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海》2017,(6)
詹姆逊通过社会总体性思想,运用认知图绘的概念从空间化的角度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从而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的诉求。由于舍弃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批判线索,这种试图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诉求最终难脱美学乌托邦的想象。  相似文献   

2.
一、儒家乌托邦的形成与历史乌托邦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乌托邦代表了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而且因为儒家政治哲学的其他许多重要观念都是它的延伸。因此,不了解儒家乌托邦,就难以对儒家何以会有这样的政治思想作出合理解释。儒家乌托邦实为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原型”。儒家传说中“大道之行”的世界,是儒家社会乌托邦的典型写照。所谓“大道之行”的世界,是指尧、舜以及比这两个帝王的统治更遥远的历史时代,也就是后来史称的“三代之上”的世界。三代之上的历史并无可靠的文献记载,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然而,恰恰是这种…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是人类对现实中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通过对中西乌托邦观念的比较研究,以此作为理论契机折射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补充与对话,在"历史的终结"乐观主义背后的现代性之隐忧中,尤为凸显其意义。在文化领域引入乌托邦,从中发现和吸取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使人类的现代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乌托邦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一马克思主义范畴,乌托邦远没有限定在社会领域里,它也存在于艺术中,特别是存在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诗人和画家中。具体的乌托邦是一种斗争原理、一支社会力量,它预示政治上的未来远见、新事物的未发现状态。更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不仅照亮未来,也照亮当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传播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明主体退隐,列维纳斯逃离了存在论,并进而依据凸显他者确立起伦理学。可由于自身长期战乱经历的影响,其伦理学并未着眼于个人,而是通过引入第三方,将责任延伸至集体,进而指向政治。此种伦理政治源于犹太教思想中的弥赛亚信仰,被称作爱之智慧,表现为积极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基本上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色彩。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具有明显地向未来可能性探索的理论勇气。造成他们这种明显的理论差异的原因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既贯通整个人本主义美学家的浪漫主义气息,又沾染了德国美学家的气质,更关键的是,他的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决定了其美学思想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江南三部曲也被评论家称作"乌托邦三部曲",这固然是对先锋作家回归到建构性的历史叙事的褒扬,但是这个乌托邦最终能具体到哪些人,其具体呈现美学形态还是政治形态,这些显示作家思想行进深度的话题,却鲜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8.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语境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4,30(4):1-10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扩散,总体性的哲学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否定,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理论,作为现代性谱系的构成要素,也成为后现代批评的焦点。本文从资本逻辑的历史形态学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思想是他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理论基础,强调差异、非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资本在后组织化(弹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理念,这是不同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另一种总体性,重思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观念,才能更为真实地透视后组织化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理解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