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洲,1980年毕业于山东泰山学院美术系,1990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96年结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菲利宾科教授油画高研班,2002年结业于教育部国家新美术课程国家级培训班。自1975年起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山东省美术作品展。中国首届油画双年展、第二届中国油画静物展并获三等  相似文献   

2.
1980年毕业于山东泰山学院美术系,1990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96年结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菲里宾科教授油画高研班。现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油画作品多次参加省美展,获省级展三等奖。油画《白马》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油画《紫香》参加第二届中国静物油画展,获三等奖,油画《大  相似文献   

3.
张曙光,1962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原籍河南开封。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5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研修一年。现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绘画系高级讲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油画学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华厦文化艺术院副院长。油画作品多次参加河南省及全国展览并获奖,曾举办两次个人画展,部分作品被个人及机构收藏。1985年油画作品《正在融化的雪》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重要作用,从油画作品创作的角度阐述了理性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分别论述了油画创作中理性在绘画构思、绘画题材、绘画形式等方面的表现与应用,从而说明合理运用理性能够使绘画艺术作品更加有魅力。  相似文献   

5.
傅效明,1956年生,大连人,祖籍山东省平度,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教于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现为专职画家。他曾强调艺术的社会书写,曾热衷于前卫艺术,2003年回归绘画。作品曾参加中法当代艺术交流展。作品形式上不囿于古代或当代、国画、油画乃至综合材料。曾有评论"其各种技法自如娴熟如变色龙,能游走于古代的水墨和当代艺术之中"。他热衷作品背后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6.
笔触在一幅绘画作品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笔触也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绘画风格及艺术情感,不同画家作品中笔触的变化会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及感受,带给作者不同的心理映射。从梵高油画风格与油画笔触的联系,油画风格与他性格的关系,笔触在油画中的运用及艺术情感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等方面来加以论述,通过了解梵高油画笔触如何在作品中的运用,为我们今后的油画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油画艺术作品的创作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审美体验需求。因此,现代油画艺术创作者要及时革新自身的创作理念,注重赋予油画作品更多新鲜元素与活力,有效提升油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者通过将现代摄影图像与油画创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创新运用摄影图像展开独特新颖的油画作品创作,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从中汲取更多艺术创作灵感,还可以有效拓展受众用户的观看范围与方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油画逐步成为中国绘画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习到创新,油画的本土化成为中国近代绘画中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文章主要通过对赵无极、常玉、吴冠中等艺术家作品风格及表现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气韵""传神""意境"对现代油画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莫兰迪是20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油画作品以灰色调著称于世,作品风格典雅沉静;陈正帅近年创作的油画也是以灰色调为主,其绘画风格不仅和莫兰迪有相似之处,而且更有其对灰色的理解。文章从致敬莫兰迪的视角来解读陈正帅油画的灰色美。  相似文献   

10.
油画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逐步演变过程中实现本土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油画中的形式美是绘画者在创作中综合造型、色彩、明暗、肌理、空间等因素创造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从而传达给观者一种美感。中国风景油画不同于西方表达的自然事物,其融合前人思想,在风格上表达出一种中国意境,甚至有些作品具有禅学、道学的味道。在绘画创作中,形式美大多在画面中通过对比统一体现出来,更突出一种协调感。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形式美在西方传统风景油画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又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元素相融合,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就油画作品中的"意境美"这一概念而言可以追溯到"写意油画"、油画的"民族化"等阶段,这是在油画引入中国后一种独特的、自觉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融合。传统油画作为当今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表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近代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意境美"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写意油画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因素。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属性,通过线条、色彩的表达过程让审美者理解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贯穿画面重要内容,也是"意境美"体现的最好方式。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或对自然界的情感表达,像喜怒哀乐一样,不需要语言的叙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即使绘画者会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来充实油画作品,但其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幅画没有一种"意境美",那会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年轻的摄影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的浸染.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过:"美术和摄影不仅是同院邻居,而且现在是结成新的亲家了.超级现实主义绘画大量吸收了摄影的手法,摄影又在吸收油画及水墨大写意的手法,你吸取我的,我吸取你的."回顾摄影史,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总是割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13.
陈逸飞,一位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在其一生的绘画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非常广泛,而且在使用油画技法的表现方面也是别具一格。在其绘画作品中利用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一种独具一格的陈逸飞式绘画风格,根据这一表现特点对陈逸飞油画中对服饰语言应用的技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而为以后艺术家在服饰语言应用技法方面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幅精美的油画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而且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认知,人们更青睐于欣赏能获得情感共鸣的作品。随着油画领域的发展,油画创作者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将绘画的重点逐渐提高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而油画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对油画创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增强油画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将浅析如何提高人物情感的表达。从增加油画人物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开始,全面深入分析油画人物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探索全方位提高油画人物情感表达的策略,以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抗战时期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极少,而研究价值甚大。这一时期的徐悲鸿油画作品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将严格的造型与印象主义的光、色及传统的平面、写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徐悲鸿绘画的意义在于,他用实践告诉我们绘画艺术不应停滞,不照搬照抄固有模式与风格,坚持油画艺术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王涛 《美与时代》2023,(7):75-77
油画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后,到清代康、雍、乾时期,在宫廷中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很少像西方油画那样画在木板或者布面上,更多的是画在高丽纸上。纸上油画在西方很少见,但在清代宫廷却出现大量用高丽纸做底材的油画作品。基于此,探讨清代宫廷油画画在高丽纸上,以及清代宫廷很少使用纪实绘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巴尔蒂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既有西方古典油画的优雅,也不失当前时代的特性,并成功在多元化艺术风格的世界画坛里备受瞩目。他一生钟情于东方艺术,并结合东方艺术精神和西方绘画技巧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通过对巴尔蒂斯画作的分析和相关书籍的阅读,从其作品的构成特征、绘画精神、中西融合的角度来谈东方情结对巴尔蒂斯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素描作为西方绘画体系的基础学科,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造型基础。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素描在造型艺术中的功能不断拓展,且具有了新的内涵。素描教学在学院教育体系中始终被当作油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备受重视。文章通过论述学院教育中素描的历史以及当代国内院校素描教学的多种面向,探讨素描对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质的西方绘画语言,素描的教学与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造型训练,发展成为一项综合多种能力的绘画实践,为油画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专业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刚油画作品:王刚,男,1981年11月出生于陕西商洛,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油画专业,同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教育系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0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2004年油画作品《茫》  相似文献   

20.
赵无极是近代融合中西的画家中集大成者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西方油画的直观性和中国水墨画的趣味性。在他的抽象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西方绘画图式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在强调"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大背景下,赵无极通过自身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让中西方融合的作品在绘画语言和思想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