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提到的“书写”一词,并非专指书法,包含同书法有相同属性的中国画中的用笔,即书写性的用笔。书写即情感表现,而且通过书写的方式心灵处在一种非常自由自在的状态,创造了最纯粹的艺术形式。画贵有诗意,诗意的生成才是作品内容的呈现。一、以“写”入画书与画用笔的相通之处,前人在书画实践中有略多的体会,周星莲云:“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参入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  相似文献   

2.
对于"用笔千古不易"一说,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而大多仅在"用笔"之"易"与否展开探讨,少数从赵氏之书学思想探讨其"用笔"的真正含义并分析是否不变。文章通过考察理学对元代书法批评之风的影响,认为赵氏"用笔千古不易"一说,是理学思想下进一步延伸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书法中不变之"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的书法和绘画是通过一体二用的方式介入到远古人们的生活当中。汉以来,书法和绘画在功用上是存在一致性的。汉代衰亡以后,书法和绘画开始分家。唐代张彦远"书画同笔"的提出,宋代郭熙在结字和转腕上的运用,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论到钱选"士气"说的提出,让"以书入画"进入盛行时期。"以书入画"从原来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论证发展到了竹石花卉画中。赵孟頫将书画用笔结合到了具体事物。明清画家对"以书入画"的纷纷效仿和持续探索让"以书入画"成了普遍性的学习和效仿的理论实践,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山人和石涛。及至近代,又以南黄北齐等为代表。对于前代的"以书入画",石涛通过强调书法运腕进行绘画创作,使"以书入画"更加具体化。而近现代的黄宾虹又在石涛的基础上将运腕发展成了手臂的运用,通过控制手臂进行"运气",并做出论述。到了当代,吴冠中和刘海粟一致认同书法的重要性以及和国画的关联。书法中的线性、韵律等融入在这些当代创新型国画家的画里。无论是外在方面,还是内在方面"以书入画"为现当代人们做出了全面的理论借鉴及创作指导。  相似文献   

4.
白描指的是用单色线对物体加以勾画。中国画白描艺术家凭借敏锐的艺术之洞察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精神不断地打动着世人,并且影响了很多的绘画艺术家。本文从书法用笔、单线绘画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画的白描艺术,提出了白描要试着走出传统,将现代化绘画技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中国画白描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傅昊 《美与时代》2007,(7):95-97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中最显用笔的一科.重振写意花鸟画雄风的出路,必须重新回到"写"上,而重视"写"就必须重视用笔的传统、特质、规范和法度,以及深刻认识用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赵强 《美与时代》2008,(1):77-78
在中国山水画中,线条艺术一直是山水画家们不倦的追求.好的线条往往一笔之下能画出姿致万千.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就提出"骨法用笔",确立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基本语言要素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书画同源在历史发展早期是符合现实的,随着汉字不断抽象化和逻辑化,以及"书写"与"涂画"实际功用的分化,书与画终致分道扬镳。而后,当"书写"演化为"书法","涂画"演变为"绘画",书与画又互通款曲。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现代书法与油画的创新结合也变得可能和可行。究其路径,有五个方面:其一,借传统向现代演变之势;其二,探具象向抽象转变之微;其三,挟设计以为桥梁;其四,联通媒介之疆界;其五,发微技法以互鉴。现代书法与油画创新结合的道路既有险阻,也有惊喜。想探寻其妙,就要一心坚守和探索。守住中国书法的传统根底,吸收西方艺术的现代基因,不断发掘整合,做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王伟 《美与时代》2005,(11):33-35
纵观书法发展史,易道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从用笔技巧到章法布局,从审美理念到批评模式,无不显现易道精神,从而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如今一些"现代派书家",对传统中重视书法线条的观念做了极端化阐释,究其根源,是由于受到西方抽象画以及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把书法看作是单纯的线条艺术,甚至把汉字、毛笔、水墨等基本组成因素从书法中抽离出来.  相似文献   

10.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能书擅画,精于鉴赏,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宋代影响至深,而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如何出古,并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探寻米芾书法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侧锋用笔是书法笔法的重要内容。以书体演变为研究线索,以书写材料、执笔方式的流变为辅助线索,结合书法家个案分析,通过中侧锋用笔概念界定、侧锋用笔历史流变梳理,对书法艺术侧锋技法进行系统研究。侧锋用笔生于毛笔侧用,是在特定书写姿势下符合指腕运行规律的执笔方式。梳理侧锋用笔历史流变线索,探寻侧锋用笔审美价值。明清后中锋用笔主张是在生纸与软笔流行下,面对晋唐古法不复现状,书家带来用笔古法的变异,是儒家中正思想泛化到书法技法层面的诠释,为书法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油画语言的民族特色日益彰显.油画笔法中的书法意识,作为诸多油画家探索实践的课题,对诠释艺术家内在的情感尤显必要.笔者以此为论,旨在为油画的民族性,提供些许理论参照. 一、以书入画的起源 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之后,书法与绘画之关系被历代书画理论家从不同角度论及.这期间有宋代中期苏轼、米芾等人以书法家身份进行的较早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有元代赵孟頫所倡导的"书画本来同"的观点.至于明清时期,随着写意绘画的兴盛,书法的用笔方法、空间结构意识甚至审美特征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融入绘画,徐渭、黄慎以及吴昌硕等人引草、篆等书体入画,别开生面."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相似文献   

13.
赵孟頫,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兼长各体,尤以行书最具代表性,而《洛神赋》则是其行书中的经典之作。从用笔、结体、章法、审美四方面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赵孟頫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而其《洛神赋》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针对书法课程在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书法课程缺乏一定的重视、书法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科学等,进行合理分析,详细介绍了书法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书法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紧密,通过进行合理的书法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书法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鉴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道释、人像、山水等,有"三绝"美称:画绝、文绝和痴绝。其"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艺术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等造型艺术,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及造型语言,尤其是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传统中国画和书法是书画同源,因而中国画强调"写",以书法的"写"来强调中国画的用笔。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绘画的线条运用规律,也就是中国特有的线描艺术。因此,线描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绘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这一传统的技法语言既是以书法用笔的勾勒方法,勾描出来的墨线即是中国绘画的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现象,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书家不仅仅可以借助书法表达情感,而且可以借助书法实践超越现实,达到真正的"书为心画"。因为书法技法和情感的转换受到理性和世俗的羁绊,所以书家只有突破传统理性、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书法艺术心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九成宫醴泉铭》为唐代碑刻。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书法特点是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笔法刚劲婉润,而兼有隶意,点画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此碑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对欧体书法用笔以及点画的特点分析可见,欧阳询的书法风格质朴研美,体现着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对以后的书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唐盛世的气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女,生活在唐代的人们更是骄傲非凡,怀素就是其中最为骄傲的一位。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李斯的篆书,有"篆籀"古法之依存。怀素的书法与这些书法用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看出怀素书法中有"篆籀"之气。  相似文献   

20.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