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萌 《美与时代》2014,(4):124-124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通过对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二元冲动及其在悲剧里的融合的探讨,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是尼采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的基础理论。尼采批判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认为真正的悲剧到了苏格拉底影响下的欧里庇得斯便消亡了。而对于悲剧重生的渴求中,尼采将他的悲剧观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2.
韩王韦 《哲学分析》2023,(1):89-99+197-198
1864年至1874年是尼采思想蜕变期。在此期间,其研究兴趣从神学、古典学转向了哲学。他曾立志要作真理的追随者,却在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影响下陷入不可知论难题,对真理感到绝望。同时,普法战争的爆发又促使他思虑欧洲文明的未来。最终,尼采通过重新发现狄奥尼索斯走出了思想困境。在狄奥尼索斯身上,他不仅看到解决不可知论难题的可能,也看到欧洲文明得以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二、尼采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尼采(1844—1900)从气质上来说,他很象自己所推崇的狄俄尼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的思想与其说来自深思熟虑,不如说是由其内心激情中所生发出来的灵感的集聚。他完全诉诸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几乎本能地厌恶一切尊崇理性的思想家;从苏格拉底到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他均呼之为造伪者。  相似文献   

4.
张文涛 《现代哲学》2006,(3):122-128
尼采的很多言词都容易被误解,尤其他笔下的创造、自由、上帝死了这些启蒙话语;其实,这些话语在尼采的思想整体中有特殊含义。尼采对这些话语的使用,是一种挪用;通过将其作为自己的修辞面具,尼采一方面隐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启蒙知识人的特定态度。  相似文献   

5.
格劳孔在<理想国>第二卷中对苏格拉底提出系统的挑战,这个挑战本身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几乎所有的西方伦理学思想都可以在此找到渊源.对这一挑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比研究包括契约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在内的伦理学思想.而格劳孔更像是一个标记,他的出场方式和他与阿德曼托斯和柏拉图的关系和苏格拉底对前两者的态度都显示,我们不应轻易忽视.格劳孔,不仅仅是书中苏格拉底的同行者,与苏格拉底一起探讨问题.更是柏拉图的代言人,让柏拉图可以以一个隐身的作者的身份,与苏格拉底一起共同解决古希腊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真理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试图认识真理,那么他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打消这种怀疑,或换句话说,必须寻找出一种办法,把握那个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真理的东西。这就是试图认识真理的标准的人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则,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问题,而且每一问题在难度越来越大的条件下都有不同的解决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尼采的两个主题——酒神精神和敌基督的思想来源,用文本证据揭露他自由摘取当时德国古典学中狄奥尼索斯传统和圣经语文考证学中的历史批判的基本观点,同时又对他所引用的作者加以激烈抨击。这种现在看来实属恶劣的文风,反映了尼采对古典语文学考证所持的"非历史和超历史"的一贯态度。这种态度的影响在福柯"谱系学"的历史叙事中明显可见。本文以尼采的写作为例,对这种借古典语文学证据"严谨可靠"的名义,宣扬自己主观意念的"历史写作"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9.
一、尼采及其美学思想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个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虽然在大学里前后任教十年,但他不是学院式的美学家。他的美学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他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即使这样,他的美学思想还是十分丰富,其中有不少创见。在美学史上,尼采的美学思想具有革新的意义,对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了解尼采美学,首先要了解尼采的哲学。尼采在哲学上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世界和人生是令人痛…  相似文献   

10.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的基调主要是由苏格拉底奠定的。苏格拉底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转向,通常称之为伦理学转向。受阿那克萨戈拉启发,苏格拉底放弃了早年从事的自然哲学研究,转而在灵魂层面寻求真理。通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学与自然哲学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看清苏格拉底发生哲学转向的原因和意义。他一方面扭转了真理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伦理学以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如果说"善"理念是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那么,伦理学就是通达这一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论。这种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与之相对照,笛卡尔方法论转向以及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合法性则是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反思的。  相似文献   

