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潘天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苍劲有力、意味深远。在西方思潮严重影响下,他仍然坚持传统的作画理念,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了信心。坚持传统的绘画方式,坚持独特的绘画风格,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潘天寿思想不仅促使浙派人物画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特点,还催生出了中西结合的新绘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潘天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推动了浙派人物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天寿是我国20世纪最著名的花鸟画画家之一,他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着非常全面的发展,同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使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画家中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大师。从潘天寿花鸟画理论的形成、特点进行分析,来研究潘天寿花鸟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我国国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画家高其佩作品的欣赏探究指画和笔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指画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潘天寿先生等指画名人都受到高其佩的启发和影响,他心系百姓劳苦以及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品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4.
潘天寿作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指画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融入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及技巧。文章主要是针对潘天寿各时期指画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且列举这几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对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进行更好地诠释。首先从指画的含义入手,简单介绍它的起源流传与发展,其次切入到主题各时期指画的艺术特色,最后是潘天寿的指画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结合潘天寿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绘画理论及其艺术创作,来解析这位被归为传统艺术的捍卫者的艺术的现代性。在重新检视探讨中国画走向的今天,回顾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及其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3)
潘天寿先生(1897~1971)是我国近代花鸟画史上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杰出大师。他的书画布局奇新,气势磅礴,诗、书、画、印冶于一炉,亨誉世界画坛。但他早年较为强烈的佛教观念却很少有人提及。翻阅《潘天寿画册》,人们不难发现,他的很多画作及大号都与佛教有关。三十年代,他一度曾想出家为僧,后经导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劝阻,才未进佛门。这一鲜为人知的轶事,是1954年潘天寿自己在华东美术协会成立大会上披露的。  相似文献   

8.
潘天寿对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方向和美术史理论等方面精通,并且还坚持创新,不拘泥于传统,他主张"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变"的是传统绘画的方式,应有创新的精神;"常"是要承认并坚持对古人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扬。潘天寿的思想主张对当下的艺术界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辉 《美与时代》2023,(9):72-74
从近现代开始,中国画家们前赴后继地展开了中西融合艺术的探索,林风眠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林风眠一直探索中西融合之路,试图从自己的画面里找到理性、感性的平衡与安定。他在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知识后,将水墨和色彩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墨结合的彩墨画,同时增加光影层次,依然保持了画面在二维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平面性,而不是立体性,使作品既有西方审美又兼具东方韵味。正如潘天寿所说,林风眠水墨“既清秀又浑厚”。这正是其中西融合与探索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潘天寿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画家.他精于写意花鸟、山水,擅长指头画,对书法、金石、画史、诗词都有精深的研究并有丰富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刘虎 《美与时代》2007,(3):64-65
林风眠与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的艺术主张虽然不同,但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为中国画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35年,14岁的赵无极凭一幅希腊雕像的素描轻松考入当时著名艺术教育高等学校杭州艺专。在一次学生的作业展览上他的几幅画作引起了校长林风眠的注意,他觉得“孺子着实可教可造”,希望任课教师吴大羽和潘天寿重点培养。但是赵无极不喜欢他俩主教的国画课,看到老师朝教室走来,就设法逃课,有时来不及就直接跳窗溜走。有一次,他又故技重演,潘天寿很不高兴地冲着赵无极远去的背影吼了一句:“过些日子就是学期考试,到时候看你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书画名人.西方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潘天寿大师也认为"品格高落墨自超".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花鸟画的发展面临着社会性质的转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对文化艺术的要求与过去截然不同,花鸟画不再是作为文人表达自我个性、抒发自我情怀的“赏玩”之物了,而是要能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在这样的诉求中,花鸟画所表达的内容则要求应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能为人民所欣赏。如此就必然带来花鸟画主题的功能性的转变。同时也要求花鸟画的画家们要努力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竭力使自己的作品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而潘天寿则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坚持着自己对花鸟画的艺术性的追求,在选择绘画所表现的对象时,并没有跟随大众,而是打破时代的局限,寻找新的花鸟画题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1923年,在画坛崭露头角的潘天寿来到上海寻找出路,他非常想结识海派绘画大师吴昌硕。那时,吴昌硕在上海名声显赫,想拜见他并听从他的训导以指点迷津的画家大有人在,只是,这样俯身贴耳请教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并非吴昌硕清高自傲、无以为近,实在是他太忙了。一个人名声远播,门槛自然而然就高起来,有时候不需自己设定,社会氛围可以无形中筑墙。  相似文献   

16.
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教育家、著名高僧,又开多个艺术领域之先河。朱耷,清初四僧之一,皇族后裔,其书法擅用淡墨秃笔,又含蓄内敛,圆浑醇厚。"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家都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二人均出家为僧,且不弃书艺,纯中锋的用笔特点引人关注,但艺术风格又迥然不同,一个安静如水一个奇特夸张。  相似文献   

17.
鉴赏方法直接影响着对作品的品味、体验和认识。本文认为,只有多维立体地去品味作品,才能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其内涵。鉴赏作品,要和一定的文化情境相联系;可以运用比较方法,对作品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以达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经常阅读一些艺术评论家的评析文章,了解学术界对某一作品的不同解释,从中借鉴其经验,进而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发现、理解作品。总之,只有多角度、立体化地来品味作品,才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才能从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8.
《重屏会棋图》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世人物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帝王的游艺娱乐活动。从作品的图示解读《重屏会棋图》,即从分析作品的形式到分析作品的主题,再到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地阐释。期望通过对于作品从形式到意义的剖析,使人们对于《重屏会棋图》这幅作品有更深刻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姚峥嵘 《学海》2005,(1):182-185
自传性文学作品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种作品有别于其他传记性作品的特点在于 ,传主的个人经历作为作品的主线 ,体现他的生活经历。这种作品一般来讲由被传记者自己来完成 ,但由于涉及文字表达的缘故 ,一些被传记者并不具有这种能力 ,于是就出现了执笔人。这就产生了自传性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本文拟对这类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以米莱斯的作品《奥菲利亚》为切入点,从作品中的象征涵义,即运用象征学的知识对其绘画作品中的植物等其他元素进行解读;并对自己第一幅绘画创作的内涵意义进行解读,进一步研究分析绘画创作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