友,在泰州光孝寺母院参师礼祖,受到两序大众的热烈欢迎。访问期间,江苏省佛协副会长雪烦法师、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圆湛法师、上海市佛协副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7,(3)
▲3月7日,中国佛学院召开了全体师生员工大会,副院长传印法师介绍了中国佛协第五届代表会议召开的情况,传达了赵朴初会长和正果副会长报告的主要精神,还传达了班禅大师、阎明复部长和任务之局长的重要讲话。最后,传印法师要求全体学僧认真学习赵会长报告,学修并重,努力进取,发扬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僧材。据悉,中国佛学院已把大会的主要文件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1,(1)
中国佛学院今天举行开学典礼。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帕巴拉·格烈朗杰、张执一、肖贤法等参加了开学典礼。赵朴初、乔连生等在会上讲话,勉励学僧们努力学习,重视佛学研究。设在北京宣武门外法源寺的中国佛学院,是在一九五六年九月创办的,曾设有专科、本科、研究部,培养出三百八十多名学僧,学僧毕业后为研究佛学、管理全国各地佛教文物寺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3,(1)
据中国新闻社南京1982年11月15日电,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栖霞寺僧伽培训班于今天下午在南京举行开学仪式。这次培训班共招收学僧一百八十四名,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十七个省、市和自治区。这是建国以来佛教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培训班。学僧具有中学文化程度,本人愿意出家,父母同意,经过推荐和考试合格。他们当中最小十八岁,最大四十岁。培训班学制为一年,主要课程有:佛教常识、佛教简史、戒律、丛林规制、功课唱念和文化课等。教师是由中国佛教协会聘请各地对佛学研究有相当  相似文献   

19.
吴平 《法音》2001,(11):30-35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文化也不例外。上海佛教的对外交流始于20世纪初,大多以参访、游学、考察、留学等形式出现。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这种交流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次数愈加频繁,交往的人数逐步扩大。一些去日本学习佛法的留学僧,回国后大多在上海弘法。一些留学日本的学者,回国后常寓居上海译著佛学著作。一些去其他国家留学的僧人,也大多是从上海出发的,他们学成回国后,有的就在上海弘法。此外,国外僧人、佛教学者的来访,也给上海佛教界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总之,上海佛教界与各国佛教界的互访、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学院——造就中国学僧的最高学府。青年出家人潜心般若、刻意精进。但只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僧人,再经过一次次严格考试,才能迈进这座学府之门。中国佛学院——浸润佛教文化的象牙之塔。学僧们在这里孜孜不倦、刻苦修习,将完成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业,并在净化心灵的历程中登上新的高度。中国佛学院——体味人间佛教的菩提树荫。学僧们在这里强烈地意识到让佛法重新为中华大地增辉的历史使命,他们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从这里走向祖国南北、面向社会上下,弘扬佛教文化。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文明建设再加一点甘霖。最高学府,象牙之塔、菩提树荫——一代学僧就是在这里苦学、修行、深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