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对《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研究发现,书中图像与文字有多处不符,图像中人物服饰具有宋代特征。因此,该书现存文本的文字与图像当非同一人所作,假如司马承祯确为原编撰者,其图像亦非原貌。  相似文献   

2.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绣像全图大悲咒译解》(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编),显示了一种将佛教的文字经典和图像艺术结合的完美方式。本书精选了90幅堆锦绣像,与大悲咒的84句咒语相匹配(其中1幅为题图,84幅为解释咒语的配图,5幅为四大天王以及韦陀菩萨绣像),文字解说精辟,图像精美。 大悲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的简称,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佛教咒语之一,全篇为梵音。本书中,每一句咒语都包括“译”和“解说”两个部分,“译”的部分主要是按照咒语字面的意思来解释,“解说”部分则是将单句的含义,结合…  相似文献   

3.
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多用于评点,特别是用于评人。其诗歌评点的对象不但包括重要历史人物,还包括许多小人物,评点对象的选择服务于毛宗岗本人推崇的"忠义"伦理观。《三国演义》诗歌擅于运用多样的评论手段,剪影式评点、抓住细节进行评点、针对人物典型事件进行评点是《三国演义》诗歌中最常用的几种评点方法。特别是针对关键人物的诗歌评点,在反复吟咏中,毛本《三国演义》善于透过多个角度,利用"逆评""预评"和"衬评""比评"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评述,从而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4.
翻译圣经及著译其它传教中文书籍是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主要的传教工作.这批早期中文传教书籍在保留传教实质内容的同时,大都采用传统中文书籍的排版、分卷、页码计算、图像绘制和叙述方式等,具有明显的中西融合的特点.但在阐述具体传播内容的时候,则会有两种类型.《天路历程土话》在保留故事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绣像小说的绘图,并单独成册,观图就能了解故事的梗概.而《奉劝真假人物论》则在论证教义,引述中国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引入西方知识.两书都试图用中西融合的方式达至传播基督教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辽代织物纹样图案题材繁多,可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和几何纹等,其来源丰富,既有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又融合了中原、印度、中东等各地域的文化。其适合纹样可分为团窠式、多段式和独立式。袍服三种兼而用之,但以前二者较为常见。辽代织物纹样图案作为服饰文化中的重要成分,是非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中吕洞宾诗词的介入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金瓶梅》词话本与绣像本的对读,并参照其他一些文本,可以发现吕洞宾诗词在文本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盛鸿先生的新作《西北王胡宗南》最近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可谓近年来民国人物研究中的一本拓荒之作。(一)选题独特的开拓性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然而,在民国人物研究中,有一些历史人物。有多种版本的研究著作与传记,有的甚至达...  相似文献   

8.
非言语五因素人格问卷(FF-NPQ)由Paunonen等人于2001年开发,用于测查人格五因素。它是一种半投射式人格测验,由60幅黑白图片组成,被试用7点李克特量表评价图中中心人物的行为。FF-NPQ多用于跨文化研究,也可用于文盲、老人或有语言、阅读障碍人群的人格研究。多个国家研究表明,FF-NPQ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多个言语式五因素人格问卷的会聚效度及对行为的预测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在中国,该测验尚未使用,建议引进并根据使用情况修订。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本有无限渊源,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古人认为,诗画本一律,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因此中国古代的诗画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诗论与画论也有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之处。试从诗画艺术的创作论,本体论,和审美特征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本《十王经》是研究十王信仰的重要资料。过去学界已对其文本系统做过诸多讨论,关注焦点主要是图像与赞文的有无。本文则以经中长行为中心,在综合考察诸本同异的基础上,选择较易识别的列名菩萨数,将文本分为四种:三菩萨本、五菩萨本、六菩萨本、十一菩萨本。四种文本的演变,呈现四种特征:同出一源,三菩萨本最早,五、六、十一菩萨本的增衍异中有同,有赞本后出但不一定最晚。本文的考察可使《十王经》各种文本的思想及功能、十王信仰的演变过程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2.
孙方柱:中国人和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概括起来有三种差异。第一种是。与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JU扁重J’、。以“。’‘为本的哲学思想在古代哲学中表述得IF常明确。最突出的就是大一统的思想。但H本人的思维方式偏重十‘多’。多的思...  相似文献   

