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明清时期,巴蜀地区的佛教十分兴盛。巴蜀寺院在许多社会公共事业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一、救济活动佛教经典《梵网经》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涌现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文艺思潮。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以及新时期文学发展自身的需求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新诗潮的崛起、新潮小说的探索、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潮话剧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在创作实践方面的重要表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改变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诗歌、小说、戏剧、影视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进的轨迹:伊斯兰史学概观杨克礼伊斯兰史学亦称阿拉伯-伊斯兰史学,是中世纪伊斯兰文化的组成学科之一。阿拉伯语称史学为“伊勒姆·塔里赫”()。它是阿拉伯帝国各族穆斯林及学者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在吸收、借鉴古代东西方历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4.
戏剧艺术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一个跨学科话题,也是一个文化人类学话题。城隍信仰遍及全国,祭拜城隍老爷的民俗氛围自古浓厚,与之相关的戏剧文化事象也相当丰富,为研究者不可忽视。结合历史文献与当代田野,深入考察城隍信仰与民俗戏剧之间的关联,并在百年回眸中就其随时代社会变迁而升降起浮的命运进行透视,由此反思文化遗产及民俗艺术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性命论在晚明清初儒学转型进程中呈现极为复杂的发展形态。于晚明三教合流趋势中,部分儒者所持性命论主张对佛、道思想具有极高程度的包容力,由此引发大规模的"正统""异端"之争;于心学修正思潮中,东林学派及之后刘宗周对传统儒学"性命"之说秉持更为严肃的坚守态度,如此,"性命"的客观义、超越义得到强调;清初,在形上学渐趋没落之际,部分儒学人士对"性命"的诠释多从"材质之性"谈起——侧重对现实人生延续及发展等诉求的考量,此时性命论"天"字义渐次流失,"命"的世俗义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6.
巴蜀地区一直是道教活动兴盛的中心地域之一,而大量极富特色的石室墓葬雕刻中的道教传统文化题材也是宋代作为道教发展高峰期的典型例证。在墓葬中通过石刻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该区域当时对道教重生、乐生,追求长生不老的观念的理解,也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超越生死、趋吉避凶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明清龙壁主要有九座: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它们风格独特、造型多变、制作精良。之所以有诸多明清龙壁存在于大同古城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军事及经济条件、宗教文化信仰等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8.
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旨在调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整合心理学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的尝试。文章基于对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演进轨迹的具体分析,尝试厘清其与内容心理学体系之间的继承关系与改良缘由,探究其走近意动心理学的理论动因。最后,从主要贡献和局限两方面来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中期传入巴蜀,其义学经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至于隋唐,终成全国著名的义学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摄学、三论、律学几个方面。传统以为禅宗兴起以前巴蜀佛教义学无可称道的观点,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0.
真如与生生分别代表了梁漱溟思想中儒佛两家的本体。以梁漱溟早期与后期的不同著述为研究线索,可以清晰地探知真如与生生这两个本体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在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的早期思想中,梁漱溟以生为儒家道体,无生为佛教特色,真如与生生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紧张关系。在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期思想中,梁漱溟一方面开始强调真如本体的心体与觉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将生生之体视为人心可以自觉的必要条件,这样,人心、心体的自觉就成了儒佛两家本体的汇通点,真如与生生的关系转而呈现出融合的姿态。明晰梁漱溟本体思想的演进轨迹,有助于在儒与佛、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讨论框架下,为梁漱溟研究提供更多的问题增长点,更可以为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归宿的探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时所推行的适应政策,大致经历了曲折发展和逐步深化的三个阶段,即从起初利玛窦时期以孔子和先秦儒学的"四书"为主的文化适应,到利玛窦去世后耶稣会士对中国语言、地理、历史、儒学的广泛层面的文化适应,再到最后白晋聚焦于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以论证中国文化与天主教同源性的文化适应。每个阶段的推动都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每个阶段也都催生出了一批重要的思想成果。文化适应政策虽然最终受挫,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影响却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2.
明清苏州会馆的兴起——明清苏州会馆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人杭世骏说:“会馆之设,肇于京师,遍及都会,而吴阊为盛。”1自明代后期以来,苏州兴起了众多的会馆。据《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统计,仅苏州附郭的吴、长、元三县境内,明清时期的会馆就有40个。吕作燮先生《试论明清时期会馆的性质和作用》一文,收录有苏州的会馆49所。  相似文献   

13.
生长于巴山蜀水的历代各族人民,从覆盖了巴蜀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巴蜀文化中凝练出代表巴蜀文化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并逐渐建构起形而上的、日臻精密的巴蜀哲学。经代代相传和光大,逐渐凝聚成为巴蜀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体现了巴蜀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概括和总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邵雍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通过友朋、弟子、子孙、术士等途径广泛传播,而友朋、子孙、术士传其学多在巴蜀。宋代巴蜀对邵雍学术传播的贡献极大,其中蜀人张行成得司马光、牛师德、牛恩纯之传,又得邵雍十四图及王湜《皇极经世》之学,影响最大;邵雍子孙长期留居巴蜀,使邵氏学术在巴蜀乃至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术士传播邵雍学术则源于蜀人杜可大,经过祝泌、傅立等人的大力弘扬,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地区是川西民族走廊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边地。明清大一统格局下,岷江上游地区深受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其中文昌信仰的传播发展具有典型性。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岷江上游地区的文昌祠庙、地方官举行的文昌祭祀仪式、地区文治教化与文昌崇祀的考察,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文昌信仰的传播深受国家在场这一“生境”的影响。正因为有了国家力量的推动,文昌信仰在岷江上游地区得以传播并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交融且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省峨眉山佛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峨眉山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6日至10日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伏虎寺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江苏、云南、陕西、河北、湖北、山东、甘肃、福建及四川等省、市的佛教界高僧大德和学术界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64篇。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特地给大会写来贺信。  相似文献   

17.
18.
申永红 《美与时代》2013,(12):37-38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是附着在古代工艺产业上同步发展的,是从民间美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强盛时期,工艺、农业、手工业都比较繁荣,设计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当今的各种设计有着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贽,号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蛰的一生,是传奇式的一生,人们对他评论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莫过于他对孔子的态度和他对儒家的态度。有人称他为儒教叛徒,他同时代的人也有人把他视作“异端”,视为“怪人”,他曾因此惨遭迫害,乃至下狱,逼死。在过了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李蛰的那些璀璨的著作时,我们从心底里感到了一种严重的不安,感到历史上的李蛰是被极大地误解了,是被极大地扭曲了;深感到他思想中会给后人以极大启示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被很不应该地埋没了。一、李蛰对儒学的基本态度与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我的成长历程以及心理咨询职业成长体会。通过回顾我个人的成长和提升,并结合几年来的心理咨询体会,阐述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和动机,以及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