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律历与《易经》[泰]郑彝元中华文比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  相似文献   

2.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成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题记与两位辩才的关系等方面,考订认为《心师铭》的撰者应是宋释辩才,并指出此文“著作权”之得订正在净土宗研究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师》卦中含有丰富的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师》卦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的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的来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就《师》卦中蕴涵的丰富的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的有关战争的“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师》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语》“夫子矢之”之“矢”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章文虽简短,却号称难解。以往的解释,关于“矢”字,有誓、陈、指、直告之四训;关于“否”字,有不、否塞二义;关于“厌”字,有弃、塞二解。而歧义集中于对“矢”字的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既然“与门弟子语”,不必指天发誓,也不当用“下告上”之陈述语体,故“矢”训“誓”、训“陈”、训“指”均不可取。“矢”有“直”义,“矢之”之“矢”训直或正,纠正的意思。《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乚部》:“直,正见也。”段注:“《左传》曰:‘正直为…  相似文献   

6.
正《说文》解"师"为"两千五百人为师";《尔雅》则有言"师,众也"。"师"本意指人数众,后抽象化为集结众人智慧之人。唐人韩愈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师"一词首见于《南华真经》卷四《杂篇·徐无鬼》,黄帝迷途遇牧马童子,感其神异而问为天下之道,而后"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1。"师"本就表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7.
尊师、重道与兴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哲人对此卓有洞见,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一、尊师即重道。《礼记·学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郑玄注曰:“尊师,重道焉”(《礼记正义》),认为尊师的实质是重道,此论得之。首先,尊师就是尊师所具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黄宗羲《续师说》)师与非师之别就在于有道无道之分,师与道是合一的。师的价值就在于有道,也是其受尊重的根本原因。无道之人即使有“师”之名,也…  相似文献   

8.
《易经》之求知,乃以实际之事务为基准,最富科学之肯定精神。故知识论实为《易经》精神之所在,盖以理智代迷信之为用,必有相当知识为基础,而后足以解决事物之疑难。《易经》之基本目的,在于深切认识事物真谛,以作言行之依据。故《系辞》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彰往察来”乃推知之方法,“显微阐幽”乃知识之作用。吾人运用其知识,则天下之志可通,天下之业可定,天下之疑可决,其重视知识有如此者。《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昔者圣人之作《易…  相似文献   

9.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易》述天人变化物能流行之大理,事物有组成有演化之要律,人世有兴废有盛衰之微机。故易理广深而精神未离于用。故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然《易》由于极深研几穷本彻末以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故又未尝以现实之用为限。而常包有不唯现实之用及浅者目为无用之用。庄子说:“知无用而后可与言用。夫地非不广且大,人之所用者容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岂有用?则无用之为用亦明矣。”此在论《易》用者又为所当知也。  相似文献   

11.
崔兰海 《管子学刊》2011,(3):22-25,33
章学诚言《管子》书春秋有之,观其多存春秋之典章,可知实斋此论合理。《苟子》、《韩非子》之成书当均参考过《管子》文本。《管子》书乃后世习管子法者所缀辑,非管子自著,此关古人著书无私著之理。《管子》书其学术主旨当为法学,后人言归人杂家者为非。刘向、刘歆把《管子》人道家,当与其家学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12.
道教进行道的教化是通过“师”来实现的,道和师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道教有关“师”的解说非常之多,这里仅撷取数则稍做阐释。(一)“师者,和也,众也。”语出《道教义枢》卷一:“孟法师云:师者,和也,众也”。笔者按:许慎《说文解字》:“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鰂从,,四鰂,众意也。”“鰂,周也,从反之而鰂也,凡鰂之属,皆从鰂,周,盛说。”可见,“众”为“师”之本义,后引申作“军队”。古时军队出战,要先吹律,听音声以占吉凶,这吹律之人叫“太师”,《史记正义》引《兵引》云:“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胜,军事张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否为《正蒙》写过注解,在学界存在争议。那么,现行所谓《正蒙》朱熹注解从何而来,便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考察《正蒙》朱熹注之源流,对朱熹是否为张载《正蒙》作过注解予以解答。朱熹在解说《正蒙》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那么,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如何?我们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7)
正引言《法显传》中,开篇即言"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阙"~([1]),标明其西行求法之目的。至于其回国后所译经典影响深远,其中《大般泥洹经》中的佛性说,更对当时思潮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汤用彤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评价说:"开中国佛理之一派,至为重要。"法显求法本来目的,乃为律藏残阙,求补律藏,共携带回国三部律典,分别是《摩诃僧癨律》(以下简称僧癨律)、《萨婆多众律抄》、《弥沙塞五分律》(以下简称五分律)~([2]),他为何会选择翻  相似文献   

15.
《管子》对铁的开发与经营管理石小同《管子·地数》载:桓公问管子天财地利之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山,此非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谨封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  相似文献   

16.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17.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18.
药师经法的本质与精神———《药师经法研究》序吴信如药师经典自《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以来,凡有五译,以玄奘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最流行,以义净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为最完整。本书释义、讲记、研究以净师译本为主而以奘师译本为...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世家》尾段,记孔子至延年十二代。孔延年实乃十四代。司马迁述九代"鲋弟子襄,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子襄生忠"一段,讹误连连:①做汉惠帝博士的,是蓼侯孔冣(十代)的"次子襄",司马迁把"子襄"连读,误认成字子襄的孔腾(九代),写作"鲋弟子襄",造成九代、十一代混搭;②十代孔冣,从刘邦起事,以功封侯,为光大孔门立下头功,《世家》失载;③孔冣"长子臧"袭爵蓼侯,官至太常,《世家》失载;④"次子襄"迁长沙王太傅,《世家》误为"长沙太守";⑤"次子襄"生员,字季中,《世家》误为"子襄生忠";⑥真"子襄"孔腾壁藏图书壮举,《世家》失载,颜师古注《汉书》,不得不舍《史记》而取《家语》。宋人孔传《东家杂记》(原题《祖庭杂记》)、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两书载录世系,皆沿袭《孔子世家》之阙讹。今据《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儒林列传》,以及宋本《孔氏家语》卷十孔衍上汉成帝书等传世文献,参照补正,以彰显九代孔腾、十代孔碻、十一代孔臧、孔襄等留在历史上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20.
《管子》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增 《管子学刊》2001,(1):5-21
本文主旨在研究《管子》法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管子》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法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管子》法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法(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法与权利、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法之推行的过程要法法、重令、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