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海》2020,(1):30-37
本文讨论了理论的定义、特点和类别,努力甄别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外部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核心理论两个核心概念,并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公共管理学科面对的是现代治理的挑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各个学科理论的支持,但同时也必须要用更多的努力来关注学科自身的核心理论——关于如何甄别、捍卫、弘扬和创造公共价值的理论。这些核心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科锚定学科方向、凝聚学科向心力、汇聚人才、推动技术使用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是指导各类公共政策有效运行的导向。  相似文献   

2.
仲崇东 《学海》2003,2(1):143-147
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形势和重要任务 ,必须对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思考和审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看到资本主义在推动世界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又把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理论把交往实践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 ,特别强调交往实践的扩大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深刻影响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其固有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4.
现代管理是一门艺术。面对企业的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中基本理论问题的人性假设理论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对企业进行人文化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地要建立对此理论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于管理效果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就十分重要。人性是以人为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性假设作为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已经成为各种管理研究的出发点。人性假设理论一般将人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四种。  相似文献   

5.
伦理 1( 1 与组织管理领域的常规做法一致, 本文将伦理与道德看作同义概念, 交替使用。)危机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挑战, 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微观视角的伦理行为, 缺乏从中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开展研究, 导致在实践上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化抓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为中观视角的企业伦理实践之一, 正是针对伦理问题的有效回应。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伦理领域的交叉点, 从三个方面构建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框架:(1)基于社会情境理论探讨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伦理绩效的影响机制; (2)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团队伦理建言的跨层次影响机制; (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个体伦理建言的跨层次影响机制。研究将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并为企业有效实施伦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军心理战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杰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174-177
我军心理战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历时短,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心理战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点。对心理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已形成了较普遍地被认可的观点;对心理战效应和心理战运行机理,也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心理战地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对外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剖析和学习借鉴,成为我军心理战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学的视角考察社会角色,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伦理秩序、道德应当、角色责任等伦理意蕴.就角色理论和伦理学的逻辑延展而言,角色伦理是以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交叉为学理依据,以伦理学为视角,研究社会角色的权责关系、角色道德及其伦理行为模式的一种理论维度.就社会角色实践意义而言,它是与角色的身份地位相契合的权责伦理定位、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角色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吁求为角色伦理提供了实践基础,角色伦理为角色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理论支撑,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基于这一管理思路的企业实践却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果。这让我们不禁重新思考:在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发展趋势下,我们更适合采用以往的工作-家庭区分思路,还是当前的工作-家庭融合思路,抑或是其他新的管理思路?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弥补资源保存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探讨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家庭整合行为,采用怎样的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的效果。本研究为数智化变革下的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推动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7,(5):22-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宗教方面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于分析康德对“客观的德性法则如何在主观上也成为实践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梳理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思想,提出了两个步骤的理论:判断力的练习与自由的意识;并分析了方法论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在方法上的统一。康德认为这一方法论思想对道德生活与道德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自由的意识以及对自己的敬重是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因为它们也是人在内心防止心灵的腐败与堕落的惟一守卫者。  相似文献   

12.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生命本体论立意出发,在对我国当下的医学人文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以问题意识为线索,对医学人文关怀的哲学命题给予了反思,在重新界定医学人文关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美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系统地阐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应然"、"是然"和"建设"的内容及其三者间的递进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建设性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15.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underlying concern of this paper is that psychoanalysis as practised today is in danger of losing its specificity and so losing its way. The author suggests this is possible for three reasons: the problem analysts face in responding to the strong emotional demands the great majority of patients necessarily place on them,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apparent success of 'here and now technique' and the absence of good clinical theory.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uthor's ideas about some core elements of the clinical theory that all psychoanalysts must use when they are working and proposes (at the risk of being facile) some relatively simple heuristics related to them which are meant to be helpful. Recalling Kurt Lewin's maxim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 he will suggest that continuous reflection on how one is using theory in daily practice is highly practical, if the theory is good enough. Theory in fact is a necessary 'third' in psychoanalytic practice which, if kept in sufficient working order close enough to clinical experience, provides an ongoing and very necessary check on our sense of reality. But, of course, as a third it can, like reality itself, be the focus of both love and hate with equally problematic consequences. The paper starts with a clinical example of a difficult but apparently successful analysis reaching its end, which will be used throughout the paper to illustrate and elaborate the theoretical ideas set out.  相似文献   

17.
Analyses of biological concepts of disease and social conceptions of health indicate that they are structurally interdependent. This in turn suggests the need for a bridge theory of illness. The main features of such a theory are an emphasis on the logical properties of value term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eatures of the experience of illness, and an analysis of this experience as action failure, drawing directly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cti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his theory are outlined for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each of the three main practical areas, clinical 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each case the resources of the theory suggest new models and generate new results. The ful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however, is shown to consist in the way in which it ties together biological and social theories into an integrated picture of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medicine as a whole. It is argued, finally, that practical efficiency of this kind is a test of theory not only in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but also in gener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8.
After criticizing three common conceptions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ethics and ethical theory, analternative modeled on Aristotle's conce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rhetoric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 is explored. Thisaccount is unique in that it neither denigrates the project ofsearching for an adequate comprehensive ethical theory norsubordinates practical ethics to that project. Because the purpose of practical ethics, on this view, is tosecure the cooperation of other persons in a way that respectstheir status as free and equal, it seeks to influence thejudgments of others by providing them with reasons that areaccessible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n this account, theindependence of practical ethics is rooted in an appreciation ofthe constraints that non-ideal circumstances place on the rolethat the philosophically refined premises of moral theory canplay in such public deliberations. Practical and philosophicalethics are united, not by share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rprinciples, but by the need to exercise intelligently the sameintellectual and affective capacities. They are separated, notby the particularity or generality of their starting points, butby their responsiveness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facilitatingsound normative deliberations among persons as we find them,under non-ideal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9.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7,30(5):1257-1260
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分析和诠释,从三个方面对其人格心理思想进行了阐述。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其人格心理思想的基础—理念论;其次,对柏拉图的人格结构论、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和人格类型论思想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柏拉图的人格心理思想进行了跨时间的比较、评论;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创建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儒家人物关系论与现代生态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的人物关系论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基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基础,儒家提出了“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人物关系原则。这对于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学、保护环境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