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融合,水彩画在今天的中国以蓬勃旺盛之势发展壮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水彩画艺术家日益增长。回顾水彩画的诞生,研究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但两者却也有着相似之处,比如水媒介。对于水性的把握与掌控是两者需要熟悉的技能之一。虽然一个尚写实,一个尚意境,但在用墨技法上,水墨画的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对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水彩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用水技法以及这种新的绘画语言对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彩画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水墨文化的熏陶,融合了西方绘画理念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模式。画家笔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将画家的个人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体现画家的心路历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充分借鉴水墨画笔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彰显水彩画的视觉美感和情感表达,更多地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不仅保留中国水墨画传情的特征,同时也融入传统绘画的色彩表达,是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基于此,本文结合工笔画的相关理论,着重对当代工笔画墨与色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以达到实现艺术创作内涵丰富,艺术形式综合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彩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朝着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风格的水彩艺术方向发展.很多画家特别重视对水彩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在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文化意识的不同,反映在艺术风格的形成上也有很大差异,形成了水彩画艺术的地域性特征.这对于我们整个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水彩艺术地域性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 水彩艺术自1905年李叔同画在明信片上的一幅风景开始传人我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与中国画的重彩、半工写和水墨画颇为相似,两者都是强调用水来寻求通透清澈,用渲染法来寻求酣畅淋漓,很快受到国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水彩画艺术作为西方外来画种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材料上有着相近的物理属性,因此自引入中国后就广受艺术家和群众的欢迎.水彩画艺术经由一代代艺术家不懈的学习探索,并糅合中华艺术的精髓,在我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并成为与国、油、版、雕并列的独立造型艺术门类,也是使广大艺术爱好者赏心悦目的一种造型艺术体裁.  相似文献   

6.
在水彩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当代水彩画创作由单一的表现方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诸多水彩画家对水彩画艺术的认知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水彩画创作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水彩画创作理念,在水彩画创作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水彩画在新时代焕发新面貌。意象化表达是当代水彩画创作的发展趋势,其既是偶然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对我国当代水彩画创作意象化表达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形式展开探索,以助力当代水彩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洋水彩画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前辈们都曾从不同的层面为探索水彩画民族化道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目前的中国水彩画坛,却出现了一些简单地把中国水墨画元素拼凑进水彩画内,以示其为"民族化"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不出形而上的观念,更看不到什么创新点,只能看到外在形式的并合,而未从图象的背后看到"中西结合"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水彩画是指用水彩颜料绘成的图画,也指绘画艺术。中国的水彩画属于舶来品,经过百年历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多元文化背景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民族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繁荣局面。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当代中国水彩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讲究水分与色彩的视觉美,注重笔力和写意效果,继承了国画的创作经验,追求画面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9.
张一 《美与时代》2023,(6):30-32
水彩画是传统与当代并存的独特艺术门类,技法、材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水彩画艺术表现形式。水彩画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各种技法已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结合,蜕变成为艺术家们表达内心情感与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在众多水彩画技法中,留白是最重要且常用的技法之一。通过对留白技法的操作理论、具体实践、艺术风格进行研究,试分析留白法这种独特的技法在水彩画创作中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并寻找水彩画艺术家在留白法创作应用中有突破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式与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组成部分,水墨画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绘画艺术,在当下又扮演着文化推动力和先行者的角色;从形式与观念本身而言,传统文人画中"自娱"精神牵引下的水墨画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然而,今日之现实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已成社会事实,多元的选择源自差异,当代水墨画所呈现出的多样形式与观念,不言而喻亦是当代性精神的归宿。从传统水墨画入手,对形式与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进行梳理,以观念与形式的不可相拆性和不可分裂性反思当代水墨画中充斥的多元形式与观念,可以认识到观念与形式的同理性。观念与形式都不可极端化,以免背离艺术行为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水彩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年间水彩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水彩画在我国经历多年发展,但因为掌握难度较高,水彩画和其他姊妹画种相比发展要缓慢一些。而对于技术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也一度成为水彩画创作的研究重点,因此水彩艺术与当下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了水彩画的当代性不足,艺术需要反映时代,当代性的提升成为水彩画创作的又一课题。而观念艺术的介入使得水彩画当代性有所提升,其中青年水彩画家成为践行"观念先行"创作方式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王玮 《美与时代》2023,(4):33-3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人们迎来了图像时代。由于绘画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当代水彩画的创作要积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断激发出水彩画的鲜活生命力。同时,要以图像为出发点,获取更多的创作素材,不断引发关注和重视,从而拓展水彩画艺术的进步空间。基于此,通过阐述当代水彩画的精神内涵、语言特征、创作优势以及其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图像对当代水彩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水墨画面临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向。在针对水墨语言探索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促使当代水墨画与其它画种、流派、观念以及艺术媒介产生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其中当代水墨画与木刻版画之间形式语言、表现内容等多方面的碰撞,已逐渐成为艺术领域尝试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新形式。尤其是艺术家们在作品的黑白关系、肌理效果等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或将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积极创见。基于此,应不断挖掘和思考水墨画和木刻版画两个画种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自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传入中国,经历近200年的发展,中国水彩风景画艺术已经逐渐成熟。中国艺术家将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意象性表现。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表现,并对未来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水彩画艺术在我国当代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但表象背后,水彩画在创作和教育领域存在着较深刻的问题,影响水彩艺术的健康成长。作为水彩工作者应正视问题产生的根源,深入研究和探讨水彩画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我国水彩艺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探索当代中国墨彩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的同时,要重新认识中国墨彩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现实中的意义。并进一步优化、充实墨彩画内在的审美形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墨分五色"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概念。文章通过对"墨分五色"追根溯源,探究其植根于中国哲学文化的厚重内蕴,并简概爬梳其理论流变,以此为基点叙述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趣味与思维认识方式。基于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不但"墨分五色"的中国水墨画具有可持续性的向内发展能力和向外拓展空间,焕烂求备的中国工笔画和彩墨画,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也具有对异域艺术强大的吸纳能力。故,中国画的"水墨"和"色彩"两大支脉不是要"一枝独秀",而是要"双葩竞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这体现的正是中国哲学文化的高妙之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彩画创作紧跟改革开放步伐,有了重大突破,水彩画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水彩画创作,使水彩画创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水彩画多元化的形式语言为切入点,分析当代水彩画多元化的表现技法,探讨当代水彩画多元化的具体表现,以期促进我国水彩画创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水彩画教学已经开展了一百多年,近十几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水彩画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当下的美术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时代在发展,水彩画教学也应匹配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提高水彩画教学的课程质量是水彩画教学的保障。文章立足现状,分析当代高校水彩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水彩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不断发展,水墨画也会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有进一步的改进,这样的发展变化使得都市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能够生动地展现当下的城市发展面貌。文章就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促进水墨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