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现代化"为时代背景,从国家与牧民两个角度论述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原因。"定居"不是草原现代文明的标志,游牧民族现代化的关键也不单单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有一定比例的人口去承载游牧文化的发展。随着草原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畜—草原早已失去平衡,生态移民,控制草原人口数量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适度定居",并对其内涵进行相关论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中亚草原地区历史上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过程和特征。中亚草原地区自12世纪以降逐渐接受伊斯兰教影响。在传入该地区过程中,伊斯兰教逐渐与本土的游牧生产方式结合,吸收本土传统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相应的治疗、占卜等仪式,形成具有中亚草原地区特色的伊斯兰传统。19世纪以降,随着中亚草原进入现代化进程,政教分离和国家管理宗教的格局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不仅提供特定社会的生存需求,还创造了丰富内涵的草原牧俗特色伦理道德文化。蒙古族畜牧业道德文化是世界诸多同类道德文化中的个案。它本质上属于牧民伦理,是蒙古族牧民调节与自然、牲畜、畜产品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之需要而产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形态。本文以蒙古族畜牧业为例,提出了"畜牧业伦理"和"牧民道德"二概念,初步讨论其学理意义的同时,试概括了具有整体主义倾向的牧民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阿江  王婧 《学海》2013,(1):55-63
1990年代以来,草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从草原生态系统及农耕生态系统之比较,解释草原环境问题.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态系统呈现大空间、水、草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与此相应,牧民终年逐水草集体游牧.农耕生态系统平衡的维系,大部分可以在家户层面上进行,呈现小空间、家户组织的特点.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未对农耕系统的生态平衡产生根本性影响,但草场承包制对草原影响深刻.草场承包制将大空间的草原破碎为小空间的家庭牧场,网围栏则使游动之牧业固化在小块土地上,在“公地悲剧”式环境问题解决的同时却引发了“私地悲剧”式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乌珠穆沁草原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东北部。悠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独特的乌珠穆沁草原文化。笔者多次到乌珠穆沁草原体验牧民生活。牧民与草原亲密相处的情景感动了笔者,为笔者的油画创作提供了灵感,研究用油画语言来表达对草原的情感。创作中借鉴大师的作品的表达方法,如米勒和普拉斯托夫,把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用丰富的油画语言来表现,表达出沁人心脾的情感。其过程以具象写实为主,从构图的合理性,造型的空间感和主体的表情、姿态,色彩节奏感,紧紧相扣情感的表达。通过对乌珠穆沁草原地域文化系列创作,提高油画创作艺术的修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5,8(8):51-56
在全球化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来超越以艺术为探讨中心的"分析美学"主流传统;在中国,美学也在努力发掘本土传统中的审美要素,来共建以"自然"为核心的新美学体系,这似乎都暗示出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明清之际儒生天主教徒论及"十诫"的著述为基础,探讨他们对"十诫"不同于耶稣会士的的诠释.文本诠释活动是建构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关注儒生天主教徒如何通过对"十诫"的诠释而建构他们的身份,从而呈现本土文化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植根所作的回应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北方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是内蒙古文化的摇篮,是人类智慧的土壤。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蒙古游牧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人文观念和审美风尚。内蒙古地区水彩画的发展同样也接受了北方游牧文化的洗礼,游牧文化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依赖,造就并影响了内蒙古水彩画创作的客观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美学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自然景观和草原生活元素为主题的客观性审美创作为内蒙古早期水彩画奠定了丰实的基础;现时期,以大量体现草原游牧生活方式与人文特色为载体的水彩画创作,突出了这一时期实践性与客观性美学特质相结合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发展、生态变迁与环境的变化,对新时期内蒙古水彩画的创作意识和审美样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8,(4)
草原不仅供养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心灵家园。作为甘肃河西地区的裕固族亦不例外。然而美丽神奇的草原正在不断退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退牧还草和禁牧并没能挡住草原退化的步伐,生态保护补偿没有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事实上,表面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来自深层次的道德危机,牧民朴素的民族道德认知被来势凶猛的农牧业现代化所吞噬,迫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进入全球化市场体系的牺牲者。新时代发展草原,建设美丽草原需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弘扬民族道德的方式应该是从叙事中成就其道德责任,塑造道德特性,通过民族故事、歌曲、宗教和仪式中的叙事推动道德品性的养成,使牧民与草原互融共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主张以人为伦理本体还是强调以自然为伦理本体,都属于黑格尔所嘲笑的原子式的没有精神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本体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生态人性的伦理本体.由于这种生态人性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一体化,人为中心即自然为中心,自然为中心即是人为中心,于是就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并成为二者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