11.
尼采曾把那些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完满的世界的人称为"背后世界论者",他们因"痛苦和无能",经"致命的一跃"达到终极的疲惫。这个"跳跃"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学说。但是,克尔凯郭尔通过揭示"道成肉身"原则的存在论意义,把"神步入时间"转变成"永恒真理在时间中生成"的哲学命题。对于生存者来说,永恒不在身后,永恒就是未来,他要在时间中与永恒真理建立关系。这个认识突破了古希腊"回忆说"所蕴含的永恒真理在我们身后的认识,凸显了个体在时间中面向未来生存的意义。相比之下,尼采经历了从宣扬艺术形而上学到批判"背后世界论"的思想历程。他最终提出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思想,其中蕴含的极度张扬生命意志的"生命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支撑着尼采的"背后世界"。  相似文献   

12.
辩驳与羞耻     
林丽娟 《世界哲学》2017,(3):110-121
本文主要关心所谓苏格拉底式辩驳与羞耻感的关系。一种传统的解释认为,苏格拉底常常采取欺骗和反讽的手段来反驳其对手,使其产生一种负面和无益的羞耻感。本文希望重新解释苏格拉底式辩驳与羞耻感的关系。本文一方面尝试证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式辩驳作为对真理的共同探讨,是智者式辩驳的对立面;另一方面试图论证,苏格拉底式辩驳所关涉的是一种好的羞耻感,它应有助于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德里达解构哲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一直企图颠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种脱离时间和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比如本质、存在、真理、上帝等等。但是,尼采由于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本人也在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中,最终又返回形而上学的故里。德里达认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依赖一种无懈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不可怀疑的根据,来建造整个意义等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等级中,“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意识或良知、上帝、人,…  相似文献   

14.
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位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用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故而研究尼采美学,同时也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正因为此,尼采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付国朝 《天风》2002,(3):30-31
在大半个世纪与祖国同舟共济的赵紫宸先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阶段。赵先生思想深邃,时刻牵系于时代的脉搏,自然就免不了像时代一样有些嬗变,可他思想的变化都是在探求真理。“因为赵先生是这样一个紧随真理而不甘心背叛真理的人,他不能不是一位孤独的人,一位不被人理解的人”。就是这样一位一度孤独的人,对民族、  相似文献   

16.
孤独与超越     
孤独不是封闭、痛苦与自怜,它是一种美的耀眼的品格。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正是孤独造就了庄子、尼采、贝多芬、曹雪芹、钱钟书、爱因斯坦、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等一批最优秀的人。由于思想远远超越于时代,他们在潜心探索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默默品味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整个唯意志论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对悲剧的解释来体现的,因此有人认为,尼采悲剧思想是构成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尼采的悲剧思想主要集中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在此书中,尼采在批判地考察前人悲剧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把阿波罗(Apollo,日神)和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这两个概念引入悲剧思想领域。前者代表造型艺术,后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马克思和尼采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完成,都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都属于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因而都是虚无主义的极致。但是实际上,马克思思想已经不再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真理,因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成;也不再强调人的表象意志,因而不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更没有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因而不是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思想因此和尼采思想存在根本区别,从而不可能是虚无主义,遑论"虚无主义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萨特并没有提供出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考察上,这与海德格尔是一样的。不过,萨特的艺术论以自由为其哲学支点,自由又是人的存在,因而他的艺术美学是一种主体性美学。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以真理为其哲学支点,真理则是作为超越于人而又为人所守护的  相似文献   

20.
笛卡尔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自现象学创立,现象学家对笛卡尔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胡塞尔寻求现象学的笛卡尔血统,却又将后者的学说归结为"超越论实在论"加以拒斥;海德格尔批评笛卡尔未讨论我在的存在样式,却又在对存在论历史的拆解中依赖笛卡尔。为厘清笛卡尔与现象学的关系,我们必须从笛卡尔本身出发,追问现象学是否重拾了其思想环节。本文认为,笛卡尔与现象学具有亲缘性,这表现在:1.笛卡尔思想的出发点既非胡塞尔认为的怀疑,也非海德格尔认为的我在,而在于他已经实行了向现象性的还原;2.他已将思想本身理解为行为,开始了经由决定而思的哲学;3.思想的决定既决定怀疑,也决定接受真理的明见性。这已表明现象的自身显示,也需经由自我的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