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天寿对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方向和美术史理论等方面精通,并且还坚持创新,不拘泥于传统,他主张"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变"的是传统绘画的方式,应有创新的精神;"常"是要承认并坚持对古人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扬。潘天寿的思想主张对当下的艺术界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来的许多画家流派均受到了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在立体主义绘画中,毕加索勇于打破西方古典绘画法则的束缚,以不同寻常的视点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林风眠是"中西融合"的代名词,他终生致力于将中西绘画传统进行吸收、融合与再创造,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绘画艺术的风格。他的人物画作品在我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西方立体主义的构成方式,可谓融汇中西,贯通古今。  相似文献   

4.
潘天寿先生作为坚守传统而不失当代人文精神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时刻能够感受到苍茫厚重的自然美以及豁达正直的个人气质。从潘天寿绘画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来对潘天寿的荷花作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译泽 《美与时代》2023,(4):102-104
中国传统元素在岁月的洗礼中已经形成了与精神内涵相融合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很多工笔人物画作品中都能找到与区域特色相关联,并能代表本土风格的中国传统元素,其使工笔人物画作品表达出的情感和神韵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与此同时,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工笔人物画中呈现的文化内容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接近,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因此,对中国传统元素与工笔人物画进行概述,探讨中国传统元素与工笔人物画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工笔人物画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工笔人物画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吴山明的名字早已广为业界所知,他那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风和朴素亲切的形象塑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他的宿墨人物画作品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审美追求,是中国人物画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画家和新浙派的先锋领军人物,研究他的水墨人物画对探讨当下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伯年的人物画作为古代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人物画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任伯年的作品不仅使我们领悟到古代绘画的精华,还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当今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他的人物画匠心独运,画面意境新颖深邃,其绘画的雅与俗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李世南从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方表现主义中汲取养分,致力于实现大写意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他敢于突破陈规旧俗,立足于时代,不断发掘笔墨的表现性和可能性。其绘画艺术体现了写意人物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进程中,中国画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追求的有力结合。通过梳理分析李世南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其艺术发展规律,以期探究李世南的笔墨表现形式及艺术观对人物画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10.
程十发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又一个海派绘画的高峰。他主张对古今中西艺术传统广收博取,并执着追求传承弘扬传统水墨情怀。程十发对国画本体的思索和探索,其艺术的广博性与现代品质亦早已超越了"海派"的局限。他为中国画现代革新展现出新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还对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写意人物画是程十发绘画的重要题材,是他全部的艺术创作中非常有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十发在中西文化的辨析中,找到中国写意人物画在形式、题材、笔墨上与传统精神和时代情感的同构。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从而使他的人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笔墨技巧;而他从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入手,找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的契合点,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自己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给中国写意人物画带来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1.
明代院体与浙派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又呈现出各自的流派特色,他们共同构成了明代前期绘画主宗南宋的艺术潮流,又各在不同方面做出了建树。院体画作为宫廷绘画即御用美术,带有明显的政教功能,适应帝王的好尚。帝王的爱好和审美倾向直接影响了明代院体的发展及风格特征,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体现在题材、内容、主题上都呈现出为宫廷文化服务的主要倾向。浙派主宗南宋院体,即表现为马、夏的边角之景、劲健之笔、淋漓水墨、斧劈皴、拖枝松等形式特征。浙派画家取材广泛,重视人物画创作,专注于现实生活的描写,作品具世俗味和市民意趣,创作比较自由,情感表达强烈。  相似文献   

12.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诞生开始,我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如今,工笔人物画生命力更加顽强,以独特的魅力深刻影响着创作者和欣赏者。基于此,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技法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卢西恩·弗洛伊德是当代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的写实主义绘画语言独树一帜,其作品在笔触、肌理、结构、空间、体积、色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形成了极具表现力的个性化写实主义艺术风格。卢西恩·弗洛伊德的写实主义绘画在传承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同时,进行了写实主义绘画的突破和革新,融合了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弗洛伊德绘画对于传统写实主义绘画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了现代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的传统中国画坛并不清闲,。面对"中国画末日论"和"西化论",中国画面临发展至当代的一次重大怀疑与危机。而新文人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85新潮美术"中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是一种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对自我的反思。王孟奇便是新文人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以写意人物画为主,简略的笔墨,无穷的韵味,深邃的意境。没有宏大的历史纪实与叙事,没有当下激烈竞争的现实题材,也没有迎合政治口号的讨好工作,而是其自然而然的所思所想。在他的画作中有一个最为有趣且独特的标志,那便是题款。试图分析这种题画短诗在其绘画作品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并对其绘画风格给予我们的启发做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传统绘画纳入学院美术教育后,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科学造型的大门。水墨人物写生与传统中国画临习、人物素描等相关课程共同构成了水墨人物画专业的基础教学科目。创建当代中国画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是不断继承、创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墨人物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受益于科学造型的滋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当代水墨人物画如何将其积淀着中国  相似文献   

16.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现代国画中的杰出人物,他为国画现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宾虹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革新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其对国画笔墨表现的独特见解和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五笔七墨"的绘画技法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和运用,开阔了中国山水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伯安的写意人物画充分展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注重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本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李伯安的人物创作汲取了多种形式的绘画语言,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兼顾时代风貌。他的人物画创作对当今画坛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其塑造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雄浑的气势、刚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大多依赖于对照片的复制,人物造型过多追求西方绘画的写实性,而忽略了传统人物画的意象表达,从而造成了流传几千年的工笔人物画形式的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正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更为细致地表现形体的层次感、动态感以及质感等,可以寄托画家的精神情感及其对生活的态度。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直至今日,中国的人物画就在不断发展且人才辈出。由此可见,人物画在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20.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