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文化》2013,(1):70-71
有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常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老和尚把他带到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告诉他:“屋角有一把锤子,你把它拿出来。”小和尚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一条缝,仍然是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师父,我看不见那把锤子,我没办法拿出来。”老和尚点燃一支蜡烛,虽然只是微弱的光,依然可以看到墙角的那一把锤子。老和尚慈祥地说:“你看不见的,未必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2)
主编法师: 佛陀要求每个佛教徒不但自己学修佛法,还要求自觉觉他,直至觉行圆满,让尽可能多的人闻到佛法,得到利益。他的一生都在宣扬佛法中度过,临入灭时,还为最后一个弟子开示佛法。  相似文献   

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诗词出众,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东坡笃信佛法,与同代大德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思想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有一次,东坡赴杭过润,佛印禅师正挂牌与弟子入室,他就进方丈求见。禅师合掌以迎,问道:“内翰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坐处。”“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东坡戏谑地回答。“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如稍涉拟议,就请将所系玉带留镇山门。”东坡欣然同意,解了玉带放在几上,请禅师开示。  相似文献   

4.
《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对您——通愿老法师的操行虽是望尘莫及,但我心中总向往着,多次握笔欲想刻画您的风范,又恐自己德才疏陋,有损您那行如冰霜的形象。今逢您归西二载之机,请允许我搜索枯肠。以表弟子无限仰慕之情。想起与您老初逢,那是1985年的深秋,天高气爽,在那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到处洋溢着稻谷的芳香。我们怀着极不平凡的心情,聚集在西安的大兴善寺里,准备纳受戒本。开堂的大师父,每每开示尼众时,总以您老为楷模,当时我虽未亲睹您老的仪表,但心中已树立起您的高大形象。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去亲近您这位名扬中外的当代律尼。  相似文献   

5.
吕晨 《佛教文化》2013,(1):70-70
从前,有两个小和尚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能说服谁,谁也不想让着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安静地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向第二个小和尚炫耀。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讲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等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边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那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  相似文献   

6.
幻想与行动     
一个弟子去请教师父道:"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什么呢?"师父道:"幻想。"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美好希望呢?"师父说道:"去掉幻想,努力行动。"弟子问道:"师父,您不是说人生的美好希望需要幻想吗?为何实现人生的美好希望却要去掉幻想呢?"师父说道:"人生如果没有美好的  相似文献   

7.
正哲学家罗素临终前,把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用烛火将灭般的虚弱眼神看着他们:"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临走前,我想吃一个苹果。河对面有一棵苹果树,你们能去为我摘一个苹果来吗?"大弟子眼含热泪:"师父您放心,我一定去给您摘一个最大最好的苹果。"二弟子握着罗素干枯的手:"师父,您教了我们很多道理,我一定满足您的心愿。"  相似文献   

8.
打湿的人生     
正有一段时间,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旷地带,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吧,"师父说,"但我可以用一只手掌遮住整个天空。"弟子无法相信。只见师父用一只手掌盖住了弟子的双眼,问:"你现在看见天空了吗?"继而,师父把话题一转,说:"生活中,一些小痛苦,小烦恼,小挫折,也像这只手掌,看上去虽然很小,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一个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初春,当著名青年佛画家汤黎健先生皈依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时,大师身着崭新袈裟,慈祥地摸着他的头说:“你就叫‘觉一’吧。”许是因缘所至,那一天,师父兴致极高,他娓娓地解释道:“弟子中尚无‘觉一’者。一可以是最小,也可以是最大;一切从头开始,九九归一。”言毕,即铺纸提笔,赐新收弟子对联一幅:“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  相似文献   

10.
人生写意     
有个白发苍苍的哲学家,有一天,他给他的三个弟子出了一个题目,让大家探讨一下人生的哲理。他是这么说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三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小和尚,两个小和尚性格各异,爱好各异,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请你们讲讲……”于是,三人想了想,又想了想,然后讲了三个不同的故事。第一个讲的故事有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小和尚说:“今天准许你们下山,看看动物园,不  相似文献   

11.
佛门中流传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指有住持三宝的区域)、佛法难闻(即听闻正法)的说法,这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无知妄说,而是佛陀金口亲宣。最早译成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解说颇详。关于人身难得,佛有过生动的开示,他曾指着身边的一只蚂蚁对弟子们说:这只蚂蚁在迦叶佛时就堕在蚁类,直到我今出世,仍未脱此蚁身。可见“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诚不虚也。佛还告诫弟子: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但我们是否知道,人身难得的后面,隐藏着比这更可怕的暗流呢?人身的确难能可贵,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道的。但地  相似文献   

12.
<正> 引言"既然来到宝山,就不得空手而回,时时别忘感恩,事事常思报恩,才无愧于佛陀的弟子。"普正法师常用诸如此类的佛法禅语,开示信众在平凡中要演绎出不平凡。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多次聆听法师开示,更应用回报众生和感恩人生的心态去工作,用佛教圆满地去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从小学会知恩报恩,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的品格。现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佛法实践——因势利导,把这份感恩的心,报恩的情,播撒在课堂上,教育学生移情传情。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6,(3)
一位沙弥尼写给师父的拜年信师父慈鉴:弟子明峻顶礼师父!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不觉又要过年了。弟子不孝,不能随侍于师父左右,值此新年之际,借此素函,遥寄对师父最真挚的问候。惟愿师父在新的一年里法体康泰,吉祥安然!古德云:“年关当死日想”,又人云:“道业随...  相似文献   

14.
禅道两则     
正高与低一个小沙弥开悟明道后,他准备下山云游世界。临行时,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父,请求老师父再给点儿开示。老师父说道:"徒儿,我只提示你两点。"小沙弥问道:"哪两点呢?"老师父说道:"第一点,高能升华自己。"小沙弥问道:"何以为解?"老师父说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高才能提升自己。"小沙弥问道:"第二点呢?"老师父说道:"第二点,低能平安自己。"小沙弥说道:"师父,我一定铭记您的教诲,明  相似文献   

15.
到底是李洪志的矛利,还是李洪志的盾坚?李洪志说:“他童年开始随佛家全觉大师学法,8岁时修炼圆满。”又说:”74年始又随佛家师父修炼大法直至出山。”但他又说:“佛法不灵,僧人也不能度人。”  相似文献   

16.
禅意人生     
一 弟子跟师父学习乐器演奏,尽管学得很努力,但收效甚微。一天,弟子疑惑地问师父,是不是自己还用功不够?  相似文献   

17.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专注的力量     
唐朝时,有个叫吴道子的少年,因父母双亡,只好背井离乡。一天,吴道子路经河北赵州城“柏林寺”,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过了许久,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地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并且告诉老和尚想学画画。得知吴道子身世可怜,老和尚收留了他。  相似文献   

19.
相传释迦牟尼在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获得觉悟(成佛)后,首先来到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向曾经跟随他的五位传者宣讲了自己证悟的“佛法”,史称“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听罢佛法,便主动皈依释迦牟尼,成为他的首批弟子。而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初转法轮”,也就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法轮”,为什么把释迦牟尼的说法叫做“转法轮”呢?  相似文献   

20.
定力与技巧     
一弟子学习射箭,师父告诉他,要学习射箭,先要练好定力。定力怎样练呢?就是站成射箭的姿势,每天站上3个时辰,等练到纹丝不动时,再来教他如何射箭。弟子练了3年,终于练成。可师父说,他只具备了身体上的定力,要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