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广义论证作为视角,以《战国策》典籍作为文本,对《战国策》一书中体现出来的论证逻辑思想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评估《战国策》所体现出来的论证提出粗浅的看法:《战国策》一书所体现出来的广义论证思想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和思想的典范;《战国策》具有自身独特的论证方法和架构;对《战国策》体现出来的论证评估不能简单使用西方的非形式逻辑的评估方法,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新的评估方式或方法。  相似文献   

2.
何建章教授继《战国策注释》(中华版)之后,又出版了《白话战国策》(岳麓版),这是他对《战国策》一书从事了十八年研究之后,对原书逐字逐句作了详细的校勘,在此基础上译述的。目前,这样的力作尚不多见。《战国策》一书洋洋12万言,33策,498章,记载了战国时代各纵横家的言行,演述了自春秋以后至楚、汉兴起245年间的人和事。其中对各诸侯国的史实记叙甚详,且人物众多,  相似文献   

3.
《史记》与《战国策》都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散文的优秀代表,它们在记载历史的同时,也在文学方面有着突出的特色和贡献。《史记》成书于西汉,司马迁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战国策》的资料,所以二者有这前后继承的关系。但是由于两本书的作者在史观、资料和创作水平上不一样,所以它们对于同样的史实会有这不同的记录方式。本文就是从记载冯谖这个人物着手,选取几个方面来分析《史记》与《战国策》记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刘伟 《管子学刊》2013,(4):46-51
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而成的《战国策》,折射出各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显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齐策》中体现的地域文化也鲜明地异于它策,然而这种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地域文化蕴含着多种文化元素。齐国乃东夷族世代居住之地,在意识形态领域保留了东夷文化的基础,东夷文化是它的源头。在《齐策》中东夷文化主要体现为:尚武的风习;古老的婚恋习俗以及占卜的遗风等。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从新兴的士阶层的立场出发,提出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用人主张,为君王提出了求贤以智,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用人理念,为士人指出了积极自荐以求富贵的出仕之路。以爵禄奖养的物质满足和对贤能高度尊重和信任的精神满足构成了战国时期具体招揽人才的系统工程,从而形成了《战国策》选才以智、用才以信、求才以礼禄的独特的实用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战国中期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它充分体现了杰出的军事家孙膑的军事思想及其战略战术原则。但当时的战场马陵道竟究在什么地方,历来众说纷纭。最近,史学界、考古界、军事界的专家、学者在山东省郯城县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论证会,提出马陵之战的战址在郯城马陵山的“新证”,根据《战国策》、《史记》、《汉书》、《孙膑兵法》等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地上及地下文物,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论证了发生在公元前341年齐宣王二年魏惠王三十年的马陵之战是魏国为  相似文献   

8.
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周骋《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  相似文献   

9.
结合《荀子》的许多篇章,荀子“由楚至赵”后,在赵停留时间很长,大致可以延伸到秦军的“邯郸之围”后。荀子居赵期间,因“魏齐事件”,随平原君一起入秦、又一起出秦。正是由于此行的经历,最终形成了《强国》、《儒效》记录的内容。这一点可以从《荀子》、《战国策》、《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中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0.
齐鲁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祥地之一。齐自吕尚始,谈兵论战,谋略治国成为它的国粹。战国时的燕将乐毅曾评论当时的齐国:“夫齐,霸国之余教,而聚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攻战。”(《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在重强,重力,重兵,以尚武为传统的国度,出现《孙子兵法》和《管子》这样的谈兵论战的著作绝不是偶然的。管仲曾作为齐桓公军事战略“措仪划制”的关键人物,随齐桓公或独自率师东伐西讨,南征北战。长期的征战  相似文献   

11.
莒国灭亡于哪一年,学术界意见有分歧,被谁所灭也有分歧。有《史记·楚世家》所记楚简王灭莒说,此说不见于先秦资料,是孤证;有《墨子》和《战国策》莒亡于齐说。参考青铜器铭文解读,认为莒亡于齐说,不仅不是孤证,而且还有一些旁证。通过辨疑,作者确定相信莒国亡于齐说。  相似文献   

1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说的是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为了劝说赵惠文王放弃伐燕,就对赵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鹬来啄它肉吃,河蚌马上闭拢,夹住鹬的嘴。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就会有死蚌。’蚌...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对战争的不少看法。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他们审时应变的战争观念:或肯定战争必要牲,或对战争持审慎甚至反对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受到“崇利”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薛邑新考     
《史记》载,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9年)封相国田婴于薛,称薛公。婴卒,其子田文代立于薛,亦称薜公,即孟尝君。《战国策》和《史记》还都记述了食客冯雅代孟尝君收债于薜的故事,流传甚广。薛邑在哪里?古籍儿乎毫无二致地说存滕县(今滕州市西南)之南。本文拟对此说提出质疑,并试倡新说,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势当两立     
“势不两立”,出自《战国策》。或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不过是一种宽度上的局限.一种长度上的障碍。历史的舞台,不是由某一个巨人独立撑起的;人生的舞台,也不是任由某一个人唱独角戏的。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当时的谋臣策士们或声泪俱下,剧谈雄辩,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手段,折服对方。《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值得我们从逻辑的角度去加以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开始,作者只用几句话,就交待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并且铺开了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  相似文献   

17.
借用寓言讲道理、开导人古已有之,在《战国策》中多有生动记述。在现代社会这种说服方式仍不失其光彩,每每表现出独特的征服效果。试举两例: 其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某单位领导感到分配上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他想改变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一直犹豫不决。  相似文献   

18.
《周易参同契》,世简称《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祖师所著。它是我国和世界上已被公认为现存炼丹术著作中最古的一部丹书。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养生家认为《参同契》的旨意是论内丹修炼的书;外丹家说《参同契》是论炉火烧炼的典籍;还有一种人认为《参同契》内、外丹兼并。本文所谈的炼丹术,专指外丹烧炼而言,试图从这一侧面来论述《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对我国和世界科技史的重要贡献。我国现代著名化学专家袁翰青在其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曾引证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普通化学教程”里的话说:“中国学者魏伯阳的  相似文献   

19.
一遍观历代史籍,或名齐长城为巨防,或巨防与长城并举,这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是一很特殊的现象。如: 1.《战国策·齐策》载孙膑谓田忌曰:“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注云:“天,大也;唐,防也。”2.《秦策》载张仪说秦王曰:“……(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相似文献   

20.
孟子周游列国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战国史料缺乏,《史记》的有关记载多有舛误,《孟子》又不记岁月,故孟子周游列国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竹书纪年》于晋代出土,为订正战国史提供了依据,惜亡佚于宋。本文依据《孟子》记述的人物事件,参照《史记·集解》与《史记·索隐》中引证的《竹书纪年》,并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去伪存真,相互印证,认定孟子游梁约在梁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齐约在齐宣王二年(前318年)至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并推测了游宋、滕、鲁的年代。总的游历顺序为梁、齐、宋、滕、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