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画山水序》和《叙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文献,宗炳和王微在这两篇文论中分别提出了"以形媚道""披图幽对""拟太虚之体""故动生焉"的观点。从"以形媚道"到"拟太虚之体",宗炳和王微清晰地说明了绘画本质与道的密切关系,而"披图幽对"与"故动生焉"则共同构成了艺术审美中的二元世界,探索以此来体悟宇宙的精神和生命的秩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关系之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于自然山水形式美的同时,升华到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因而,古典园林是借山水景物来创建山水景象,而山水画则是用绘画的方式来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两者的创作相互影响,逐渐形成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融合之后形成的"禅",对中国传统艺术极具影响力。王维,这位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风格清逸洒脱、淡泊高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种画风,这位"诗佛"所作之画往往能渗透"禅"的意境。而王维的"禅画"艺术对近代美术绘画有何影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北宋诗画交融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诗与画在意境上是具有一致性的,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也具有很深的渊源.它们之间的联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从顾恺之、宗炳的绘画中我们便可以探知诗歌与绘画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6.
吴大羽是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对中国传统哲学、诗歌颇有研究,造就了其油画在形式语言上臻于意象之境。本文用"大象无形"的观点来略述吴大羽较为纯粹的绘画图式。他的图式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形体,单纯的色彩,却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大象无形和吴大羽的抽象绘画都是以人的感受和情感为出发点,以内在的"心象"取代外在的"物象",两者均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反映丰富的内涵,让观者感受这种"无形"之美。  相似文献   

7.
范曾先生出生于绵延450年的拥有十三代诗人的著名世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多贡献,他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古"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新古典主义的先河。在范曾的绘画中能看到八大山人的影子,文章从八大山人谈起,通过分开论述两人的生平来探究范曾的绘画艺术,而且中国画在不断地发展,应该思考新一代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国画,怎样把古与今相联系,走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9.
"师造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丰富的美学命题,历代画家、理论家对这个美学命题一直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处于宋元之交的赵孟頫在"师造化"这个美学命题上继承了宋"格物致知"的观察精神而"师法古意""云山为师",同时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书入画",为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了更强的主观因素,大大加强了绘画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能动性。这种自然观的变化,为"元四家"及明清以后的画家绘画语言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发展的环境,从而为中国文人画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是古人主观思想的二维体现,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一幅幅呈现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画卷,可谓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并且在路径的转变、时间的推移中带领我们渐入佳境。那么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又是如何被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呢?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艺术手法和意境传达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微的《叙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画论,文章内容是王微对颜光禄大夫的来信中"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观点进行辩护为起因的论述,由此阐述了绘画的独特价值,并将山水画与地形图区别开来,为山水画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将绘画与书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微在《叙画》中的主要美学观点是"借物写心",他在文中说到"灵而动变者,心也""明神将之",都是在强调主观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试从"心"字着眼,探索《叙画》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明中期,吴中文人与画家多依诗评画,即将"画意"作为衡画的最高标准,如强调"画外之意""笔意"等。他们凸显"画意"之本意在于要求艺术家属意主观之思,展开文学想象,从而使画具备文学特质。其正面价值在于彻底将绘画从工艺文化擢升成高雅文化。但是,这种评画方法与标准都将绘画看成文学附庸,不仅矮化了绘画的艺术独立性,弱化了艺术题材,而且淡化了艺术技法与细节,致使本该鲜活的绘画成为一种自我把玩的书斋艺术。经由明末清初的推波助澜,这股风气最终演化成一场影响中国画坛数百年的因袭思潮。  相似文献   

13.
一 诗与画的关系十分复杂,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起便倍受人们关注.在古希腊肘代,人们大多认为诗歌和绘画属于不同的门类.虽然亚里士多德在诗画同是模仿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为两者找到了共通点,但这一观点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诗歌与绘画关系密切,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从诗与画的理论方面,还是从色彩运用、意境创造,依诗作画与赏画赋诗方面,都表现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互相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艺术的美学原则,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因而它已成为诗画创作的形式和标准。  相似文献   

15.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16.
音乐、诗歌、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融通.把诗,画引入中学音乐欣赏课堂,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还能借诗、画诠释音乐内容、借诗、画体验来使学生回味音乐中的意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将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强调"士气""逸品",重视笔墨情趣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古代儒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书画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其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所著称。"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石涛更是在笔墨章中确立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一主张。绘画真谛绝不仅仅是笔墨浅淡的运用而是在"神""灵"相结合之中达到一种"超逸简淡、物以象外"的境界。文章试从《石涛话语录》这部理论著作中提出的"一画"与"蒙养"两个基本绘画理论体系,浅析中国现当代绘画对此所受的几点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