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隐逸文化的背景下,文人造园成为一种广泛的行为,而对文人造园影响最深刻、最直接的莫过于中国画艺术。绘画所开创的思想、技巧和审美观念为文人园林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源泉,把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并深深地影响了文人园林的艺术形态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早期绘画流派根据其面貌和主张的不同分成了移民派、自我派和仿古派三股大的势力,其中以梅清、石涛为首的自我派的艺术思想,既不同于移民派与世无争的避世态度,亦区别于以"四王"为首的仿古派的拘泥不化。他们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梅清作为自我派的领袖人物,其美学思想对当时代的艺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民国时期的"海上派"画家冯超然,探寻了民国时期的艺术环境,以及当时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生活环境和这种环境下如何造就了冯超然老先生。在清末民初那个特殊时期,中国艺术涌动,中国艺术界群星璀璨,高手众多,他们都有不同的派别,但大致也就是"京派""海派""岭南画派"。而"海派"在中国影响较大,绘画作品也在当时非常畅销,绘画风格在当时成为艺术界的一种时尚。冯超然老先生就是"海派"大师之一,在当时被称为"三吴一冯",继承了文人绘画传统,又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继承有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美术史中,"海派"诸家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一变传统文人笔下的雅人高致与不食人间烟火,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尚雅转向雅俗共赏,艺术形式由文人的孤芳自赏变为多姿多彩,表现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和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其中,"四任"之一的任熊,以其丰富的绘画题材和多变的艺术风格成为近代绘画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本文即从任熊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各个方面简析其艺术及影响,力求从整体上对其绘画有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1)
正本刊讯2015年12月14日下午,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住持则竹秀南长老一行6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学诚会长、演觉副会长的热情接待。会见中,学诚会长首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则竹秀南长老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他说,则竹秀南长老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遇难者超度,为中日和平至诚祈祷,是中日佛教友好交往关系的最佳体现。近年来,则竹秀南长老作为中日佛教友好使者,不辞辛劳,多次奔  相似文献   

7.
正书画是道家、道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情操,而且蕴含的"自然超脱、恬淡清净、返璞归真"的主题风格,体现出书画者"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追求。历代悟道修真之士大多潜心书画,将其视为修行修炼的重要途径;历代文人书画家也大多把道家、道教思想和精神境界融入艺术追求之中。道门中人的书画艺术与深受道家、道教思想文化影响的文人书画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8.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发展会受到哲学、经济、文人思想的影响。分析"崔吴变法"的历史成因,人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艺术,不仅受到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文人在物质追求满足后转向野情野趣的精神需求。面对当今工笔花鸟画的异化现状,艺术家需要借鉴传统工笔画的文化内涵,色彩技法,形式组合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建立属于自身的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姚兆明是台湾著名女画家,她于新中国成立之前随友去台湾,拜溥心畲为师。溥心畲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皇室后裔,自幼研习传统绘画,后成为一代大师。由于姚兆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溥心畲喜爱,成为"寒玉堂"第一代弟子,后与溥心畲之子溥孝华结为夫妇。1986年姚兆明为保护溥心畲留下的书画作品而被窃贼杀害。姚兆明一生致力于"溥派"艺术的研究,其传奇的艺术经历与杰出的艺术成就离不开溥心畲大师的教导。姚兆明曾立下宏愿,要努力成为"溥派"掌门人,将"溥派"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0,(1)
<正>本刊讯2009年12月14日下午14时许,以"中日佛教友好使者"、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住持则竹秀南长老为团长的参访团一行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陈文尧副秘书长、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等的  相似文献   

12.
竹影临风     
正自古以来,竹是国人至爱,尤其是文人,爱竹成癖者比比皆是。大诗人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曾手植修竹无数,冬夏青翠一片,而今成为一大名胜;"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出自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之口,就连《红楼梦》中的才女林黛玉也认为有竹为伴才是最佳选择,当她和宝玉商量搬进大观园住在哪里好时,她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几道曲兰,比别处清幽"。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才女,心里却装着一片竹林。乡下老屋至今尚存,就在庭  相似文献   

13.
金源地区为金代女真族的发祥之地,女真人在这里世代繁衍,为适应高寒的气候,女真人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设计。同时,由于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女真人的设计艺术风貌也受到中原汉文化以及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简讯一束     
《法音》2016,(11)
正10月16日,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住持则竹秀南长老一行拜访我会,受到演觉副会长的亲切会见。会见中,则竹秀南长老感谢我会对不久前在临济宗祖庭——河北省正定临济禅寺举行的"中日佛教界纪念临济禅师圆寂1150周年联合法会"的大力支持,对在宁波成功举行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表示赞叹,表示愿意继承日中两国佛教界  相似文献   

15.
受女真族封建统治的影响,金代经学的发展缺少系统性与规范性。与同期并存的宋代经学相比,其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赵秉文、王若虚、李纯甫等学者的努力下,金代经学在实践中仍具有一定的建树,如以多重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经典解释形上学,公开确立儒释道三教合流解经方法论,突出经典解读中的"尚中"意识,沟通经学、史学,让"经史一体"成为可能等。基于独特的生长环境,金代经学的发展时常与"象数学"交织在一起,经学论述中常关注夷夏关系,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并存等。无疑,这些内容引人关注,极具学术探讨意义,进而也成为了金代经学自身最为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正初创于金代的全真教发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金元时期的鼎盛,元明之际的衰微以及明末清初全真龙门派的"中兴",发展至近现代在民众中仍十分活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于全真教的学术研究也历来是国内外道教学术研究的重点,中、日、韩以及欧美学者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推进研究。张广保教授将全真道的研究称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1无疑是十分贴切的。1999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为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早已萌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清廷却依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也导致文化的畸形。清廷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文网之严古今少有,文艺圈万马齐喑,鲜少有人敢逾越。就在此时,一些文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愁绪,开始寻求能够隐晦地表达内心感受的途径,这其中比较特别的当属扬州八怪中的重要画家郑板桥。他经历了康乾盛世,为康熙秀才乾隆举人,酷爱画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观,其中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最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历代画竹之人众多,比他画得好的人也很多,为何郑板桥竹子会备受后人关注呢?他的竹笔墨简洁,清劲挺拔,很多看似无章无法的画法其实最得要法,他的竹子中饱含着一种刚毅而清新的文人气质,他将自己做人的傲骨之气,以及在历经磨难后对于生活的参悟渗透于自己所画的竹子中,所以他的竹子自然达到了寻常人所不能到达的境地,饱含了他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纯真、淡泊、傲然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而文人画作为文人所创的一个独特艺术体系,彰显着文人的人格品性。以文人画入手,从"风""骨"两个方面来分析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意境等特点,了解画家自身所具有的文人情怀,进而对文人风骨有更清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西画东渐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特别是明清之后,相较于旧时呈现出急速发展的趋势。明末清初,传教士携宗教画来华传教,民众第一次领略到西方绘画的神奇;清末民初,西洋绘画理论冲击了整个中国传统文人画坛,由此产生了"新"派与"旧"派的种种争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的"方黄之争"。同是西画东渐,"方黄之争"引发了中国画界对现状和未来的思考。由此可见,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不同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主动"与"非主动"反应对中国画改革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2010,(2):112-113
<正> 张吉海,汉族,1967年生于大连,毕业于辽宁省教育学院美术系。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协会理事,大连美术家协会会员,善画墨竹,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