13.
由著名回族史学家杨志玖教授作序,黄成俊先生主编的《回族杰出人物》是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身的一本好书,使我颇感兴趣,不禁有两个念头油然而生,一是回族人要为本民族多做些好事,这本书的编写者大部分为回族,当然也有一些热心的汉族同志。所写的百余名回族人物,既简练又精彩,读来也很有趣味,他们为弘扬回族文化和精神做出了贡献。二是为我们回族感到骄傲和自豪,书中记载的人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学者、艺术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教育家、宗教人物以及在各方面做出贡献的英杰,使我们看到,回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通联片羽     
我是一个建筑工人,每天必须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如此就不能如期完成施工任务。约在一个月前,我曾汇款到贵社索阅《佛经导读》和《大梵式佛音——敦煌莫高窟坛经读本》各三本。为什么要各索三本呢?因为我还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个叫王学民,一个叫尚延力。当初我就是受他们二人影响而决心习佛的。我们彼此平时都很忙,见面交流的时间少。为了同蒙法益,所以我多索几本,以便我们人手一本,深入阅读,如法研习。何主编,我有个建议,希望多印些印送些黄念祖老居士的著作。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好多结缘的佛学著作被某…  相似文献   

15.
姜颖 《管子学刊》2006,(2):45-48
自齐国作为封国建立后,其历史人物,有籍可考的不少于463人。大部分的人物清晰可辨,但仍有些人物存在疑异。有些是人物本身事迹不明了,有些则是人物之间存在疑异。本文试就宾胥无与弦章、东郭牙与鲍叔牙和东郭邮、章子与匡章这三组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考辨,以期还其本来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16.
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6,38(1):126-134
研究中国人的应对有两种思路,一是以西方应对理论为研究基础,二是从中国社会文化现状构造研究依据。 文章首先分析了儒家式应对的内容和特征,进而编制了儒家式应对问卷。530个样本的数据分析表明,儒家式应对包括4个因素:挫折内在乐观性、“命”认识、人的责任性、挫折作用评价。儒家式应对与本研究中体现心理健康的CES-D、SAS、SWLS有确切的关系,儒家式应对思想有利于心理健康。文章最后讨论了儒家式应对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同一家媒体的专稿一般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究其原因,其一,语言风格专一;其二,报道角度类似;其三,结构框架一致。专稿通常叙述具体的故事,记者掌握充足的背景资料之后,以恰当的方式呈现。首先,时间顺序要捋清;其次,要注重细节刻画;再次,要多写读者的熟悉的事物。专稿的题目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事件式、人物式、现象式。专稿由三五个主旨鲜明的小标题隔开。专稿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内容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佛教史研究起步于近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渐趋繁盛。然而,一方面,研究框架仍以佛教宗派为主,另一方面,对宗派的研究多聚焦于在佛教思想上多所创发之人物。具体到宋代天台宗史的研究上,与山家派代表人物四明知礼相比,慈云遵式受到的关注并不多。慈云遵式(964-1032)是北宋天台宗高僧,浙江宁海人,一生著作宏富。他的著作为自宋以降的佛教忏仪提供了规范,并为净土理论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目前针对遵式的已有研究主  相似文献   

19.
"语-图"互文作为近年戏曲文本及小说图像研究的中心,在分析"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基础上,不断地以一种新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文化历程中图像与传统文本的互塑。以明刊本《浣纱记》的版刻插图为例,通过对比版本流变过程中出现的图文变化,分析明刊本插画后暗藏的"画外之音";通过揭示文本与图像在互相阐释、互相指涉和互相配合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图像动态化、戏曲文人化,完成文化历程中插图对传统文本的重塑。从明刊本《浣纱记》图文关系的动态化发展入手,可以具体分析版本中出现的"由文生图""以图释文""图文互行"三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那里有着十分丰厚的以人为本思想资源。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中的本可以作"本体"、"主体"、"目的"几种形式释义。就实质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类先后有"神"、"物"、"人"三种本体,它们的历史演变对应于神权、物权和人权三个不同时代。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完成了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化,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化。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就能指来讲可指所有的人,就所指来讲是指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