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2,(12)
禅宗,自创宗以来,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风。在中国思想史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它贬抑传统经典,摒弃语言文字,注重直观体验。强调当下即是。至中唐后,这股思潮则诱发出呵佛骂祖、非经毁教的极端现象,禅僧们大  相似文献   

2.
1994年11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禅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活初,以“禅宗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以“东山法门”为切入面,对禅理、禅法、禅风、禅史、禅文化以及禅学研究方法、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应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学术探讨。为了全面展示将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最近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萧、父、黄钊主编的《“东山法门”与禅宗》一书,该书分“东山法门论”,“禅宗精神论”、“禅史禅法论”、“禅与中国文化论”、“禅学研究述评”…  相似文献   

3.
“禅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丁四新为了推进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加强世界与中国禅学的交流,探讨禅学的现代意义,由武汉大学、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佛教协会、《禅学研究》编辑部和黄梅县政...  相似文献   

4.
陈兵 《法音》2002,(9):3-9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是禅学的核心,探清心性在早期印度佛学中的渊源,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佛学的心性论,正确认识禅宗,具有重要意义。《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心性一语,始见于《增一阿含》。汉译《增一阿含经》卷二二《须摩提女经》有“心性极清净”一语,原系赞颂佛陀之辞,意谓佛永断烦恼,心极为清净,“意念不错乱,以无尘垢碍”。南传上座部《增支部·一…  相似文献   

5.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6.
花,特别是"莲花",作为佛教禅宗以及整个佛教文化的重要意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简化字文本中的《法华经》、《华严经》、《悲华经》、"龙华树"等的书写惯例,都对"花(华)"的丰富教义蕴含存在意象扭曲的危险。通过研究这一系列"花"的意象,建议简体字文境中改"法华经"、"华严经"等分别为《法花经》、《花严经》。  相似文献   

7.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8.
“佛教至明代,一些执着印度佛教和经院哲理浓厚、修行方式严苛的教派都趋向衰微,唯识、华严、律宗、天台,若有若无,奄奄一息,而禅宗和净土尚盛”。“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这恰好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情形。在今本《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大量禅宗术语的运用上,“禅宗”、“禅林”、“禅院”、“禅堂”、“禅僧”、“禅关”、“禅诗”、“禅心”、“禅”等字词,在文中随处可见。《西游记》不仅通篇充满了“禅”字,还大量的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公案,这些历代以来的公案,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文章大大增…  相似文献   

9.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眼泪不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性体”之“性觉”与“性寂”的问题。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熊十力抓住佛教唯识学的“性空”“寂静”做文章,以儒家的立场,强调“心性”不是“空”的,而是“实”的,不是“寂”的,而是“创”的,不是“静”的,而是“动”的,由“体”生发出“大用”,展开了“内圣外王”的系统,肯定了文化的建构。第二个枢纽是:“心体”是整全的、有机一体的,还是零碎的、拼凑集聚的;与此相关,道德理性的显发,道德意识的修养,是简易直捷、当下即是,还是繁琐复杂、委婉迂曲的?对于唯识学的繁复的“心”的分析,熊十力的评论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他的思想路数是华严与禅宗,特别是宋明儒的。熊的目的是创造“仁心本体”“体用不二”“即体即用”的哲学体系,讲主宰,讲大用,确立德性本体的至上性、唯一性、真实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不便讲缘起、依他,而必须讲本有、依自。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反映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其中,禅宗文化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2.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13.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先生监制的新版《玉簪记》是昆曲当代化进程中的经典作品,其佛教文化意蕴丰富了剧作的哲理内涵,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在舞台美术上,新版《玉簪记》运用白描观音画像,法眼观物,谛视着剧中的悲欢离合;作为在寺庙中发生的爱情剧,整个剧作游走于色与空、圣与凡的辩证之中;且该剧书法、舞美、服饰、灯光的简淡,都合于禅宗隽永空灵的审美意趣。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庶几可为佛教文化如何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先生监制的新版《玉簪记》是昆曲当代化进程中的经典作品,其佛教文化意蕴丰富了剧作的哲理内涵,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在舞台美术上,新版《玉簪记》运用白描观音画像,法眼观物,谛视着剧中的悲欢离合;作为在寺庙中发生的爱情剧,整个剧作游走于色与空、圣与凡的辩证之中;且该剧书法、舞美、服饰、灯光的简淡,都合于禅宗隽永空灵的审美意趣。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庶几可为佛教文化如何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7.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18.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  相似文献   

19.
《金刚经》被罗什首次译为汉文,佛学思想倡“毕竟空”。后被多次重译,讲“空”取向渐变,兼顾“法有”。隋唐对《金刚经》的应用具有宗化和世俗化,吉藏《金刚般若疏》领引此势。这部经疏采用十重释经法建构中观法门,继承了罗什本《金刚经》之“毕竟空”思想,将其作为方法论。经疏亦从因果着手,认为此岸信众根性各异、身存十障,须修法到达彼岸。福德观度化信众,含“法有”底色。吉藏糅合“空”“有”思想,释经理念偏离罗什本专注于“空”的本意。此举影响了唐代《金刚经》注疏的释经趋势,使社会对《金刚经》的接受趋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在阅读《了生脱死》(又名《中阴身救度法》江阴缪涤原居士编辑)时,发现书中一句话“有感德的鬼,亦名势力鬼,具有神通力而且富有资财,虽然隶属于鬼籍,但是不受饥饿的痛苦,例如像各种的夜叉、鸠?荼之属……”我始以为“荼”为“茶”之错,后又在《法华经易解》第149页(普行法师著,大乘精舍印经会印)里见有“鸠?荼鬼……纵逸嬉喜——比喻戒取。鸠?荼鬼,阴囊如瓮,故亦名瓮鬼。喻人依于戒取,修有漏善法,或四祥四空,谓为至道。”那么,《朝暮课诵》或《佛教念诵集》“楞严咒”中的“鸠?荼”,平常绝大多数人都读“鸠?茶”。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