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弹琴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无处不在的修行美学感悟、古琴与科仪结合的美学体验、古琴与内修结合的尝试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古琴从乐器转变为法器的过程。习琴是对个人心性和行为的塑造,使道教徒主体得以迅速建构;习琴是和"琴道大美"建立"亦师亦友"关系的过程,使道教徒与"琴道大美"的关系变得异常密切。本文从个人意义上升到生命美学境界,以揭示道士习乐的潜在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3.
贲卦美学初探——对中国传统建筑斗拱艺术嬗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孕育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贲卦是体现<周易>美学思想的重要一卦,本文在文与质的关系上研究贲卦的美学思想,梳理贲卦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符号--斗拱演变历程的影响,探求其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学而优则仕"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时代,还只是一个政治号召,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而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官方思想,特别是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实行,此一政治号召之具体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为统治者对士人所发出的诱惑,这种政治上的诱惑,久而久之,亦成为士人自觉的心理追求,并由此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相似文献   

6.
西方"索隐派"以"赫耳墨斯思想"为依据,以"三重伟大"作为沟通基督教和异教思想的突破口。他们对《易经》予以高度关注,试图建立伏羲等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纪年的对应关系,并从《易经》中寻找上帝的启示,倡导"中学西源说"。"索隐派"的本意是调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却引起了中国士大夫的回击,"中学西源说"亦被中国士人转化为"西学中源说"和"中国文明独立起源说"。在双方论证"中学西源"或"西学中源"的过程中,《易经》均发挥了沟通中西学术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朴素的老庄审美学说对后来的造物活动及现当代的设计行为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老庄的"和"与"自然"、"形神意象"与"虚静"的美学思想,以及它们与设计美学的契合融通.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是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在当代西方衍生发展的新形态。冯宪光是中国较早涉足这方园地的理论拓荒者之一,从最早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的评介,到借鉴西马文艺学、美学中的优秀成果来反思中国文论及美学建设,进而大力倡导人民美学,为构建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做了大量准备性和积累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绘画理论中,"形"和"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美学所提出的最高审美准则.古代美学家所倡导的由"写形"到"传神",进而又上升到"体道"的精神世界,就是从对象再现到主体表现再深入到生命体验的一个不断接近艺术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 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