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5,(3):93-103
本文旨在考察爱德华二世的死亡与丧礼在爱德华王子继位过程中扮演的政治角色,由此揭示身体、王室礼制与中世纪王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了化解王位转移所造成的张力,新政权不仅制造了爱德华二世的死亡假象,利用丧礼雕像为其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而且还处死营救老国王的埃德蒙,并以弑君罪判决莫蒂默。我们看到,一方面,正如西敏寺的皇家陵墓所显示的那样,中世纪王权的连续性奠基于历任国王身体间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与王权相伴随的丧葬和祭拜礼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王位能够顺利继承,并赋予新国王以仪式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对改宗犹太教的外邦人,拉比们一方面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表现出怀疑排斥的消极态度。从根本上说,这种矛盾态度是由犹太教对自身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一方面,犹太人将自身看成由律法塑造的宗教共同体;另一方面,犹太教又始终将自身理解为一个民族,甚至其改宗程序,也是为了在象征意义上建立改宗者与犹太人的血缘关系。犹太教对其民族性的坚持是她无法向外邦人敞开怀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4.
李世峥 《天风》2014,(1):38-39
<正>《以斯帖记》记载,位高权重的波斯宰相哈曼因犹太人末底改对其"不跪不拜"而"怒气填胸",继而迁怒于末底改的民族和同胞,执意"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参斯3:1-6)。在此紧要关头,身为波斯王后却一直向国王隐瞒犹太人身份的以斯帖挺身而出,冒  相似文献   

5.
纵观天主教的发展史,从基督创立教会之始,宗徒们就做出了与社会相适应的榜样。圣保禄宗徒遵照基督福音精神“同犹太人,我就成为犹太人,为赢得犹太人,……”(格前9:1-26)的福传思路,开创了部分外方传教的新局面。 早在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奉派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探讨犹耶在中国语境中圣号命名的差异性并分析成因。文章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的路径,分析犹太儒生与天主教传教士圣号汉译的异同,同时以《希伯来圣经》为对读文本,从犹太人对圣经传统承继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圣号汉译承继了《希伯来圣经》中数量多样、形式繁杂的特点,并以多种儒家概念对译圣号,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圣号命名时则受《希伯来圣经》传统影响较少,他们固定“天主”为主要译名。犹耶圣号命名不同来自犹耶的宗教差异:犹太教是兼容“一神信仰”,而天主教为排异的“一神主义”;犹太教不是外传宗教,天主教有外传使命;犹太儒生在华认同于儒家文化,天主教传教士没有这种认同。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5,(6):179-184
柏林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启蒙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启了犹太思想和社会转型的先河,在犹太史和欧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早期,犹太人与非犹太社会交往增多、拉比犹太教在犹太社团的衰落、犹太新知识阶层的出现和柏林犹太社团的特殊性,为该运动在德意志的兴起创造了内部条件。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运动,很大层度上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延续和缩影,因而成为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主流社会的变革为柏林哈斯卡拉运动兴起创造的外部条件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张淑清 《学海》2006,4(1):27-33
中世纪时期,西欧各国的犹太社团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却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权,其中司法自治是犹太自我管理权最重要的体现,这使得欧洲犹太社团的存在和犹太人的自我管理有了法律基础.同时,欧洲的非犹太人社会一般不干涉犹太人内部事务,无疑对于欧洲犹太社团的存在、发展、巩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是犹太文化和传统得以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着重分析犹太社团司法自治的权利来源、犹太社团的立法机构及重大法规的影响和社团司法自治的原则,同时对犹太社团司法自治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穆艳秋 《美与时代》2007,(2):100-102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既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问题"在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德国,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题。本文通过整编Amos Funkenstein等人的研究,描述犹太人解放运动前后的门德尔松、马克思和赫茨尔试图对解放、同化和融合进行区分的三种理论典型。他们分别以乐观、悲观和介乎中间的心态将犹太人问题看为宗教的、社会的和民族的,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表现出的激进特征。三位犹太思想家思考这一问题的代表作展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在欧洲一个多世纪里的一个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