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孙悟空。它从花果山出世,经大闹天宫而被佛祖降伏,后来由观世音点化,转而扶助唐僧西天取经,活跃、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可以说是《西游记》的主角与灵魂。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孕育,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孙悟空既有印度血统,也有中国血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形象。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腾云驾雾,非常接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这位混血儿,看来还是以印度血统的成分居多。但是,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哈奴曼怎么会万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来了呢?这件事与佛教的传入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孙(悟空)式心态”、“取经使命”、“取经效果”、“结语”(即思想启示)几个方面,讨论了《西游记》所反映的崇佛思想,结合唐代贞观时代史实,将小说与历史对照起来,提出“全盘西化”(包括西方宗教)在中国的进步中“行不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唐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朝的院木《唐三藏》、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到明朝的小说《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唐僧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5.
未为历代汉文大藏经收录的佛教斋供仪式文献中,发现了一大批明洪武年间已经出现的与《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新资料,包括唐王入冥与回阳还受生钱、唐僧取经的时间和原因、取经诸人与取经历程、雷音寺取经与《大藏总经目录》等内容。将这些资料与诸本《西游记》内容作比较,可知《西游记》的成书明显受佛教斋供仪式文献的影响。世德堂本对佛教斋供仪式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此后成书的诸本《西游记》。  相似文献   

6.
蔡铁鹰 《学海》2006,(1):172-176
顺昌发现的“齐天大圣”家族,不能证明孙悟空祖籍福建,但可以证实中国本土文化中称为齐天大圣的猴故事确实独立存在过,并通过杂剧《西游记》与以佛教色彩为主的孙悟空猴合二猴为一猴,最后产生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精彩的“大闹天宫”故事,便是中国本土猴“齐天大圣”家族对《西游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清蒋超《峨眉山志》引《华严经》卷四十五《萨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日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以此证明峨眉为普贤道场。近代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驳其说。他认为“峨眉山有佛光圣灯,虽可称为光明山,但峨眉不在佛说法处(菩提场)的西南,普贤也不名贤胜。”他又  相似文献   

8.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9.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客观上残留着一些道教金丹派的修炼话头,因而导致了延续多年的"金丹大道说"。本文认为,金丹道并非《西游记》取经故事本身所有,而是在嘉靖年间朝廷佞道的大背景下,因为民间秘密宗教罗教教义的改变,而使其讲唱宝卷在引用取经故事时注入了金丹道的宗教内容。吴承恩深受儒学熏陶,写定《西游记》时并没有沿袭民间宗教以金丹道诠释取经故事的思路,而是以儒学的文化精神,尖刻地嘲笑了佞道的现实社会和道教法术的荒唐。  相似文献   

12.
刘继玲  许栋 《法音》2022,(6):39-45
<正>众所周知,在大乘佛教的众多菩萨中,文殊菩萨是智慧圆满的化身,体现了大乘佛教为求得“解脱”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思考。但是在早期佛教经典中,不论文殊菩萨在宣说第一义谛时所表现出的“宁入地狱,但说深法”的特点,还是仗剑逼佛、杀父度人的行为都与中国古代儒家所宣扬的循循善诱的思想及重视忠孝伦理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这个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似难融洽的菩萨形象是如何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期间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以来,观世音菩萨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民众热崇的保护神。在众多名号的观世音中,又以杨柳枝观世音形象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吴承恩《西游记》就曾讲述观世音菩萨用杨柳枝蘸净瓶中甘露水,救活五庄观镇元大仙人参果树的故事。尽管人们对连仙树都能医活,法力无边的杨柳枝观世音五体投地,而对这种造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时西行万里取经的玄奘大师,他九死一生的取经历程,为小说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相似文献   

16.
洗过澡,精神顿觉清爽,我搬过椅子坐在门外。这里是九华山脚下的旅店。此刻“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绚丽的晚霞正在为李白当年的梦境绘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让这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增添了许多神圣和神秘。自渤海之滨,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想到明天就可以见到供奉在月身宝殿里的地藏菩萨,心中的敬畏之情油然升起……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留下来的经典,足见其重。持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的殊胜,教我切身难忘。我是老三届,66年高中毕业。自…  相似文献   

17.
《小品般若经》批判传统的远离人世至山林空寂之处修行的方法,提倡以清净解脱的般若心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返回人间。这一新解脱理论旨在为正在兴起的大乘佛教塑造菩萨的新理想人格。郭象在其朝隐论中所描述的身在朝廷心在山林的圣人形象,开始为中国士人的心理结构注入自我解脱的因素,形成既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又从世俗的名利权位解脱出来的新理想人格。郭象的圣人形象与菩萨形象有不少相似的特点。而文本的和历史的种种证据表明,郭象很可能阅读过《小品般若经》的两个早期译本及其它早期汉译佛典,并受到其一定影响。这一影响有助于郭象完成玄学统一自然和名教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经和中国民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尝试从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本缘故事、佛经和各种造像资料、民间传说以及现代净土宗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推崇中,探究大势至信仰在中国的形成与开展.  相似文献   

20.
《普陀山志》一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住处,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住处,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住处,普陀山为观音菩萨住处。《普陀山志》为明候继高始撰,万历(1573一1620年)年间,周应宾予以重修。此后,遂称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或“四大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