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观,是依据客观对象以意取象,即以画家所要表现的主观精神需要来创造艺术形象的造型方式。在中国画中,意象造型观主要是通过笔墨、线条、色彩及章法布局和虚实相生的空间构成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对空间的表现有其自身的观念和创作形式,这种意识表现构成了中国画的形式美与意境美。中国画的空间表现通过虚实来体现,虚实结合不仅构成了画面的整体布局,也完美地展现了空间意境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精华,是中国绘画中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本质的因素之以。同时还有一个与笔墨相配重的表现形式——留白。"留白"在许多种类的艺术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而中国画中的留白既更好地发挥了笔墨的优势,又体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境。"留白"是组成中国画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中国画审美观念的产物,文章将从留白、空白、气韵、虚实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画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正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清顺治、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茅山全真道教启派师。笪重光在中国美术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书法创作和《画筌》的写作。笪重光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并称"帖学四大家",其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有29幅,代表作是小楷《嘉州集》和草书《茅山九霄宫天炉铭碑》。《画筌》在中国画论史上第一次运用作为独立范畴的"意境",将"天怀意境之合"视为绘画创作的根本,在山、水、树、石的意象创造、虚实相生的结构章法、笔墨色的技术锤炼等方面都提出了真知灼见,"识者以为度尽金针"。1  相似文献   

11.
<正>四、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虚实结合理论是中国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宗白华艺术意境论中的重要范畴。宗白华认为,空灵和充实(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充实是指艺术执著于人生  相似文献   

12.
"象罔得玄珠"是《庄子·天地》篇中的一则寓言。这一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大道大美是不能用理智、言辩和一目了然的视觉去获取,要靠"恍惚"和"感觉"才能把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中不同时期有各自的审美艺术特征。"象罔得玄珠"意境说的两大方向即"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和"内审美、外审美",对传统家具的造型、材质、装饰都有影响。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审美创造和欣赏,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内审美、外审美"的高度统一,是一个从"心"到"物",再由"物"到"心"的过程,因此"虚实、有无、内外审美"是生成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美学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中国画的概念,而后以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中国画的构图技巧及中国画意境美的表现路径,以期提升中国画绘画水平,推动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此过程中有些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落后了,远远不及西方的油画具有观赏性。这种说法有一些偏颇,西方油画较为注重造型与结构,画面的立体感较强,中国画有自身的特点,具备优秀的审美文化,文章基于此对中国画的构图和意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了更好地进行论述,文章首先阐释了中国画的概念,分析了中国画的构图,再对中国画的意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芜湖铁画,从明末清初传承至今350多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从审美上来说,芜湖铁画画面简洁瘦劲,古朴优雅;布局疏密得当,虚实相生;意境高远,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7.
孙洋 《美与时代》2014,(11):91-91
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艺术的对比,以及对不同时期的大师对油画虚实的处理方法的研究,对油画画面中的虚实做了大致的分析,并由此归纳出任何杰出的画作均是巧运虚实的结果。虚实来自于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和个人情感的融合,是画家的个人情感在画面上的流露。虚不代表飘,实不代表僵,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无论倾向画实还是倾向画虚,虚与实这对矛盾都必然要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在构图立意上要有创意、有创新,努力实践"整散结合,画面构图有主次;虚实相生,三维作画有张力;繁简有度,层次结构有风格;有无圆融,构图立意有意境",引导学生掌握构图的原则,立意的方法,展示画面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在艺术世界里,享受"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