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2.
《因明正理门论直解》,是郑伟宏继《佛家逻辑通论》出版之后的又一力作。因明学是印度逻辑的主体,也是中国逻辑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因明学研究已成为国际逻辑研究潮流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对因明学的研究不但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为了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3日在丝绸之路的著名古城敦煌隆重开幕,8月10日在酒泉园满结束。这次会议是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于去年二月在京组织的因明座谈会之后,由上述两个单位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召开的。会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共甘肃省委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西藏、青海、甘肃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因明专家及其他专业工作者共5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  相似文献   

4.
因明是印度的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流之一。早在唐代就由玄奘翻译传入我国,出现过因明研究的高潮,我国曾被誉为因明的第二故乡。我国对因明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见解,一直为世界学者所关注和重视。本书收选了在敦煌、酒泉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因明学术讨论的学术论文18篇,翻译国外因明学者的专论4篇,即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学术论文反映了我国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5.
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次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于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西藏等8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位藏汉因明学者回顾了建国40年来因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交流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就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上,有学哲就藏传因明发展的特点等问题作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8)
<正>本刊讯7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因明学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和五台山十方堂联合主办,来自北京、西藏、内蒙、香港、上海等地的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参加了会议。因明学起源于印度,用于推理和辩论,属于逻辑学的范畴,藏传因明学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印度因明的全貌,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藏族因明大师和因明著作,保留了生动多彩的辩经形式,  相似文献   

8.
因明是印度佛教五明之一,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汉传和藏传因明,中国现代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以西方传统逻辑作为参照系,这种因明研究范式影响至今.依照文明平等原则,因明研究应该回到印度文化中,因明是佛教哲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因明是印度逻辑的主体,是世界三大逻辑的源流之一.自从因明和西方逻辑传人中国之后,形成了三大逻辑在中国交汇的景观,对因明的研究也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对西方逻辑的研究较多,而对因明的研究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2月4日,首都及河南的近30位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讨论加强玄奘思想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等问题。玄奘是唐代高僧,我国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因明家和翻译家,世界文化名人。他不畏险阻,舍身求法,西天取经,声隆五印。他学成回国,先后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两部新因明经典著作,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对中国逻辑史和世界因明史作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家逻辑——因明学在我国的传播分成汉传和藏传两大支流。汉传因明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唐代,其代表为玄奘及其一大批传人。中国从此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汉传因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高潮发生在“五四”以后三十年。这一时期,按照中国逻辑史的发展特点,可以称为现代时期。现代因明研究的代表人物为吕澂和陈大齐。现代因明研究是汉传因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既继承了唐代《因明大疏》的优秀成果,也克服了它的某些缺陷和错误,在佛学知识论与因明、逻辑与因  相似文献   

12.
梵学拾趣     
错把“比量”当“现量” 我国的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明学”源于印度形式逻辑,通常称为佛家逻辑。因明学有两个基本术语—“现量”和“比量”。它们的梵文原文分别是pratyaksa直接经验、感性认识、现量和anumana间接经验、理性认识、比量。一日,偶然翻阅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此书“前言”共有138页,洋洋一篇中国佛教译经史大观。在第20页上,我发现作者摆起一副像是因明学专家的架势,以贬抑的口吻,对7世纪印度逻辑天才法称论师的因明学说进行批评。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日本的佛教逻辑”及“西藏与蒙古的佛教逻辑”(俄)彻尔巴茨基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逻辑佛教传入以前,古代中国就有最初的、很原始的关于某些逻辑问题的学说 ̄③,但它的影响不大,而且与稍后而起的外来僧人和西行求法者所研习的因明并无什么联系。新的逻辑是从印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的因明学术讨论会,于8月3日至9日先后在甘肃敦煌和酒泉两地举行。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因明研究的意义,评介  相似文献   

15.
古印度宗教文化的沃土,论辩之风的盛行,铸就了因明的论辩特质。无论是从佛家研制因明的动因来说,还是从佛家因明的研究内容来看,因明都不是逻辑的同义语,而是一种以日常论战为研究对象的对话理论。由于因明不过是佛家对于论辩学的一种别称,因而,借力于数学方法而建构起来的西方逻辑不可能是衡断因明得失的唯一标尺。  相似文献   

16.
高艾华 《宗教学研究》2008,32(1):203-205
因明是世界上三大逻辑起源之一,源于印度,传于中国和东亚.就其逻辑论式而言,主要有古因明的五支式和新因明的三支式,"宗"、"因"、"喻"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论式中的"喻"做以下分析一、"喻"在古因明到新因明论式演变中的变化及作用.二、"喻依"的去留与三支论式的性质.三、"喻"的称谓问题.对"喻"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因明论式的逻辑价值.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瑰宝,使因明这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因明论文集》将于1981年上半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收了建国以来国内学者研究因明的论文十九篇。其中有吕澂的《佛学逻辑——法称的因明说》、《因明学说在中国的最初发展》、《西藏所传的因明》,虞愚的《玄奘对因明的贡献》、《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因明的基本规律》等。这些论文涉及了因明的许多方面,如因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因明的意义,对因明的评价,因明经典著作研  相似文献   

18.
张忠义 《法音》2007,(7):57-58
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杭州佛学院、燕山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佛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第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于6月14日至17日在西宁举行。与会代表70余人(其中藏传因明学者多达50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内蒙古、  相似文献   

19.
我们研究印度逻辑学说,一向仅限于它的形式逻辑——正理—因明。至于印度的辩证思维及其逻辑模式,则甚鲜涉及。其实,印度的辩证逻辑思想比它的形式逻辑更加古老,它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出现之前。到了佛教时代,印度的辩证思维已具备比较完整的理论和形式,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达到了较高发展阶段。印度古代这种具有较高发展  相似文献   

20.
虞愚教授在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中认为:从中国逻辑史的发展过程看来,由隋唐到明是因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阶段,应另辟一个时期。这同从明到解放前夕,西方逻辑在中国不断传播并与名辩之学互相发挥应另辟一个新历史时期是一样的。我们有理由以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在中国的输入到创新,作为中国逻辑史中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接着,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因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