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美术学科体系内重要的一支,美术史论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在理论意义上,一直指导着美术创作的实践与应用。美术史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史,而另一方面是论。它是对美术史、美术规律进行的学术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确美术史论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更加具有当下意义、应用价值的美术史论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下有很多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类书籍,虽写法不同,但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被写进美术史的女性艺术家极少.可喜的是,已有少数学者觉悟到美术史中女性艺术家的缺席或附属地位有失客观,他们正以力求客观的态度、觉醒的意识撰写《中国美术史》.在文化新常态下,书写美术史的性别视角亟待创新.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突出的成果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五卷本《中国逻辑史》和五卷本《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以及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逻辑史教程》等。从思想上讲,大多数同志认识到了中国认识论史和中国辩证法史不能代替中国逻辑史;认识到了所谓逻辑史,不是用逻辑的历史,而是讲逻辑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所见国内外发表的论述有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状况的文章有10多篇①。这些文章对笔者写作本文多有启发,如比利时钟鸣旦教授撰写的《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旨在以近年来重要的范式变换为出发点,分梳剖析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领域内新近出现的一些趋势;香港建道神学院邢福增博士撰写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为例》一文,从较宏观的角度回顾并评检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方面的研究范式转换和趋向,提出了建立“中国基督教史学统”的观点。不过,这些文章虽然也涉及如何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问题,但并非从多角度专门论述编撰规范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虑,提出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体裁与体例、内容与分期、文献资料、语言及翻译问题、编写队伍等7个方面思考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规范问题的建议,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杨芾孙教授主编的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出版具有深厚的基础:《教程》的全体作者都参加了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负责组织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的编选工作,并且都参加了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的《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的编写工作。它吸取了上述两部正在出版中的大书的精华和最新科研成果。《教程》有关藏传因明的介绍和“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评述,是第一次写入中国逻辑史专著中与读者见面。我读了《教程》,颇有所获,颇有所感,现提出几个问题,就教于杨老及逻辑界同仁;也包含了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具有很高水平的教材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美术史在当下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学重点可能放在"图片欣赏课程",所以对于美术史教学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文章基于"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的教学过程,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东西方艺术史的教学中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和关联"以及"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概括性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逻辑"等问题有一些思考,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陈述以提出适应当代大学生美术史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海》2020,(1):47-55
概念史研究正成为中国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新议题与新视角,但其用法比较混乱,需要澄清其背后不同的方法论支撑与局限。三种研究范畴涉及概念史研究,依据不同的知识脉络传统。诺夫乔伊为代表的观念史研究以观念实在论为逻辑前提,重视人类思想深层次稳定不变的观念单元,使概念史成为不同经典作品对同一观念单元的历时性表达。科塞勒克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以社会实在论为逻辑前提,概念史就成为政治社会变迁的研究方法,把思想观念纳入社会变迁的同一范畴,在史观、史料、概念选择方面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是语词史的典范,关注重要语词的词义变化,以此展示概念、观念与社会的同频变化。三种概念史类型对深层的观念、表层的语言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各有侧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都集中关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转型问题。中国概念史研究需要警惕"语言的牢笼",思考西方思想与传统观念如何共同塑造现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狄百瑞在对新儒家思想史的研究中,采取了"内在的研究进路",侧重于儒学原典的阐释和思想资源的重新整理,构建了以新儒学思想为主导的宋明思想史图景,把美国汉学研究从早期注重思想与现实生活的互动,转向注重思想体系内部存在的概念的分析。他的这一研究方法被学界定义为"观念史派""翻译诠释性派""学谱编撰学派",这些定义方法批判并试图解构狄百瑞学派所建立的以新儒家思想史为主导的宋明思想史研究谱系。狄百瑞的研究较多地受到黄宗羲和钱穆的影响,他认为在宋明以来的新儒家思想中,存在着先知、自由、民主、理性、社群的元素,他主张开展包括儒家思想与欧美传统等多文明之间的对话,解决世界性的发展困境。本文就狄百瑞对于新儒家思想史采取的"内在的研究进路"和学界对此所作的批判作一探索性的梳理和辨析,探求狄百瑞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6):152-156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史地学巨著,也是一部呈现众多异域形象及表现文化观念变迁的作品,在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来探析《海国图志》,笔者发现,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夷"的套话囊括了众多的"他者"形象。由于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变革,《海国图志》中"夷"的套话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体现了古近之交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也彰显了魏源卓越的文化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全真教第二代掌教马丹阳的文学作品集具有特殊的编排结构和编撰目的,是马丹阳用来宣教的样板教材;其诗词大部分可以编年,既反映了马丹阳个人的宗教修持和生命感悟,又反映了马丹阳为教团建设和教派认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其道教史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其次阐述了"翻转课堂"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应用所面临的困难,然后总结了"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形式,旨在通过对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分析,提升高校美术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巫鸿先生在中国佛教美术史学科中有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先生提出的"原境""空间""建筑与图像程序""原创性石窟""绘画语言""超细读""礼仪中的美术"等研究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在佛教美术史研究中开时代新风,先生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对具体佛教美术史案例的研究成果,属同类研究的范本,在方法论上有学术指导和引领意义。先生对佛教美术史一系列尝试性的研究,涉及的时代广、方向宽、问题杂、属性丰富,观察问题角度之犀利,解决问题手段之独特,得出结论之新颖,可以称之为"游戏神通"式的思考与写作,为佛教美术史的研究树立一个个标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傅抱石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留日派"的代表人物,在30年代初期师从日本导师金原省吾学习三年,而后十几年间,他有许多关于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论的研究论文、著作面世,影响甚广。试图从傅抱石留日前后对待中日美术心态的变化以及日本导师对其美术史观的影响来探讨留日经历对其美术史观的影响,并作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对绘画中现实主义这一特点的论述并不多见。因此,文章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宋代风俗画为切入点,来探究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社会文化渊源、哲学美学渊源、艺术思想画论渊源等,试图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的现状及特点作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16.
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逻辑史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是把邓析列为先秦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新艺术史"的出现,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史的重点内容"旧艺术史"受到冲击。艺术风格学被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对美术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艺术家与老牌艺术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将理论的阐释和方法作为艺术史的核心内容,然后利用方法论分析美术史的现象,从此美术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深入剖析艺术风格学的具体内容,研究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的深刻内涵,为日后进一步透析二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新出版的中小学"国家纲要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周易》分册为高中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本文以编者视角,总结把《周易》编入基础教育教材的体例特色、编撰经验、心路历程和学脉渊源,并解析《周易》分册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国家文件精神之关系。以往的各类易学书籍虽丰富多彩,但一直缺少一部适用于中学生的易学教材。本书的出版和使用将前沿易学研究成果带入中学课堂,使易学教育迈入了新阶段。这对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为案例,主要探究宗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文本与经验的复杂关系,这对于宗教思想史研究来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现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从80年代"思想史"到90年代"学术史"的转型脉络中,来说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嬗变与得失。第二部分阐明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特别是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经史学关系来加以分析,论述了哲学、新史学及经学等不同类型佛学研究的方式及其特点,并指出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内学研究对现代中国佛学研究所具有的启发意义。最后,论文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佛学史研究受到域外研究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深刻地反思与阐释如何恰当地处理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在地经验与域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中国逻辑史著作的出版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实在可喜!1949~1978年近三十年间,国内关于中国逻辑史的著作只出版了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辑)和专人专书研究著作三、四部。可是,1979年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就出版了中国逻辑史通史、断代史、专人专书研究、教材、资料以及论文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