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信念与皈依     
<正> 前言佛法起源于印度,传播到亚洲以至整个世界发扬光大。于东亚地区而言,佛法约分汉传、南传、藏传三支,南传以弘扬原始乘为主,汉传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而藏传则以金刚乘统摄大  相似文献   

2.
玄奘的老师胜军居士立一比量:"诸大乘经皆佛说(宗);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因);如《增一》等阿笈摩(喻)。"玄奘法师从小乘萨婆多部以及该派别的代表作《阿毗达磨发智论》的角度,对胜军的因支展开辩难,认为胜军比量的"因支"犯了"两俱不成""随一不成""自不定"等过失,应将因支的"两俱"改为"自许",以避免过失。笔者认为,胜军比量的关键在于"喻支"所列举的《增一阿含经》,该经有三乘佛教的记载,还有小乘人在听闻大乘佛法时对大乘名相的纪录。大乘佛法含摄并且超越小乘佛教的理论体系,真正通达小乘佛理的信徒会承认大乘佛教不是"非佛语"所能含摄。大小乘"两俱极成",认可大乘是佛说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上看,佛教文献中有小乘经论和大乘经论之别,大乘经论中又有因乘显宗文献和果乘密宗文献之分。密宗文献,又称密续或续部文献,在佛教文献尤其在藏传佛教文献中受到格外重视和专门研究,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学和宗教学价值。本文以藏传佛教高僧布顿·仁钦珠及其《续部总论》为实例,对藏传佛教密续学的建构、内涵及特质作了考述。  相似文献   

4.
一切法无我     
佛学的精髓在“无我”。三乘皆以无我为鹄的,小乘以人空为解脱道;大乘以“不动地前才舍藏”。净土宗倡往生西方,“花开见佛悟无生”;世尊又说:“一切法无我。”  相似文献   

5.
室利沙是明代五台山著名的密宗高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利沙是明代五台山著名的密宗高僧竺颖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肇始者之一。在密教中,他不仅是金刚乘的祖师,而且也是真言宗的核心菩萨。因此,他就受到中外历代密宗僧人的特别崇奉。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他不仅是释迦...  相似文献   

6.
演启 《法音》1989,(11)
太虚大师主张人乘佛教为佛教的基础。他认为,处此科学发达时期,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遁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因此,依人乘行果,完善人格,进一步修习大乘菩萨行果的觉路。太虚大师的佛教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就个人所学,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每一个学佛者,都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凡是修大乘道的人,都可称为菩萨。菩萨的品位,从初发心到最后身,深浅差别很大。如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能称为菩萨;文殊、观音等大菩萨,也称为菩萨。初发心的菩萨,虽然还谈不上具有什么大功德,经中却把他们赞为“众生之上首”,为一切人天和二乘圣贤所尊敬。譬喻狮子初生,就为百兽所畏敬;迦陵频伽鸟在壳中,  相似文献   

8.
佛教产生之初,释迦牟尼佛宣说法教完全出于因机施教,而无“大、小乘”之别。至于后世落入大、小之争,实是后代修行者自执所修学的方法而排斥他宗。综观佛教的本怀,实应含自利与利他,也就是大乘与小乘融通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因此,佛法的实践可先小后大或大中圆小(利他中完成自利),本无矛盾,只怕行小乘后无法发大乘心,故佛陀屡屡劝行者要发大乘利他之心以成就佛道。  相似文献   

9.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183;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故总统拉达克里什南教授在他的《印度哲学》(第1册,页464)引巴利藏《中部经》说:“佛陀的体系不是一种‘见’或哲学,而是一种乘或车乘,一种导致解脱的实际方法”。尽管后期的大乘论师为应付复兴中的婆罗门教的挑战,高谈本体,崇尚玄学,佛陀当时对本体的问题只报以缄默,对玄学的思辨也认为无济于事,如有人中毒箭,不听医者救拔,必欲先知彼弓为柘为桑,弓弦为筋为丝,作箭镞者为是何人;不死何待!佛以“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水忏》卷上)为教,实事求是。“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则佛不说;“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说如是”(《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大智度论》卷15)。大乘佛教所称的“梵行”即菩萨行,也即是“兼  相似文献   

11.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12.
千佛的经典依据及其界定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佛教世界有三佛、五佛、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9)
加行,指正式修行前的必要准备。佛法中各种修行道,都有其加行为前提。如不修加行而进入正行,由于根基不固,因缘未具,必多障难。对于初学佛的人。如欲得佛法的实益,必先修习大乘显密诸宗共同的加行,佛日在《大乘根本加行论》中归纳为坚固净信、发菩提心、得正知见、忏罪积福四条,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可作为初学佛者学修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气功历史悠久,流派很多,在传承上也有多种系统的完整修法。其理论基础,大多源于佛道二家典籍。道家重口传心授,在修法上难度较大。佛教密宗,经上师灌顶传授,照仪轨修学,便能达到预期效果。道家讲性命双修,若单修性功不修气脉,就是修性不修命;如只知意守丹田、气贯丹田,专修“守窍”“行气”功夫,没有静功(性)作为修性的基础,就是修命不修性。密宗注重守意而气沉丹田,要求守而不死,活而不乱;守中有升、降、开、合几个  相似文献   

15.
《大乘起信论》的组织结构,和一般佛典相类似而又有些不同。一般的佛书大都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而《大乘起信论》则分为五部分,即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因缘分,相当于一般佛典的序分,主要说明撰写此论的原因。立义分,主要阐明大乘佛法的全部要义。解释分,即对大乘佛法的全部要义进行详细的解释。修行信心分,主要论述起信、修行的方法,以坚定信仰大乘佛教的决心,指出通向涅槃解脱的途径。以上三部分,相当于一般佛典的正宗分。劝修利益分,相当于一般佛典的流通  相似文献   

16.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一类专讲佛释迹牟尼“前世”功德的经书,其数量很大,收载于各种版本大藏经中的有几十种,如《长寿王经》、《金色王经》、《佛说妙色正因缘经》、《佛说月光菩萨经》、《佛说师子素驮罢工断肉经》、《太子慕魄经》、《银色女经})、《九色鹿经》、《佛说膀子经》及《六度集经》等。这类经书通过不同的故事,借褒扬佛“前世”的功德,阐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思想,以此规劝信众修持大乘菩萨行,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度一切众生。这些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书中没有如同《般若》、《华严》、《法…  相似文献   

17.
略论佛教﹃气功﹄︵三︶陈星桥六)修习佛教“气功”法门简介佛教“气功”的修习方法甚多,下面谨择要介绍几种。1、如来禅如来禅,即按照释迦佛所说之言教,遵循一定的程序调理身心的方法,为大小乘人所共修,可用止观来概括。修止观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于静坐中修,二是...  相似文献   

18.
王佳 《法音》2023,(5):28-32
毗卢派,全称金顶毗卢派或金鼎毗卢派,亦作毗陵派、毗卢宗,因尊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并带有一定密教特质,明末以来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等地。其兴起,与《华严经》及毗卢佛信仰流行有关。以“毗卢寺”“毗卢庵”等命名的寺庙为数不少。华严宗将毗卢佛作为华藏世界教主。天台宗将毗卢佛视为法身佛,与卢舍那、释迦牟尼佛合称成法、报、化三身。密宗将毗卢佛作为无上本尊,名“大日如来”。  相似文献   

19.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